【史图馆】五千年的执着——环首刀(下)

本期作者:断南飞雁
本文为史图馆专栏约稿,仅代表作者观点,与史图馆立场无关
隋唐
隋唐时期的战刀形制与前代相比并无很大区别,《唐六典》卷一六武库令丞职掌条记载:“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仪刀盖古班剑之类,宋晋已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至隋谓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鄣刀盖用鄣身以御敌。横刀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于隋。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
由此可知隋唐时期的仪仗用刀就是加长型的环首刀,如昭陵韦贵妃墓壁画和陕西三原淮安靖王李神通墓壁画仪卫持刀;而军队中普遍装备的横刀长度相对较短,且仍然具备刀首环,如唐长乐公主墓壁画武士配刀,1991年窦缴墓出土唐代环首刀。
此时的锻造工艺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唐刀使用了包钢工艺,唐刀外层和刃部使用硬度大、韧性低的高碳钢,内部刀体使用硬度较低、韧性大的低碳钢,而从西域流入的镔铁(乌兹钢)更使得唐代武备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两宋
宋代环首直刀形制较汉唐变化巨大;刀身缩短、刀刃宽大、刀头加阔。此时宋军面对的敌人如辽、金、西夏等都拥有相当数量的重甲部队,环首刀形制的改变就是为了适应战场环境,使其更利于破甲。例如镇江高资出土南宋直刀,铭文记载是南宋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制造。刀长83.3厘米,刀刃宽大锋利, 刀镡为桃形,刀柄带环首。该刀以熟铁作本体钢,以碳钢作刃钢。这种环首刀应是在步军装备,而宋军的骑兵多使用鞭、锏之类的打击兵器。
为了让步兵能够有效抵制骑兵,宋神宗时期出现了一种新刀,名曰斩马刀。“命供备库副使陈硅管勾作坊,造斩马刀。初,上匣刀样以示蔡挺,刀刃长三尺余,镡长尺余,首为大环,挺言:‘制作精巧,便於操击,实战阵之利器也。’遂命内臣领工置局,造数万,分赐边臣”。由此可知宋代的斩马刀也是环首刀的一种,长度在四尺以上(宋代一尺31.68公分),应是一种双手握持的大刀。此后不久还专门设置斩马刀局大量生产。自此斩马刀开始被大量装备部队,如在元丰七年(1084)支给三关堡“斩马刀、臂阵刀各一万柄”。
由于与北方游牧民族常年的征战,宋代末期刀具也有了很多改变,借鉴了许多金元式样,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南宋军器监新造一种刀,此刀刀身较为平直,刀尖为略上翘的圆弧形,因其形如大雁的翎毛,故命名为“雁翎刀”,刀环首也被取消,此后这种形制的刀渐渐成为了单兵刀具的主流。

元明清
元军刀剑来源有三:蒙古自制刀剑,伊斯兰或印度式刀剑,宋式刀剑。元军中的汉人部队应是使用宋式环首刀一类的兵器,而蒙古刀则与宋式刀的形制有很多不同。蒙古刀有环刀,弯刀两种。这里要指出是元代环刀并非环首刀,据《黑鞑事略》记蒙古兵“有环刀,效回回样,轻便而犀利,靶小而偏”。环刀刀身微曲,刀把下弯,颇有些波斯施舍尔弯刀气息,由于环刀刀刃有很好的曲度,接触敌人身体的瞬间沿刀刃向弧面滑动。可以连续劈砍敌人的身体,切割力也就相应增加,而且能迅速从敌人身上脱离,在劈到坚硬的铠甲时也不易被撞力震飞脱手。而元弯刀的弧度更大,比如柳叶弯刀等,更适于马上作战。
而到了明代之后,军人佩刀(即腰刀)是短柄单刀,多为雁翎刀、柳叶刀。《纪效新书》中载:“习藤牌人牌一面,内用大藤为骨,以藤蔑条条退藤缠联。每面随牌标枪二枝,腰刀一把。其兵执牌作势向敌,以标执在右手,腰刀横在牌里挽手之上,以腕抵住。待敌长枪将及身,掷标刺之,中与不中,敌必用枪顾拨,我即乘隙径进,急取出刀在右,随牌砍杀。一入枪身之内,则枪为弃物,我必胜彼矣。”这里的腰刀就应是雁翎刀,而环首刀则渐渐成为民间私造刀具式样,多为乡勇土兵、练武人士使用,比如各色砍刀,武术刀等。

近代
“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钧敌难逃。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型突刺刀。”
--马凤图“破锋八刀”刀法歌诀
环首刀在此时又焕发了新生,由于当时中国生产力不足,使得大部分武器都需进口,军队连步枪都无法装备整齐,遑论刺刀这种易损耗、丢失的配件。在这种条件下,要想保障部队的战斗力只能寻找一些购置费用低廉且有实用性的替代性武器,许多军队都有装备冷兵器,成立“苗刀营”“武术队”等白刃部队,其中尤以西北军大刀队最为知名。
由于西北军许多军人是武术好手,冯玉祥也一贯重视武术,将劈刀、刺枪列为西北军的战术必修科目,而且经常亲自检阅基层军官和士兵的训练。众多第一流的民间武林高手也进入西北军,参与军队的白刃战训练,如马凤图、马英图、王子平、王桂林等人。他们通过在练兵和实战中积累的经验,最终选择了“大刀”作为西北军的武器。西北军大刀形制:刀身较宽,刀头前锐后方,长刀柄,双手握持,且带有刀环,一般重4斤左右。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西北军在长城内外与日寇进行了殊死搏斗,大刀队闻名海内,西北军的大刀也很快的流传到中国各地,成为抗日武装的重要武器之一。

参考书目
[1]曾宪波. 汉画中的兵器初探[J]. 中原文物, 1995(3):17-20.
[2]陆锡兴. 论汉代的环首刀[J]. 南方文物, 2013(4):72-82.
[3]秦延景. 汉魂唐魄:细说环首刀(上)[J]. 轻兵器, 2012(3).
[4]李杲. 魏晋南北朝兵器研究[D]. 暨南大学, 2016.
[5]蒋晨. 东汉黄河中下游汉画像石中的兵器图像研究[D]. 南京艺术学院, 2015.
[6]孙垂利. 宋朝兵器研究[D]. 西南大学, 2007.
[7]张晟峰. 元代兵器研究[D]. 内蒙古大学, 2017.
[8]刘景文, 王秀兰. 辽金兵器研究[J]. 北方文物, 2004(1):49-59.
[9]田勇. 明代兵器与兵法研究综述[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4(12):184-184.
[10]耿绍玮. 对抗日战争期间“破锋八刀”的研究[D]. 中北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