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花犹如此,人何以堪——曾经教过音乐和语文的老师对《花妖》的另类解读

2023-08-10 23:15 作者:蓝毗尼扫地僧  | 我要投稿

魏晋《世说新语》载: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南北朝庾信作《枯树赋》和曰: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 今看摇落,凄怆江潭。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宋欧阳修在《秋声赋》里说,“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由是,我们常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可是,《花妖》里草木花卉的深情,让如今太多太多太多追求资源最优配置的婚姻爱情的人,情何以堪? 所以当刀郎男声作闺音演唱《花妖》时,引起很多人共情而泫然泣歌。 没错,这首歌最宜男声作闺音,如果李玉刚来唱,也肯定好听,女声翻唱当然也行,但很难比过男声。我们的传统文化讲究委婉含蓄,贵曲不贵直。王安石也曾作闺怨诗《君难托》“槿花朝开暮还坠,妾身与花宁独异”,委婉地告诉宋神宗:说好的一起变法,你却中途改变原计划,皇上你对不起我啊。 先看旋律。《花妖》编曲用的乐器除了很多民歌标配的二胡、唢呐外,还有合成器音色也非常优美,加上旋律相对简单,节拍也简单,全曲都是四四拍,所以让很多人能如痴如醉地去翻唱它。你去翻唱《珠儿》和《未来的底片》试试,五拍子,混合拍子,六七八度的大跳,先不先就让人凌乱了,找不到规律,你可能听了很多遍还是开口忘。

我找来歌谱,发现这是目前很少用的五声调式里的徵调式。五声音阶12356 对应宫、商、角、徵、羽,这首歌结束音不是大调的1或者小调的6,而是5,对应的就是徵调式。我们的民歌跟西洋乐曲有明显辨识度,就是民歌很多都是五声调式,没有4和7,即便你用萨克斯来吹《茉莉花》,我们的听感仍是江苏民歌。

我们最熟悉的徵调式正是《茉莉花》,我印象很深的徵调式却是我的专业课教材里的一首东北摇篮曲。我闺女还在襁褓时我经常给她哼眠歌,如果哼勃拉姆斯或者舒伯特的摇篮曲,她就不睡,这首最宜,一哼即眠,屡试不爽。 民歌里也不是完全没有4 和7,《东北摇篮曲》和《花妖》里都有7,但很少,4是完全没有的,《茉莉花》则完全没有4和7。

从旋律可以看出,有非常非常多的前倚音,这些装饰音,音乐术语叫加花,能增强这首歌表现的美感。

再看歌词。“我是那年轮上流浪的眼泪,你仍然能闻到风中的胭脂味。我若是将诺言刻在那江畔上,一江水冷月光满城的汪洋。” 一开始刀郎的唱词位置挂得比较高,有点像假声,但不是假声,而是头混声,女声翻唱的话,得降一个八度,当然降两三度四五度有的女声也能唱,但不如直接降八度更能保持原味。 网上对歌词的解读很多也很好懂,我不愿意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就一带而过。花妖在生生世世的轮回里守着诺言等待,因为寻差了罗盘经,虽与书生同样投胎在今天的杭州,但时间是错开的,这完全是字面意思的“阴差阳错”。刀郎的作词就绝妙在这里,用杭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称谓来间接表达二人无论何时转世都不可能在同一时空重逢,再加上旋律的婉转优美,当“君住在钱塘东,妾在临安北…君又生余杭”的旋律一出来,想着耗尽生生世世时间和生命的等待,却永远无望,很多人,好吧也包括我,都忍不住泪崩。 这首歌的编曲,致敬传统民歌五声调式,歌词创作精妙绝伦,惊艳世人,唱腔又是男声作闺音,这三者的完美统一,是如今流行歌曲中难得一见的精品,这也是打动我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刀郎是彻底的理想主义完美主义者。 《花妖》在《聊斋志异》并没有对应的同名篇目,应该是脱胎于聊斋原本《香玉》一文。大意说一黄姓书生,本已有妻室家小,却逃避世俗,去崂山太清宫读书,在那里邂逅牡丹花妖香玉和耐冬花妖绛雪,最终香玉成为他爱妻绛雪成为他挚友。后来,香玉的实体牡丹花被人误掘,香消玉殒,黄生终日恸哭还给她写了50首悼亡诗。绛雪陪黄生度过了痛失爱人的日子,但二人并无肌肤之亲。黄生对香玉矢志不忘的深情感动了花神,香玉得以复生,两人再次团聚。

黄生去世前,预言自己将变成牡丹花下的一棵赤芽,死后果然应验,在牡丹花下长得枝繁叶茂,因为不开花,被小道士砍掉,香玉和绛雪也双双枯萎离世,为他殉情。 刀郎《花妖》里的两个主人公,前世正是黄生和香玉,起初转生为书生小姐,就是大家都熟悉的那个故事,然后,才有了后面的情节,我这讲的基本等于“史前史”了。 我强烈推荐去读原文,原文太长不便复制在这里,读译文都没意思。原文也不是佶屈聱牙的文言文,结合注释就能看懂,只有读原文,才能体会到蒲松龄把这个故事情节写得多么生动传神,引入入胜,体会到蒲老师超高的艺术匠心和文学才华。 我把原文解读成几个点: 1.每个才华横溢的书生,都希望有一白一红两位裙裾翩翩的仙女联袂而来,爱上自己。我严重怀疑张爱玲的“红玫瑰白玫瑰”论,典出这里。

2.爱上自己的仙女,不但秀外还要慧中,集颜值和才华于一身,就像香玉那样,跟他一夜温存后还能作诗以记。【原文 生握腕曰:“卿秀外惠中,令人爱而忘死。】 3.书生死后,两位仙女能双双殉情。 4.闺蜜的最高境界是能达到类似男人和男人关系最铁的“托妻献子”。香玉说绛雪是她的义姊,看吧,义字当头,情意在后。黄生跟绛雪求欢,绛雪是拒绝的,即使香玉同意,绛雪也不干,【原文 “绛姐性殊落落,不似妾情痴也。当从容对驾,不必过急】,香玉这是在劝黄生慢慢来,总有一天绛雪会同意。这样的闺蜜,也许只存在书生的理想世界里,不似现在很多塑料花姐妹,防闺蜜跟防火防盗是同等级别的风险防控。香玉重生后的头一年因体虚气弱,仍然放心地把黄生交给绛雪照顾,绛雪也从不僭越,从此,三人过上了没羞没臊的幸福生活,黄生完全不必担心狗血的宫斗让自己的生活一地鸡毛。 5.俗世功名求不得,不如隐逸,与山川自然草木花卉为伴。像林逋那样,隐居临安孤山,房前屋后遍植梅树,蓄养飞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林逋这样的清高恬然,多半影响过蒲老师。 6.“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被证伪。绛雪原本对黄生有成见【原文:妾以年少书生,什九薄幸;不知君固至情人也。】而黄生也没有始乱终弃,香玉香消玉殒后,黄生一直悲恸并写那么多哀悼诗。【原文:作《哭花》诗五十首,日日临穴涕洟。】黄生死后灵魂依附在香玉的实体牡丹花下,也变成牡丹花,还开枝散叶。可见蒲老师认为书生即便落魄,也应该是至情至性之人,不能“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最后一段很有意思: 【原文 异史氏曰:“情之至者,鬼神可通。花以鬼从,而人以魂寄,非其结于情者深耶?一去而两殉之,即非坚贞,亦为情死矣。人不能贞,亦其情之不笃耳。仲尼读《唐棣》而曰‘未思’,信矣哉!”】 蒲老师模仿司马迁《史记》的“太史公曰”,在文末写了自己对此事的评论,前面近于白话就不翻译了,最后一句需要解读: 仲尼读《唐棣》而曰“未思”,信矣哉! 这是蒲老师引用论语里的话【“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意思是,当初孔子读到一句逸诗,我翻译成白话:“棠棣之花一样翩然摇曳女子啊,哪有不思念的,只是离我太远了。孔子说,你这就不是思念,真要思念你不会嫌远。”对此,蒲老师说,孔子的话是可信的。孔子本来是要引申为对“仁”的执着追求,也就是“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就是“求仁得仁”,但蒲老师坚持用本意而不用引申义。 说那么多蒲老师,因为《花妖》这首歌是刀郎对蒲老师《香玉》的演绎。《香玉》这个故事里,最后三个人都成花妖了,只不过黄生因为不开花被砍了,他公的他怎么开花嘛。刀郎用花妖来表达他完美到极致近乎苛刻的爱情观,所以他能通篇不言情爱一字,却把爱情写得那么含蓄委婉刻骨铭心,唱得那么百转千回催人泪下。

我其实不太赞同这种完美极端到近乎苛刻的爱情观,确实非常动人非常美,但它只能在文艺作品里。我经常教育闺女,要读《疯狂人类进化史》《亚当夏娃在拂晓》《裸猿》这类书,要从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的角度去认识两性关系,最不靠谱的就是文学,然而生活中我们接触最多的恰是文艺作品,可以去欣赏赞美,但不要去相信,即便真有,那也类似幸存者偏差。因为大概率上,性是肉体生活,遵循快乐原则;爱情是精神生活,遵循理想原则;婚姻是社会生活,遵循现实原则。这是三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如果要把三者统一在一个人身上,概率极小极小极小。

花犹如此,人何以堪——曾经教过音乐和语文的老师对《花妖》的另类解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