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武器装备发展史上有哪些蠢到令人窒息的设计?(转自知乎)
(转自知乎)

在兵器知识2017年第8期的访谈文章中,朵英贤院士语出惊人:“如今,我国步枪就剩下有病的通用弹了”。朵院士这话的背景,针对的是中国5.8毫米步机枪弹药发展的现状。
中国当年首先开发了5.8毫米步枪弹,以满足步枪小口径化的要求;同时受国际上“中口径机枪消亡论”的影响,国内又要用5.8毫米通用机枪淘汰替换7.62毫米全威力机枪,又开发了5.8毫米机枪弹。同时,国内的军用狙击步枪只是使用机枪弹的衍生枪械,因此也随之更换。
由于机枪弹需要更远的有效射程、特别是远距离上的侵彻能力,因此中国在相当长时间内就出现了步枪弹(95步枪、95班用机枪系列、03步枪)和机枪弹(88通用机枪、88狙击步枪)共存的现象——步枪弹的弹头更轻、更短;机枪弹的弹头更长,更重。两种弹需要的膛线等枪弹匹配设计,也各不相同。
由于两种弹的弹道设计完全不一样,但又属于同一个口径,而且强调必要的时候能够通用;因此在部队的装备使用中带来了大量的混乱。虽然看起来难以分辨,但是混用的结果是枪械的射击精度急剧变差,枪械的使用寿命显著缩短。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不得不开发新一轮的5.8毫米通用枪弹。随着新通用弹的定型成功,原有的5.8步枪弹随之停产;但就是在新通用弹大量装备以后,严重的问题暴露了——95步枪发射这种弹药,出现严重的挂铜现象,导致射击精度剧烈恶化。
挂铜是指在射击过程中,弹头的外壳被甲上的铜被撕裂下来,附着在枪管内壁的膛线上。这种现象会严重破坏枪管内壁的原有膛线形状,导致枪管内部各处直径不一,起伏不定,给弹丸的前进带来巨大的干扰。
而造成挂铜现象的原因可以涉及到大量的方面,包括弹头结构和工艺设计有问题,****和弹药的匹配设计有问题,乃至于发射药有问题等等。截止到目前,新通用弹为什么会严重挂铜,仍然未有官方定论。
正因为如此,新通用弹在95步枪上尚且挂铜严重,根本就没敢用在88通用机枪上。因此原来的5.8机枪弹在通用弹的挂铜问题解决以前,根本不敢停产,又继续生产了8年——直到2016年88式机枪停产,机枪弹才随之停产。
由于挂铜问题至今没有解决,而原有的5.8步、机枪弹均已停产,因此现在国内仍在生产的,就只有枪管一热就打不准的通用弹了。而这个问题何时能解决,目前完全不可知。
经历了8年的折腾,朵院士在访谈中感慨:“总的来说,两弹合一好处不多坏处多。按照我的想法,还是返璞归真,退回原来配备尾号,这是解决弹荒的最好途径。”
笔者在2013年的文章《5.8mm口径功与过 》中,就指出过:“用小口径机枪取代中口径机枪的要求,带来了小口径枪弹如何取舍性能的问题,并进一步引发了步枪弹与机枪弹的分裂。”“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靠一半的弹头重量、动能,性能就足以全面取代中口径大威力枪弹的设计”。
现在看,新通用弹的问题,确实没有跳出笔者依据基本弹道学技术规律做出的判断。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6085111/answer/408320696
来源:知乎

分享一下西班牙海军的传奇故事。
2004年,为了替换严重老化的s-70,西班牙海军抛出一个21.3亿欧元的订单,旨在开发和建造四艘新型潜艇,定名s-80(艾萨克·佩尔级)。西班牙国有造船集团“纳凡蒂亚公司”承担了这项任务。
作为一艘中型潜艇,s-80有很好的愿景:全新的推进系统使得其自持力大大增强,从而更好执行远洋任务。其低噪音和磁特性提高了隐蔽性。同时,其高度集成的控制系统大大提高了船只的自动化水平。该型潜艇甚至具备运输特种部队的能力。甚至被誉为“最现代化的非核潜艇”。
(海军:笑容逐渐出现)
按照原计划,该型潜艇应该于2015年交付首艘潜艇。
然而到了2013年,西班牙国防部和海军获悉,虽然我们已经花了预算的三分之一,并且连第一艘都没造完,但一切都在有序地进行,现在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
他们发现潜艇太重了,沉下去就浮不起来了(海军:笑容渐渐消失)
船厂:

船厂表示,在施工期间,发现超重70~100吨,公司可能不得不重新设计整个工艺。为此,计划多花费750万欧元。
西班牙国防部面对反对党质疑,称:这种复杂技术项目的调整和延迟 “处于正常状态”。该部现在正在“研究问题的细节,以确定其在时间和金钱方面的影响”,并正在考虑“各种备择方案。”

反对党:我看你他mua是疯了
令人悲伤的是,时至今日,第一艘潜艇仍然没有服役。据估计,第一艘服役时间不会早于2021年,最终的价格可能超过三十亿欧元。
作者:吴节操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6085111/answer/407694716
来源:知乎

任何武器有没有用都要看用在什么地方吧?
以色列自2008年起使用名为“臭弹”的武器驱赶暴力示威者。2004年研发此弹时以色列方面曾表示,该弹含有臭鼬为保护自己而喷射的液体的同类化学合成物。按照规则,以色列警方把这种液体加水稀释,然后用水炮向示威者喷洒。”臭弹“的气味通常可以和下水道与腐烂尸体的混合气味相比较。如果不使用专业清洗剂,几天内气味都不会消散。
然后印度人买了,印度中央后备警察部队代表对《印度斯坦时报》表示,几个月以前他们决定对以色列研发的这一产品进行测试,但发现其“效果不好”。
一名组织测试的人说:“我们在由中央后备警察部队警员和普通民众组成的人群中进行了测试。但发现他们毫不费力就忍受这种气味。也许是印度人对臭味的敏感度更低吧。”
印度中央后备警察部队并未就此发表评论,只是声明说“不会公开测试结果”。

作者:本因坊钢蛋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6085111/answer/30300886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
————————前 方 小 型 乳 嘤 现 场————————
补一个陆军的玩意儿——Rotatrailer
机械化部队的战斗力和部队所携带的给养直接相关。为此,一方面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后勤力量,另一方面增加部队的携行量也很有必要。既然坦克里的空间有限,那就搞个拖车来装吧——英国人如是说。
由此诞生了Rotatrailer——核心是一个大铁盒子,内部按前后上下分成四个区间,前半部分上方再分为三个区域:左右两边放置炮弹和机枪弹,中间放野战食品箱和水桶。前半部分下方放置杂物。后半部分上方是一台手摇汽油泵,下方是三盒机枪弹。所有的储物区都有盖子,盖子的边沿可以盖住储物区提供一定的密封,由螺栓和翼型螺母固定。在拖车顶上可以放轻一点的物件,比如帐篷、伪装网什么的,还为润滑油罐安排了一块地方。




(上图中提到了一个词“Grids”,我猜测可能是自救用的穿孔钢板,比如说遇上了烂泥地可以铺在轮子下面减轻压强。希望懂行的dalao能帮忙看看我说的对不对)
Rotatrailer上最特别的设计是它的轮子——轮子是空心的,好比是一对特大号的油桶,采用空军自封油箱的设计——特种橡胶夹心的双层钢板,理论上在被弹丸穿透后,汽油会使橡胶膨胀,堵住破口。此外,轮子像坦克负重轮那样有实心橡胶轮胎,以减轻磨损。


英国人的算盘打得好,初期测试结果也还行,但实际到了部队手中呢——
(以下是按照英国图纸生产的美版rotatrailer在阿伯丁测试场试验的结果,26英里越野,250英里碎石路,牵引车辆包括谢尔曼和两种半履带)
“在平坦、粗糙的地形上该车的行驶性能优越。该车能贴合地形运动,很少发生弹跳,但牵引车的负荷很重。由于缺乏弹性元件,拖车的窜动完全作用到了牵引车和装载的货物上。车上的润滑油罐很好的展现了这种效应:晃荡起来的液体如同水锤一样作用在筒壁上,使它的下半部分凸出,高度变矮,成了葫芦形。这些油罐在100英里行驶后开始泄漏。”
也不是没有好的方面:
“每一只车轮空重约400磅,容积达60加仑,在灌满燃料后重约800磅。反正都这么重了无论是空载满载牵引起来感觉差不多。拖车的重心很低,在50%的侧方坡度上或者当一边车轮碾过土包时不易翻车。”
但真正麻烦的是:
“拖车在转弯时有很强的甩出去的倾向,很显然这对车身的负担很重。”
“在泥地上行驶会把泥水灌进拖车的下方储物区。”平地机的感觉。
“炎热天气下燃料蒸气的压力对车轮的影响尚不可知。”
“几乎没有进行过在崎岖地形上的测试,因为拖车不够结实。”想象一下路中间有块石头,那划过车底的酸爽……
有意思的还在后面:
“由于牵引车(谢尔曼)驾驶员的疏忽,拖车在测试中损坏。在倒车过程中,驾驶员没有发现拖车发生了转向,最终导致牵引杆被扭成麻花,掰弯了牵引环,履带压坏了储物箱的前端。”这倒是拖车的通病。

结论是:
“与装备充气轮胎的拖车相比,该车的行驶性能更好。拜其重量和实心轮胎所赐,一般情况下拖车的弹跳与摆动很少。”但据说英军经常把拖车开翻,侥幸没翻车的,里面的弹药也被颠成了香蕉,车轮还会漏油。结果是辛辛苦苦拉过来的东西没一样能用的……
“抬起牵引环需要325磅的力,靠人力将其推动或挂上牵引车很困难。”
“离地间隙8.75英寸明显不足。”准备拖它的谢尔曼是17英寸,瓦伦丁和十字军16英寸,M3半履带是11英寸, M8侦察车是11英寸多一点。
“储物区的划分是固定死的,使用上缺乏弹性。打开盖子时必须把螺母拧动很长一段距离,十分费时。”
“该车不能视作有装甲防护,因为车身钢板厚度只有1/8英寸,不能抵挡任何枪炮发射的弹药”3毫米……
“不建议装备部队。”
英军的屑油罐
传统上,英军的标准液体容器有两种,容量分别为2英制加仑(9.1L)和4英制加仑(18.2L)。2加仑的容器生产成本较高,所以4加仑的才是主力。这种油罐由马口铁焊接制成,一般为一次性使用。后勤部门有专人和设备现场制作罐体,经组装、焊接、喷涂、压力测试和灌装后分发到部队。这种容器的标准称呼是“汽油、机油和水罐”(Petrol, Oil and Water can,缩写是POW,恰好是“战俘”的意思)。但它的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flimsy”——“小脆脆”。
油罐车不是你想要就能要到的,另一种标准容器55加仑油桶又太重,所以广大苦逼战士们只能一桶一桶地给车辆甚至是轰炸机加油——驻北非的“惠灵顿”部队,为一架轰炸机加一次油要用掉270桶,用空油桶垒成10米高的墙是他们的传 统 艺 能。电影《珍珠港》中杜立特部队携带的额外汽油用的也是类似的油桶。
但这种油桶最大的问题是漏油。
一台卡车装满这种油桶跑个100英里之后会漏掉20%到30%的汽油,这还是严格按规定控制堆叠层数的结果。海运这些汽油桶更可怕,最下面的油桶会直接被压垮,估计每趟损失40%的油料,更别提有毒的汽油蒸气对海员和码头工人的毒害以及火灾隐患了。


“德国桶”,Jerry can,是一种革命性的设计。桶身呈长方体,便于堆放。带有方便倾倒的壶嘴,壶嘴里有通气管,这样往外倒的时候水流不会是一股一股的,盖子带有密封圈,用杠杆结构扣合,还可以插上保险销防止意外开启。提手一共有三个,中间的一个用于单人搬运,两侧的用于双人搬运或者在人链上传递。桶内空间延伸到提手的高度,这样在灌满液体的时候会在这里留一点空气,哪怕扔进水里也能浮起来。桶身上冲压有花纹,起到加强筋的作用,万一桶内压力增高,也能降低涨破的风险。嘤军首次见识到德意志科技是在北非(也有人说是在法国),立即对它爱不释手,毫无廉耻地照抄了它的设计并推广到全军。美国版的油桶(可能这就是所谓“Blitz can”,美国Blitz公司是生产该产品的主要厂家。但美国人有时也管这类油桶叫Jerry can。P.S. “Blitz”是德语“闪电”的意思)采用了不同的设计,盖子采用螺纹密封,直径更大。美版油桶的优点是制造方便、倒出速度快,缺点是相对容易漏。它的结构不像原版那样是左右两半拼合,而是分为底盖、桶身、顶盖三部分焊接而成——所以才容易漏吗摔。



——————以下为原答案——————
不能说蠢,但也够奇葩——二战英国的活塞式航发(部分型号)。
二战时期英国排得上号的活塞式航发厂家有三个:罗罗,布里斯托尔和纳皮尔。罗罗的产品广为人知,但另两家也不赖,布里斯托尔的气冷机装备了英俊战士、哈利法克斯、斯特林等型号,纳皮尔的液冷机装在了暴风和台风上。


它们在设计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采用了套筒气门(Sleeve valve,姑且译为套筒气门):

如图所示,套筒气门在气缸和活塞之间有一个周围有开口的套筒,空气和废气将从这些开口进出。套筒本身由发动机曲轴带动做旋转和上下运动,其开口周期性地与气缸上的开口重合,以进行四个冲程所需的换气。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油管搜索“Sleeve valve”,有不少视频形象地展示了气门的动作原理。
与常用的气门(Poppet valve,提升阀、菌形气门)相比,套筒结构的主要优点有:
进排气特别顺畅;
燃烧室设计相对自由(不用考虑气门和活塞间的干涉);
不需要气门弹簧;
气缸头部温度容易控制;
不易发生爆震;
寿命(就航发而言)更长(没有气门和气门垫圈之间的冲击,套筒和气缸间的摩擦比较容易解决)。
主要缺点有:
结构复杂、成本高(套筒在轴向和周向同时动作,不能用常用的凸轮-挺杆结构驱动,每个缸都要配一套蜗轮蜗杆……);
密封困难(活动部件太多,需要密封的东西太多);
机油消耗严重;
套筒寿命不佳;
转速不能太高;
类似于二冲程发动机。活塞要扫过进排气口,这会限制进排气时机的安排,此外如果进排气口积碳,可能被活塞刮下来,后果就是拉缸。
1925年内燃机巨佬哈利·里卡多(此公最先开始研究爆震现象,还发明了一种柴油机的涡流室)发表一系列文章称传统的菌形气门已经没有前途,大家都来搞套筒气门吧(当时最大的问题是气门散热困难,最终由普惠的萨姆·赫伦(其实我想译成贺龙XD)发明的空心充钠气门解决)!布里斯托尔的发动机部门总师罗伊·费登(气冷机大佬,主持设计了著名的“木星”、“飞马”等型号,一大特色是每缸四气门,其他公司和国家的机器统统是两气门)马上被这种结构迷住了,随后和里卡多开始合作。而里卡多的邻居(真·邻居,二位的办公室就在隔壁)弗兰克·哈尔福特(开发了著名的“吉普赛”,教练机的优秀动力)和纳皮尔公司合作开始研发“军刀”。由于里卡多的巨大威望,英国的气冷机整体转向了套筒气门,义无反顾。
作为两家的得意之作,“半人马座”和“军刀”都能实打实地做到至少2000马力,是航发中的豪杰。但是——
它们太难生产了……
布里斯托尔家大业大还好一点,14缸的“武仙座”39年投产,18缸的“半人马座”42年投产,都比较顺利。纳皮尔遇到了日后中岛也遇上的问题:试作机都是由匠人精雕细琢出来的,质量很好,到了量产的时候啥问题都出来了:拉缸,机加工的毛刺和金属碎屑没清干净,套筒密封不严,地勤和飞行员对结构和性能不熟悉等等等等,布里斯托尔自己的生产任务就很重,还得分出不少精力帮纳皮尔解决问题。42年纳皮尔干脆放弃治疗开始研制二级三速(!)增压器去改善什么发动机的高空性能,同年被英国电气收购后新东家立刻砍掉了这个项目,把重心放到改善产品质量上来,到了44年终于有了起色。后果就是RAF原定的次世代战斗机,装“军刀”的暴风和台风由于高空性能不足被派去舔地。布里斯托尔的两大型号产量不过6万,纳皮尔我手头没有数据,但装备的暴风和台风合起来产量不过6千,与之相比罗罗的梅林有16万,在美国许可证生产的V-1650有5万5……
远在大洋彼岸,普惠也看到了那几篇文章,动了搞套筒气门的心思。也许项目负责人没有英国同行的天才,实验结果不佳,于是发愤在传统结构上挖潜,终成一代名机“黄蜂”系列。
战后两家公司还妄想继续改进这些型号,结果预定装备的机型竞争不过美爹,改进也就无疾而终。布里斯托尔转而研制涡喷,开发了不少优秀型号如“奥菲欧”、“奥林巴斯”(原始设计,公司66年被罗罗并购,装备“协和”)和新“飞马”(原始设计,装备“鹞”)。纳皮尔由于实力有限,搞的几个型号都不算成功,最后也被罗罗并购,改行生产涡轮增压器了。值得一提的是,44年海军向纳皮尔提出在Culverin(“重炮”,许可证生产的容克斯Jumo-204)基础上研制一型大功率柴油机,这就是著名的Deltic,那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作者:Kai Cheng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6085111/answer/41063922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要说脑洞大和蠢,二战英国必然有一席之地,实际上逼急了的国家都会这么干,从大明到满清到三德子。但英国人最神奇的地方在于,他们善于用一流的技术攒出来一堆三流的产品,而且在没有别人逼他们的时候,自己脑洞打开搞一堆出来,也算是个独门本事了。
这里要黑的是二战战斗机中的逗逼双壁:博尔顿·保罗的无畏(Boulton Paul Defiant)和布莱克本的大鹏(Blackburn Roc)。
上世纪20~30年代,随着航空科技发展,多引擎重型飞机的速度已经开始超过单引擎飞机,当时英国空军认为轰炸机依靠速度优势,再加上自卫炮塔,可以不需要战斗机护航就能突入目标空域,同理,对手亦当如是。顺便说一下,英国人在设想的时候用的是自家的威灵顿,无论炮塔还是引擎,数量都远远不够,甚至可以说是孱弱,不知道他们哪儿来的自信。
在这种假想之下,战斗机的重点任务变成了截击,炮塔在轰炸机上很好很强大,那就给战斗机装上,至于前射火力,俩人加一个炮塔已经够重的了,既装不下也不需要。于是,造出来的是这样婶儿的:

至于那个炮塔也是槽点爆表,装了四挺7.7毫米的勃朗宁机枪(竟然不是维克斯),可以液压控制,也可以用摇轮(这尼玛机枪手apm怕不是要上千,手能搓冒烟)。炮塔可以交由驾驶员控制,但是前向最小射击角度是正负19度,也就是说驾驶员是看不到射击方向的,必须要专门的训练,用一种叫做“zero deflection shooting”的射击技巧来进行射击。然而这种设计技巧是一战里常用的,二战的英国飞行员没人学,反倒是对面的德国飞行员为了用斜乐曲练过这招。炮塔没有和飞行员的机舱联通,进出都是独立的。炮塔进出口向后开,机枪手要进去就得像下图这样。

而且炮塔空间不够,放不下降落伞,因此,战斗机被击落时,机枪手必须先将炮塔指向侧面钻出炮塔,再到驾驶舱拿降落伞逃生。(不知道IL-2的机枪手和这位谁更苦逼)
在实战中,刚开始LW把这货认成了飓风,想要去爆菊结果反被日,让无畏捡了不少人头。然而好景不长,LW发现这货的真相之后把战术改成对头了,无畏这下子死了个稀里哗啦,尤其是机枪手损失巨大——被击伤的飞机经常进入横滚或者螺旋,机枪手根本出不来。最后,无畏于1942年早早退役。
布莱克本的大鹏除了满载无畏的槽点,还变本加厉青出于蓝,首先,这货丑,很丑,超级丑,英伦的武器审美是人类武器发展史的一朵奇葩,布莱克本公司是其中的佼佼者,大鹏则是布莱克本的代表作之一,长这样的:


其次,这货是舰载机,无畏要拦截重型轰炸机搞个炮塔还算可以理解,你一舰载机搞个炮塔是要闹哪样?这货的战绩比无畏还要惨淡,大概是太丑了不会被LW当成别的飞机……
最后解释一下,我黑的只是飞机,并不是炮塔,炮塔上天是正确的思路,这俩飞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炮塔太少口径太小。
另外,再补充一下,英国人引以为豪的轰炸机按照他们的裸身突击法来运用,是什么结果:1940年5月14日,由63架费尔雷“战斗”轰炸机和8架“布伦海姆”组成的编队攻击了在色当地区的浮桥以阻挡突破的德军,损失过半(空军之翼上是“战斗”损失35,“布伦海姆”损失5;喂鸡上是合计损失41),然而浮桥还是好好的。6月21日,9架波弗特去轰炸挪威海岸附近的沙恩霍斯特号,遇上了护卫的BF-109,损失5架,沙恩霍斯特号毫发无伤。
作者:山楂饼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6085111/answer/30411178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没有人提动物制导的黑科技炸弹么?
1、蝙蝠炸弹

炸弹里有26个盒子,每个盒子里有40只休眠的蝙蝠,每只蝙蝠身上都有一个带有定时装置的小燃烧弹。
当炸弹发射之后,盒子会打开,蝙蝠遇暖从休眠中苏醒过来。炸弹上的降落伞打开后他们就会飞出来找地方躲藏。
藏好之后,定时装置会启动点燃燃烧弹。如果一次性投1000颗这种炸弹(10架携带100颗炸弹的轰炸机),应该会有1000000个小燃烧弹,比普通的燃烧弹多多了。
蝙蝠炸弹是二战期间美国为对付日本研发的,不过这个计划因为曼哈顿计划的完成而被取消了。
2、.鸽导弹


鸽子计划是将鸽子放置于导弹头部,利用鸽子将其导向目标。这其实是在真正的“制导导弹”之前了,美国军方十分关注。计划是这样:在鹈鹄导弹的头部安放一个特制的空仓。每个空仓有3个隔间,可以放入3只训练有素的鸽子和一个显示导弹飞行路线的屏幕。在导弹飞向目标时,鸽子将啄击屏幕,对方向进行修正。鸽子都会经过训练,如果目标偏离了屏幕中心(也就是说导弹偏离了航向)那么随着3只鸽子啄击屏幕,控制器将逐渐修正航向。
(然而导弹发射之后鸽子有可能因为承受不了推力产生的重力晕厥而使导弹失效,233)
3.鸡动核弹

31957年,正值冷战高峰,大不列颠酝酿了一个计划:为防止苏联入侵欧洲,在德国境内埋入一批核弹头作为防护措施。不过马上他们就遇到了问题:德国北部平原冬天的温度太低,会导致他们埋入地下的核弹里的电子设备失灵。
于是,英国最出色的武器科学家想出了一个十分荒谬的主意:鸡动力!他们说,鸡鸡们产生的体热可以保证电子设备温暖。只要有一周的食物供应,鸡鸡们就可以保证炸弹正常工作。最终这个计划被取消了,不是因为太疯狂,而是因为英国担心在联军的领土上引爆核弹这种政治问题。
转载自百度百家号,文章作者口述故事
侵删
♞————————深夜更新一波—————
4.空气炮
战争的成本可是很贵的,为了节约炮弹资源,“爱搞事”的德国人发明了空气炮,压缩空气形成强烈的气压来攻击敌人。但由于空气炮的体型太大,成为战场上最醒目的标志,所以它出现在战场后就成为敌军首要攻击的目标。据说可以在二百码(约等于一百八十三米的距离)击碎薄木板。不过它的射程并不能与它的体型相称,就是下面这货

5.帕克尔转膛枪
通常被认为是第一个机枪,帕克尔枪安装了三脚架,单桶燧发枪,多发旋转圆筒。设计用于船舶,以防止登船入侵,七分钟可发射63次。这种武器怪异和独特的是,发明者詹姆斯·帕克尔(James Puckle, 1667~1724)规定发射子弹两种,圆形子弹被用来打击基督教敌人,方形子弹被用来对付穆斯林土耳其人。方形子弹被认为是更痛苦的,并以此向土耳其人证明基督教文明的好处。(不得不佩服发明者清奇的脑回路)

6.同性恋炸弹
“原理”:强效催情药引起“同性恋行为”降低敌军战斗力。
“同性恋炸弹”是这种化学武器的诨名,此物非致命性,但尚未付诸实践。事实上,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曾经考虑过制造这种武器。
1994年,莱特实验室提交了一份报告,其中提出了开发各种非致命化学武器的可能性。文件中有一句话提到,可以在敌军投放大剂量催情药,最好是能诱发“同性恋行为”的。不过文件中后来暗示,目前还尚未发现具有如此“奇效”的药物。

我擦,要是中了这种丧心病狂的炸弹,那战场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拔“枪”对准昔日的袍泽弟兄还是集体提着裤子逃命,这是个问题。

作者:琛Sir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6085111/answer/303267617
来源:知乎

作者:蒋周泰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6085111/answer/56074723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下图这个大杀器!

二战结束后不久就开始了冷战,西欧与美国担心苏联庞大的地面部队,他们估计,要是战争爆发,苏联的装甲洪流可能只需要一星期就可以打到法国,为了阻止苏联部队,发展了许多古怪的前线战术核武器,其中英国设计的“蓝孔雀”可能是想法最怪异,而且设计最愚蠢的一种。
冷战双方总共设计了大约7种前线战术核武器,包括核迫击炮、核导弹、核鱼雷、核火箭炮、核地雷、核水雷、核榴弹炮等等。
英国所设计的蓝孔雀是一款核地雷,它重7.2吨,爆炸当量大概是1万吨TNT,约为广岛长崎那俩原子弹的一半。英国计划将核地雷安装在苏军入侵的路径上,大多数安装在西德国土内,要是苏军入侵,经过地雷附近就进行引爆。
这个想法本身就已经很可笑了,在自己盟友的领土安放核地雷,要是真如此部署,最需要担心的不是苏联,而是驻扎在西德的北约军队。不过更搞笑的是它的控制装置,居然是用一只活鸡来维持正常运作的。
原来当时的电子定时装置很容易因寒冷而失效,在冬天的低温下有可能把雷管给冻结而无法触发核爆炸,1957年,英国核物理学家找到了解决方案:鸡!因为鸡的体温可达40度,能保持电子装备的温暖。科学家设想,把鸡与一星期的饲料装在核弹的外壳内,鸡就会安份的吃饲料,不会去啄电线,然后一星期到了再去提供新饲料。
2004年3月31日,英国伦敦国家纪录办公室举行「冷战期间秘密核计划展览会」,首次展出了这个蓝孔雀计划,文件提到养鸡来维持电子装置正常运作的段落时,被多数的参观者认定是4月1日的愚人节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