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2.2.5 邓斯·司各脱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5、邓斯·司各脱(约公元1265—1308年)
欧洲中世纪英国的经院哲学家、唯名论者。生于苏格兰,曾在牛津、巴黎等大学讲学。
司各脱主张神学和哲学分开。他认为神学的任务是拯救人类的灵魂,神学所论证的真理,如神的存在、三位一体、灵魂不死等,从人的理性来说,是无法证实的。哲学不从属于神学,它有自己的独立的原则,哲学的对象是上帝所创造的这个世界,而不是上帝自身。司各脱的这一主张,虽然未能摆脱上帝创世说,但想摆脱神学对哲学的统治,在当时是有进步作用的。
司各脱认为,除了上帝以外,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形式和质料构成的。质料是一种独立的、先于形式而存在的绝对实体,它无所不包,是万物统一的基础,不仅是有形物的基础,而且是精神的基础。他曾说过,也许在灵魂中有物质。可见,他的哲学观点具有唯物主义倾向。马克思说:“大不列颠的经院哲学家邓斯·司各脱就曾经问过自己:‘物质能不能思维?’”“为了使这种奇迹能够实现,他求助于上帝的万能,即迫使神学本身来宣扬唯物主义。”[1]
他坚持唯名论观点,认为只有单个的物体是真实存在的,共相[2]不能离开单个的物体而独立存在。他承认共相在认识具体事物上:有它的作用,但不是与具体事物并存的实体。他认为共相与个体之间的区别只是“形式的区别”从肯定个别事物的实在性出发,他强调认识必须从局部到一般,一切知识都是从局部的感觉经验中产生,他的这些唯物主义经验论和感觉论的倾向,对十七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者是有影响的。
他还提出过“圣徒的贫困”的问题,并攻击教会掠夺财富的行为,他说,人不是“容纳上帝恩赐”的“空罐子”,人要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追求最高的幸福。
司各脱的思想反映了欧洲封建社会内部刚刚兴起的工商业阶层反封建专制的要求。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司各脱派和极端敌视科学、维护封建专制的神学体系代表托马斯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从内部动摇了经院哲学的基础,推动了自然科学的研究及唯物论倾向的发展。
主要著作有《郎巴德的<教父名言集>评注》。
注: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163页。
[2] 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