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历史格局下的无奈者(动态随笔集合)
萧梁,梁武帝能力是很强的,并非昏庸昏聩之辈。萧梁号称永嘉刘义隆之后南朝最为强盛,在南朝那个格局下与梁武帝个人能力是有很大关系的。 萧梁本身是襄阳-雍州武力集团之产物,是南朝荆州武力集团(桓温-玄)与京口流民乞活北府军等中前期北来武力集团衰落后,执掌南朝的集团。 但是这样的集团离开其南北对抗前线的根据地,化家为国,化集团为天下,衰落堕落是必然的,这也是南朝之历史格局。这种招徕北来具有军事能力的人或集团在整个南朝历史都是司空见惯,因为你不能指望南朝上车不落即是著作,视马为虎的门阀人物能够承担现实军事与政治能力,所以南朝武力多仰赖招徕北来武人或是尚未丧失军事传统但是社会地位较为低下的寒族,政治实际事务也逐渐落入寒人之手。
整个南北朝呈现南方士人北上输入,文化,北方武人南下输入军事能力的格局。梁武帝在候景之前招徕的北方善骑射能带兵的武人并不鲜见,北魏名将杨大眼之子一样在梁朝得到重用。 以当时梁武帝看法,候景不过是又一在北方内部斗争中失意的人物,不以为意是很正常的。而且从史料中看,候景不过是一个导火索,梁朝真正的问题在于内部,在于那种宋齐梁陈都无法超越的格局性质导致的内部衰落,并非人力可以挽救,梁武帝能在刘宋之后在南朝维持数十年太平,已非常人。
南朝自从刘义隆开始便是天命不在南而在北,这种趋势非常明显了。北朝不断在尝试融合的模式,不断朝着开启隋唐空前格局前进,而南朝依旧在南朝兴--衰中不断趋势向下。
这种文明层级的天命格局并非一人一事,演义性质的东西可以改变,即便是气吞万里如虎之刘裕面临此等格局,也只有望河兴叹,归师金陵求为偏安。
很多事绝非那么简单。
逆天而行,自取灭亡。能逆天的,也就是逆这种历史格局的,恕我浅薄,好像朱棣勉强算一个,但是朱棣也是依靠北方善战集团,而且朱元璋为了维持王朝稳定性,身前多所诛杀,功臣宿将诛灭怠尽,南方金陵诸军也是并不能与久经疆场的边塞北军例如朵颜三卫可比,其胜利也并非没有原因。
南朝寒族执掌军政实际事务之后,又在南朝这种历史格局,换句话说社会形态下,弃武从文又转化为上阵不能带兵,下车不能执政的衰朽门阀。 南朝各个时代名将不少,注明人物不少,其家族后代总是很快在这种“风气”下堕落为不堪军政人物。而且速度越来越快,表现在南朝改朝换代之快,足为瞩目。 就像陈先生所谓,如果隋文帝不南下灭陈,以陈霸先集团堕落之速度,陈朝基业落入新的南方军事豪强手中只是须臾间。
陈寅恪称南朝与汉化北魏门阀并为衰朽,并非空穴之风,而是血淋淋的现实。 北来武人在金陵骑烈马执长槊,左右横击,刺击若风,观者折树。江陵危及时,梁人从监狱中释放北方囚徒用为武将,才挽回局势。 南朝社会到了如此地步,不亡何待?
这种格局是文明层级的,是文明层级的衰朽,并非人力可及,梁武帝在这么个格局之下,能够维持数十年之太平,其能力已经是南朝一等一人物了。
看史书,要看格局,看趋势,用古人话说看天命。 孔明,王猛皆是不出世之人杰,所以失败者,天命若此。孔明自不待言,王猛更是若此。 若说到刘裕,更是足为后人唏嘘。
南朝起源的魏晋自司马氏代魏便是暮气沉沉,日暮途穷,乃是文明-文化堕落到新层面的起点,当时的人看到魏晋形势便发出了“时逢淑世,乱将发”的感慨。 所以我个人一直不理解为何有人自豪于魏晋风骨,那不是什么值得自豪的风骨,而是千里无鸡鸣,骸骨露于野的骸骨。 曹操曾说袁术袁公路为“冢中枯骨”,其实这句成语形容东汉末以来整个文明毫不为过。特别是魏晋南北朝。北魏汉化门阀用自己的生命在河阴之变中展示了什么叫冢中枯骨何可为持?
自古以来,无论大小人物,无论在生活还是什么中,都要好好思考一下你投奔的是不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集团,有时候选择比你能力更为重要。 魏晋南朝集团是暮气沉沉不断衰朽的集团,而北方乃是蕴含着隋唐空前世局(格局)之集团,假设梁武帝生于北,以其能力何止一个八柱国。
希望你们能懂这微言大义,很多时候对于普通人而言,看懂历史上下限,看懂历史格局,看懂历史趋势,看懂天命比你奋斗更为重要。
如若无法选择,比个人奋斗更重要的是不以善小,不以恶小,找到信仰找到道德,找到生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