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和衔接的真相——乒乓球的华尔兹

有些没基本功,也没摆速,更没步伐的老油子,他们其实实战还不错,这是为什么?我观察和分析了一下,主要还是他们的节奏和衔接其实是符合40+塑料球的,所以即便他们抡大臂,身形很散,步伐很慢,但实战确实不错。
抡大臂还能实战,其实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40+塑料球本身速度和旋转不如以前,所以哪怕是专业队也能一击必杀,也是容易被打回头。业余的退台了,找到机会抡大臂甩一板,专业的未必就能顶得住。这个时代,你借上对手的力去反击,这种球其实是威力最大的,比专业的主动拉一板的威力其实更大。因为专业的通常先上手,但这个时代很难一击必杀的,业余的借上力抡大臂,其实质量还更高。抡大臂能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依赖国产粘套,你让他换个涩套,他立马就不会打球的。
身形很散的业余为啥还能战?说白了,他的节奏其实蛮符合40+塑料球的,主打一个打回头,主打一个慢节奏。业余的一般没有板板发力的技术,而40+塑料球,专业的也很难保证一板打穿业余。业余身形散又如何,他就悠哉悠哉的,但你不敢保证一板打穿他,甚至对方挡一板,你还被挡死了。
步伐很慢就没法打?当然也不说,道理和上面基本上一样,身形散,步伐慢,但你就敢保证专业队的一板能洞穿他?当然不能。现在的球速度和旋转都不如从前,尤其是旋转,除非你用特制底板加特制套胶,否则很难拉出超级转的球的,这就是现实。波尔在以前用涩套t05都能一板拉死马琳,但现在波尔用粘套d09c都很难一板拉穿对手的。
步伐慢,身形散和抡大臂,也能实战的,这就是40+塑料球的特点。说白了,从技术含量来说,现在的门槛肯定更低了,因为速度和旋转都不如从前,动作也业余现在也能战。但并不是说步伐慢,身形散和抡大臂就是对的,这种情况,你遇到水平高的也是被全程压制,能不能赢全靠运气。
说白了,老油子就是慢节奏,但这个慢节奏它不都是错的。我们看马龙和波尔这种节奏大师,他们也是有快有慢的。业余老油子快不起来,只能慢,但慢总比慌张来得好。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专门学过球的学生打不过没有技术的业余老油子,说白了,老油子有节奏,而请过教练的学生没有节奏。输是输在节奏,不是输在技术。当然了,学生力量不够,经常扣不死,拉不穿对手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学过球的学生并不是每个都有高端器材,中端器材的旋转是不行的,拉球的旋转有瓶颈。很多时候,你多拉转一点点,可能就得分了,但差那一点,你就没搞。
节奏的秘密其实就在老油子“手上”,业余老油子基本上不会拧拉,没有抢拉半出台,没有前冲半出台的能力,也没有中近台的摆速,快撕和快带的技术。但正因为他们啥也“不会”,所以他们只能靠节奏取胜,说白了,就是不慌张,稳扎稳打。没有抢攻的弧圈球技术,那就贴,或者发抢,抡大臂。
节奏的秘密其实就是“合理”,你有快的能力,你就快,没有快的能力就别快。有些学过球的学生他就是太图快,太慌张,但能力不够,这就把自己“快”死了。而且打球必须有节奏变化,一直快,对方很容易适应,一直快肯定是不合理的。而一直慢其实相对合理,一直慢,至少不会犯错,这也就是老油子的特性,他们永远打球都慢,但至少合理。最高级的节奏,肯定是快慢变化,甚至慢的节奏中还有更慢,快的节奏中还能更快。
衔接和节奏是紧密相连的,老油子的衔接肯定慢,但还是那句老话,慢有时候是合理的。而且老油子本身没技术没步伐,快不了,但慢一点,他有这个经验。而且衔接慢,他就真的不易失误,不失误,很多时候就是间接得分。但如果要提升,那就还是得寻找思路,那么衔接的秘密是啥?
衔接的秘密是下一板,而不是这一板。比如,对方搓个长球过来,你拉对方反手一板,这个时候你接下来该怎么办?你应该稍微撤一步,因为你拉过去, 对方下一板回过来多半是上旋球了,你就该让开空间了。在比如,对方发正手短侧下,你如果上步摆短,后续就应该准备回摆或者强拉半出台;而如果你是直接劈长,那么就应该准备应对对手的拉球而不是再去考虑摆短。总而言之,衔接的关键是下一步的预判和准备,尤其是步伐的准备,引拍的准备。我们看业余打球,这一板搓完不还原,不准备下一板,不去判断下一板的拉球,如此肯定就没有主动的衔接,都是被动的。
衔接之中的下一板的预判不可能百分百正确,但百分之百九十通常都能算到,而且就算没算到,只要你有准备,下一板你就抢占了先机。所以我们会发现,专业的总是衔接流畅,节奏舒适,那就是因为有准备,有预判,脚下有移动,手上有准备。老油子虽然快不起来,但多少是有预判的,算是以慢打快,以不变应万变。如果学习老油子的一些东西,再去学习专业的一些东西,你必将有所成。当然了,还是那句老话,艺术乒乓才是永恒,输赢只是云烟。
球要打得舒展,球要打得好看,打球要打出华尔兹的范儿,节奏和衔接必须得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