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摩诃婆罗多番外】聊聊印度影视剧中的“正法”

2023-01-20 00:47 作者:弓箭手呼兰噶剌  | 我要投稿

还是转发“海边的西塞罗”关于“保守主义者”主张的描述,我认为这里很前卫地提到了对“正法”的不同侧写及理解:

在今天的舆论场上,一个人,尤其是一个青年,自称保守主义,好像有那么点奇怪——尤其是在我们的语境下,“保守主义”常常会被误认为是“守旧主义”,从而招人厌恶。比如前两天的论述中,我说“子女对父母有生的责任”,马上就被人质问是不是要复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那一套。

但实际上,保守主义所要“保守”的东西应该是被高度限定的。或者我们可以说,“保守主义”(Conservatism)这个命名本身就有问题——如果你只告诉我你要“保守”(conservative),却不告诉我你要“保守”些什么主张,那么这种保守本身就是含义不明、空洞无物的,它不能称之为一种主义了,而只能算是一种所有人都有的、称不上多么美好的惰性。

就像爱默生说的:“我们在春夏里是改革者,在秋冬里却成了保守派。我们每个早晨是改革者,每个夜晚却成了保守派。”

是的,由于名称所带来的不完备性,一个人在自称保守主义者之前,首先必须讲清楚自己到底要“保守”什么东西——若是要保守晨曦与春光,那他就是可敬的。若是想保守黑暗或凛冬,那他则十分可鄙。

为了说明保守主义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想讲一个寓言故事:

有两个囚犯一起被抓进了一所监狱,为了追寻自由,他们一起越狱逃脱了。但在逃亡过程当中,对到底应该怎么跑,两人产生了争执:

一个人对自己的脚力和眼力非常自信,说既然我们已经逃脱了牢狱,准备奔向自由,那么我们就尽力狂奔好了,扯碎这囚服,打碎这镣铐,向着那装点了“自由”匾额的城池直奔而去!

但另一个人,却对自己的体力和判断深表怀疑,说我们最好还是不要走的那么急切,这囚服虽然破旧,但好歹能帮你抵御严寒;这镣铐虽然沉重,但好歹能放缓你的脚步,提醒你克制使用体力;同时咱们也要对所有挂着“自由”匾额的城市是否真的名实相副抱一分怀疑:请别忘了,我们上一次之所以被俘获,成为失去自由的囚徒,可就是拜对那所监狱这种匾额的迷信所赐。

于是两个共同越狱的伙伴就争吵起来,最终分道扬镳。

我觉得这个例子,其实就能形象的说明保守主义者与自由主义者的分歧究竟在哪里。

与很多人将人类政治主张的光谱只看作线性的“左”与“右”不同。我始终认为,人类对怎样构建社会的主张分有三极:全体主义(Totalitarianism)、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

这三极之中,全体主义者总在制造一些群体的语词(可以是古代的宗教、家族或皇权,也可以是现代的意识形态、种族或国家),并将这个想象共同体的目标说成是人和社会构建的最终目的,并基于此要求个人的权利进行无限的让渡。

这样的观点,当然会遭遇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联合的反对,因为这两种人都会觉得上述说法是一种“忽悠”。人是万物的尺度,每一个个体的自由与权益的最大化才应该是社会运行的最终目的。

于是后两种人会开始联合反抗,一起砸碎全体主义的宏大叙事,还原所有社会应为每个个体而存在的真相。

这样的“越狱”,人类曾上演过无数次。

但当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一起完成了从“全体主义”叙事的“越狱”后,当他们打算向个体自由前进的时候,双方一定会对怎样“跑”的问题产生争执。

一个典型的极端自由主义者会认为,既然个体自由才是最终目的,那么全体主义曾经为我们编织的那些规则,就都不需要了,什么法律、道德、责任……等等社会规则,通通要被砸碎、推倒,或至少依照我们的“自由”的主张重新制定。

但保守主义者会觉得这么干不行,因为他们相信那些旧有的社会规则不仅仅来自于全体主义者或某个旧君王的主观构建,更来自一种超验性准则的引导。

古罗马的西塞罗,管这种东西叫“自然法”,

现代的塞缪尔·亨廷顿将其称之为“社会的基础”,

西方的基督徒们将其称之为“上帝的启示”,

中国古代的儒生们将其称之为“天道”、“天纪”。

而我们现代中国人,最接近这个概念的流行语,可能是——“底线”。

保守主义者们相信,这种底线是超验的、普世的、并且随着历史的进程在一点点累加的,而每个个体最终实现自由与幸福的方式,就是通过整个社会对这种“底线”的不断修正、积累,最终去逼近那个超验的自然法。

所以历史必须被铭记,道德必须被尊重,社会规则的重构必须谨慎。伟大的保守主义的鼻祖艾德蒙·伯克,将这个过程总结为“人赋人权”(我觉得更好的意译其实是“史赋人权”),这个观点正与自由主义的鼻祖卢梭的“天赋人权”相对。

所以,我们就能明白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区别究竟在哪里了:

同样是为了达成个体的自由,自由主义者鼓吹的方法是嘲讽、解构和突破底线,打碎底线,用挣脱枷锁和束缚的方式去达成自由。

而保守主义者觉得达成自由的方式恰恰是寻找“共同的底线”,并修正之、累加之。让它适配于自然法与人性,最终达成全人类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虽然同样是将眼睛望向个体的自由,但一个主张解构,另一个则强调“保守”(保守底线),双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完全相反,这就是分歧所在。

【摩诃婆罗多番外】聊聊印度影视剧中的“正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