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随笔】《踟蹰、踌躇与彳亍》(二)
2021.10.11 周一 多云转阴

最近才从同学听到马伯庸“马亲王”去年又创作出一本与《长安十二时辰》相似相通,却别具特色的长篇小说。
《长安十二时辰》是在17年著结出版,这本是在20年出版,中间三年其实也看了很多马亲王的作品,发现大多背景并不是盛唐,而是大明——我发现亲王偏爱写“明”,而他笔下的明朝也很是引人入胜、令人深思。
相信很多书友书迷都猜到了,正是《两京十五日》。
书中,马亲王将故事设定在明成祖朱棣的儿子朱高炽、朱高煦与孙子朱瞻基之间的一段皇位争夺战。
惊心动魄、曲折离奇,是绝不输给赵匡胤赵光义的斧声烛影,朱棣朱允炆的靖难之役,康熙传位于四爷还是十四爷的故事。
皇帝朱高炽被困京城,太子朱瞻基一到南京,乘坐的宝船就轰然炸裂,整个人在炸懵的过程中,决定返京救父,夺回属于自己的皇位。
而这一次,主角们的行动不再如《长安十二时辰》那样只局限于一座城市,他们将从南京到北京,进入大明最重要的两个城市,跨越半个大明版图,路上的艰难险阻曲折难言……
看来,亲王这次是想通过这个故事与美国的公路片融合,上演一出明朝版的“人在囧途”呀。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同为笔者钟爱的公路片,概念意义上的公路片最初出现在美国。
早期的美国大发展时期,人们对汽车的感情如过去我们对自行车的感情。
老美民众们拥有了汽车,一脚油门,就可以去他们想去的任何地方,何其快哉……为什么不坐火车?因为没有高铁呀,而且老美的铁路网相比其他发达国家来说,其实一直称不上特别发达,所以生活在美国有一辆车是生活大事。
但话又说回来,美国毕竟也是世界第四领土大国,还是挺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美国的大发展时期,星罗棋布的公路网贯穿于各个州府之间。
各有千秋的汽车旅馆,来来往往的游人旅客,是自己生命中的主角,也是别人生命中的过客。
而在旅途中,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人。
在路上,有时孤独,有时同行,有时欣喜;有些随风,有些入梦,有些长留在心中。
那我们国风特色的"路"又是如何的呢?在这“路”上的人,又都有怎样的故事?
主角团中,除了不学无术的吴定缘之外,太子朱瞻基读过许多的圣贤书,又读了许多治国安邦的书。
女医师苏荆溪读了许多的医书与诗词,可谓是才女。
而少年于谦读的书甚至比当朝太子都多,可用学富五车来形容了。
说回吴定缘,虽玩世不恭,但也天资聪颖,学到了父亲应天府总捕头“铁狮子”些许擒拿侦查功夫。
不过他们都有个共同特点——没怎么出过远门,更没出过这么艰难的远门。
少年于谦满腹经纶,志存高远,路途之中常常有感而发,吟诗一首。
虽然北京南京他都呆过,但他基本都是处于考试或处理政务的过程中,哪有时间观察了解其他事物……于是在帮助太子逃出南京城的时候,他自己也感觉不如地头蛇吴定缘"有用",自感有些自惭形秽。
太子朱瞻基以前根本不知道"太子"到底是什么,遭遇了十五日的"囧途"后,才越发地珍惜这个身份,才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么重。
以前,父皇、太子太傅给他讲了许许多多经纶史册,许许多多为君之道,但他总不得要领,隔了层纱,觉得不如蛐蛐儿好玩。
"这十五日沿着漕河走了一遭,再回头看这些奏章,却清晰很多。纸上读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朱瞻基最直白的感受,亦是最直白的收获。

反观当下的少年青年,前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用的知识与经验,期冀我们能学习领域,造福社会……
许多青年二十多年里也确实都在学习,但往往会发现开始工作时实在不如经验丰富的前辈师傅,说到底就是因为只有知识,没有实践的原因。
我们读过的一些名言,一些诗词,一些文章金句。读的时候可能一带而过,只觉得对称押韵,比较整齐、有点意思。
但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时候或某些特定的环境,能够猛然想起一句诗,一首词,一个句子,一句歌词,恰好正中当下心境—— 发现原来自己,是可以发自内心去懂得其中每个字,每份情,每束光,为自己带来的意义!

读书与感悟向来都是分开的两件事,读了很多书,很少游历,很少感悟,会发现也不是不行……
试了很多路,发现知识少一些,好像也可以成功……
但这两件事情向来都是相辅相成的,读书是为了去更好地感悟,而经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书本的意思。
如主角团虽行程紧张,但闲暇下来时,谈天说地,吐露真心。
遇到威胁的时候,每个人的做法,可见真心。原来,旅行除了吃吃玩玩之外,还可以净化心灵……
而凶险异常的旅程,还有这样一种奇妙的意义——完成自己心理上的成长,实现自己心灵上的救赎,找到自己心底真正追求的事物。

书中的女性角色苏荆溪,沉着冷静,是一个极具智慧的女性。
她的角色是一名医师,更是一名女心理师。她对于人心的洞察,对于心理的疏导,不亚于给现代社会的心理学专家。
反派的计谋她洞若观火,主角的心理活动也被她看得透透的。
朱瞻基和吴定缘两位男主,更是对她青睐有加。
苏荆溪引领着主角团看清自己,知道眼前该干什么,往后该干什么。

就像太子朱瞻基最终并未迁都,仍让漕运通达天下,知道自己该怎样去做一个帝王。
于谦从南京到了北京,下定决心要守护这座城市。
"有朝一日它若遭劫难,我希望,哪怕皇上和百官都不在了,也能挺身而出,拼了性命护得它周全。"
多年之后,当朱瞻基的儿子被瓦剌俘获,于谦没有食言,他拼了性命打赢了那场北京保卫战。
路途遥远能测得马匹的好,路途长远原来也能让人辩清自己的心……

大明的路,可不是老美的公路,而是一条漕运的水路!
这条水路主题是今日的京杭大运河,而这条水路亦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条运输路线,它联系着两京,牵动着整个大明。
关于是否要使用这条路,作者对于它的看法借很多角色的口说了出来,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利弊相依,漕运也一样。
这是一个无休止的争论……
首先是当朝皇帝朱高炽,他本身就不喜欢北京,想迁都回南京,其中一条原因就是基本上那时北京的粮食、物资都是靠这条漕运水路在运输。
如果帝都回到南京,这些长途运输就可以停止。
朱高炽仁慈,这样的运输任务劳民伤财,有很多百姓深受其苦,因此他想迁都回南京,也想停了漕运。
那运河边的纤夫呢?
每天辛苦地拉纤,伙食还要被克扣,不得已参加暴乱,也是被逼到了绝地——他们痛恨漕运,如果没有漕运,他们就可以回家安心种田了……
而其中最有魅力的配角、最文质彬彬的理工男、太子的舅舅张泉一直在告诉太子:
"帝都南北,关乎漕河兴废;千里漕河,关乎大明千秋基业!"

每个人,站在不同的地方,都有自己的考量,每个人对待漕运的态度也就都不一样。
这条路的利与弊、兴与衰,从不是一件小事情。
不是体恤了民情,废止了漕运就是最好的方法,也不是依赖漕运输送供给就是上上之策。
原来,上层建筑的"权衡"二字,是如此地难写……
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也在自己的《明代的漕运》书中,以他的唯物史观分析明代的漕运。
除了对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影响之外,他还提及了明朝为什么不用海运代替漕运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农本位思想太重,对海洋的态度一直处于保守的状态。
如果不禁海运,大明可以一直有"三保太监"的存在,历史也会相应被改写。
最终,对那个时代的大明来说,漕运还是利大于弊的,不管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皇家还是为了军事,大运河两岸的城市村庄,都有人从事着跟运河有关的工作,部分百姓靠着大运河生存,部分官员也靠着大运河吃饭。
尽管运河上生出来许许多多的苦难,但天下也随着大运河流动而紧密相连,运河涉及的不仅仅是造船、修运河、船工,还是经济、政治、军事,是天下的命脉。
所以,关于漕运的话题很大很宏观,这条"漕运"的“路”还很“长”……直到现在,京杭大运河的问题依然存在,需要我们每一代人去探索。

有人说《两京十五日》和《长安十二时辰》太像,主角(除帝皇外)都是小小的人物,在干一件大事,背景也是一座城,敌人也是穷凶极恶。
只是《长安》讲的是守不住的大唐,《两京》讲的是漕运中的大明……
但马伯庸先生的这本大明呀,细节的描述显然还是愈发详实的。
先前读过先生《显微镜下的大明》,看出很多有关漕运、税收、南京的黄册库等明朝生活实景,很多是出自史册的资料,伯庸先生对历史人文的收集与分析,很肯下功夫,也间接影响了笔者对历史人文的热爱。
当然,伯庸先生对感情的描写还是有些突兀的,他笔下的情感一句一出,让猝不及防、却又难以理解……

但是本好书,对于旅途之中的人,对于每个人有故事的人,对于每个想通过寻找“净土”来寻找内心的人,确实是本好书。
在路上,有时孤独,有时同行,有时欣喜;有些随风,有些入梦,有些长留在心中。
祝您阅读愉快,旅途愉快……生活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