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天原创诗词0165《武侯祠有感 其二 君臣合祀》

武侯祠有感 其二 君臣合祀
初成于2019年8月17日
昭烈庙里夫妻聚?武侯祠中君臣合!
忧国爱民仆恩重,乐不思蜀主义薄。
抛妻弃子何谈惠,开诚布公莫道苛。
百姓幸福靠律法,独夫慷慨倡仁德。
自注:
01昭烈庙:现在成都武侯祠,严格的讲应该叫昭烈庙,因为主人是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是陪祀的。但是有意思的是,我们只知道“以下犯上”的“武侯”祠,却不知道昭烈庙是啥意思,这是非常值得反思的,呵呵。
02夫妻聚:据说刘备的墓中还合葬着甘、吴二位夫人(本人持怀疑态度)。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没有刘备明媒正娶的孙尚香!
03武侯祠:武侯祠正门,你能看到的却是“汉昭烈庙”四个大字。汉昭烈庙是祭祀刘备的地方,原武侯祠修建于成都少城内,世代成都人民感念诸葛亮的勤政爱民,时时到武侯祠中凭吊,武 侯祠香火旺盛,而汉昭烈庙和后主祠却门可罗雀。最重大的变革发生在明洪武年间,朱元璋第十一子朱椿也许是因为武侯祠人气太旺,臣子有僭越之嫌,也或许是觉得几个地方过于分散,不便于拜祭,遂拆除少城内的武侯祠,将诸葛亮塑像搬到刘备塑像的东边,关羽、张飞塑像放至刘备塑像西边,这样一来: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就合而为一。不过, 人民的爱总是深沉的,人民对于诸葛亮的忠君爱民、智慧无双,无比敬仰,于是历代人民仍然习惯把这里称为武侯祠,而不是汉昭烈庙。
04君臣合:武侯祠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的祠庙,而且合而不平。在礼制上刘备的地位处处高于诸葛亮,比如武侯祠低于汉昭烈庙,象征古代君臣关系;再比昭烈庙前面的香炉是龙的图案,而武侯祠前面是人等等;然而在百姓心中刘备的地位却远低于陪祀的诸葛亮,刘备作为君主却只能成为诸葛亮的陪衬。
05忧国:诸葛亮的忧国忧民,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可以概括了吧。
06爱民:双关。爱民,民亦爱之。三个证据。第一,晋朝都已经建立多年之后,蜀地人民依旧头戴“葛巾”以追思他们心中伟大的诸葛丞相。第二,爱屋及乌,爱父及子。《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瞻工书画,彊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
第三,刘备贵为人君,但只有惠陵一处陵墓;然而诸葛亮在很多地方都有衣冠冢或武侯祠,比如汉中、保山、五丈原等。或者以诸葛、孔明命名的山川景物!如勐腊孔明山、施秉孔明洞、诸葛巾等。实际上,武侯祠不是唐宋以后人建立的,而是在诸葛亮死后,到处有人要求给他立庙,因限于礼制,不得允许。据说“百姓巷祭,戎夷野祀”来纪念他。二六三年,即亡国的一年,汉后主才允许给他在沔阳(陕西沔县,诸葛亮葬定军山,在沔县)立庙,禁止其他私祀。
07仆:公仆。主仆对比。
08乐不思蜀:双关。字面义是指我们非常熟悉的后主刘禅最著名的一句话,由于他与诸葛亮的对比太悬殊而且启城投降,在武侯祠中有刘备孙子刘谌的牌位却没有刘禅的!隐含义是刘备。思,不是思念,而是思量、考虑的意思。在《三国演义》及今人的印象中,刘备多数情况下是一个爱民如子的仁君形象。但是四川人却不待见他,我认为有两个重要原因,就是刘备爱自己胜过爱川人!他为了自己的安危、享乐,宁远把川人当成“代价”而非“我们”。两个例子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巧取豪夺”。先说豪夺。为了“鼓舞士气”,刘备居然在攻打成都之前跟军队“定约”:进城之后,随便拿!原本充盈的府库,瞬间被扫空,生活相对富足的百姓,也遭到了抢掠。之后若非赵云劝阻,他甚至打算将百姓的房屋田地,也分赏给诸将。
《三国志·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记载:“初攻刘璋,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
(1)《华阳国志卷六》:建安十九年,先主克蜀。蜀中丰富盛乐,置酒大会,飨食三军。取蜀城中民金银颁赐将士,还其谷帛。
(2)《云别传》: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駮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
(3)《云别传》: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
再说巧取。劫掠过后,将士都发了,但是“军用不足”,这时刘巴给刘备出了一个主意,通俗的讲就是“通货膨胀”,发行“法币”,禁止原来的“金银券”!“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三国志·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初攻刘璋,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巴曰:"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如果经历过这些,四川人民还爱戴这位“仁君”,那我就只能呵呵了。
09义:义是贯穿刘关张始终的字。比如武侯祠中的三义庙,初名三义祠;桃园三结义,义薄云天的关羽(武侯祠关羽殿门楣上就是“义薄云天”),《三国演义》回目中的会古城主臣聚义、关云长义释曹操、关云长义释黄汉、张翼德义释严颜等等。但是,如果用今天的眼光和表述来概括刘备的我,我认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最为恰当!就是总能为自己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角度和“人设”(刘皇叔、仁德等),做出让人(主要是部下)感激涕零、感恩戴德的举动,比如怒摔阿斗!下面还有证据。
10抛妻弃子:这一点连“大粉红”《三国演义》都没有否认。
11惠:刘备墓史称“惠陵”,根据古代《谥法》,“爱民好与,曰惠”。然而不爱其亲,焉爱其民?孔子早就说过:“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孝经 圣治章第九》)一个视“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三国演义》中刘备原话),大难临头不是“夫妻各自飞”而是抛妻弃子“加速”飞的人,怎么可能会爱惜自己的百姓?在刘备的心中,谁对他有利,谁才能在他心中有分量、身边有位置;因此吸引了大量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来到他身边,比如杀妻献肉的刘安,比如出卖四川同胞的张松、刘巴!
12开诚布公:这个成语就是出自《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要知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本是汉国人,而他的父亲曾被诸葛亮判处髡刑!能对自己的“刑父仇人”如此称颂,可见当时诸葛亮的法治确实是公平公正,令人信服的。
13苛:严苛、苛刻。刘备入蜀,让诸葛亮牵头制定法律,法正质疑诸葛亮太严苛,诸葛亮辩解并严格执行自己设计的法律,“虽然在实行之初对益州民众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但没过多久,不仅当地的吏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到了这个时候,百姓们才明白这些措施的好处。从此,诸葛亮也得到了当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
为什么?除了开诚布公(历史上有太多的暗箱操作让老百姓看不到、看不懂)之外,还有诸葛亮自己以身作则、公平执法的缘故。
【他集中权力在一身,但是汉后主并不感到他的威胁,朝臣们并不感到他的僭越,国内始终保持着和睦状态;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诸葛亮正是身正的典型。他正身的方法主要有两个:(一)虚心纳谏(二)不增殖私产...因为他不贪,所以为人所信服;因为他不贪,一般官吏也不敢公然贪污,这对人民是有益处的。
诸葛亮制定大大小小的规矩,而且身体力行,公平公正。蜀国100万人口,养着15万左右的部队,连年出征,老百姓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但不患贫患不公,诸葛亮一碗水端平,老百姓无话可说。】
【明法--诸葛亮是标准的法家学说的实行者。他制定汉科(律),作为一国的法度。西晋陈寿《三国志》说诸葛亮“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官吏不敢作恶),人怀自厉(人人向善),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又说诸葛亮“开诚心,布公道..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陈寿本是汉国人,他的父亲曾被诸葛亮判处髡(音坤kūn)刑,他这样称颂诸葛亮的法治,可信是真实的。
《范文澜通史》】
【武侯祠著名的三绝碑对诸葛亮的一生,作了重点褒评;竭力赞颂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文治武功,并以此激励唐代的执政者。碑文特别褒奖诸葛亮的法治思想,马谡因失街亭被诸葛亮依法处斩,临刑,马谡哭着表示自己死而无怨。李严与廖立,两人都是被诸葛亮削职流放的罪人,但他们也自甘服罪。当他们得知诸葛亮病逝,“闻之痛之,或泣或绝”。这些均属史实,裴度据史褒评,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辞句甚切,文笔酣畅,使人百读不厌。诸葛亮之所以为后人所敬仰,还因为他有着高尚的思想和作风,不利用职权谋私】
又,诸葛亮法令的严明细致,从其对都江堰的治理可见一斑:
《一份来自诸葛亮的维护法规,都江堰竟用了近二千年》这份诸葛亮签署的政令拓本,内容详细程度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每年清淤工作的日期,还是掏挖深度都有具体描述,当年诸葛亮用于清淤维护的石标尺,直到80年代才被原样仿制的不锈钢标尺替换。更令人吃惊的是诸葛亮当初立下的维护法规,竟然被严格执行了近2000年,到如今依然原样执行,因为岁月无数次证明了这份法规的行之有效。
14百姓:双关。老百姓、各阶层。
15律法:“把权力放在笼子里”。
16慷慨:慷他人之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