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影史考点 | 作为类型的中国伦理情节剧

2023-01-02 16:13 作者:研必果艺术考研  | 我要投稿

一、情节剧

1.定义

“情节剧”概念导源于西方的“Melodrama”一词,是世纪末与世纪初在欧洲流传的一种有音乐和歌曲助兴的浪漫而感伤的戏剧样式,它兼有悲剧和喜剧的艺术因素,但不是两者的机械凑合,而是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的新剧种。其中往往不可或缺的是历经磨难的男女主人公、作恶多端的反面角色和仁慈可爱的小丑,一般地说,在观点上它具有人性和道德,在情绪上充满了热情和乐观精神,最后美德得到报应、罪恶得到惩罚,以寓言式快乐的结局而结束。这一类剧作特征与道德取向渗入文学之后又被搬用到电影上来。情节剧与早期电影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声电影出现之后,情节剧电影在美国获得了飞跃的发展。

2.代表作品

格里菲斯的《残花泪》、鸿篇巨制《乱世佳人》、情节剧大师道格拉斯•塞克的《天老地荒不了情》、彼得•叶茨的《相逢何必曾相识》,直到九十年代后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都属于情节剧模式,深受观众欢迎。

图片

电影《乱世佳人》

3.艺术特色

传统情节剧从舞台走上银幕,由于可以充分利用电影特性,比戏剧的表现力更强,更富于感染力,但是其剧作的基本特征都是一致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点:

①道德主题

情节剧具有明显的道德训诫意图,往往是惩恶劝善,善的力量经过曲折斗争终于胜利,结局大多是喜剧性的。

②类型人物

情节剧有一套程式化的人物配置,基于善恶来界定人物,好人坏人之间旺旺泾渭分明,同时一般还具有活跃气氛的小丑角色。虽然情节剧发展到后来已经突破这种模式,根据内容灵活地设置各种人物,坏人不那么外露,受难的不一定是女角色,男角色的身份不一定高贵,丑角更不是必不可少。但不管人物如何复杂多样,代表善和恶的力量总是清清楚楚、壁垒分明。

③强化冲突

为了达到惩恶劝善的道德意图,情节剧往往采用“强化”的方法使冲突尖锐、激烈,情节曲折离奇,甚至富于传奇色彩,以便用浓重的戏剧性去感染观众。为了造成紧张、剧烈、凄恻的气氛,往往要运用巧合和偶然性,当然优秀的情节剧使用这种手法体现必然性的本质真实,不是胡编乱造,巧合与偶然都是合乎情理的。

④突出情感

情节剧以情感人,曲折情节和苦难遭遇都是为了唤起观众对主人公的最大的同情,使观众看了惋惜、解恨、感动等等。情节剧丝毫不掩盖其“煽情”的意图,以其凄恻、悲凉、跌宕起伏的故事,唤起观众在心理上达到认同。而认同是现代审美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被情节剧中的善必胜恶暂时消解,这也是情节剧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一大原因。

总的来说,情节剧虽然以曲折离奇见长,但内核仍是通俗化的、普及性的、劝人行善的大众化艺术。

二、中国伦理情节剧

1.发展

中国传统的主流电影类型受到传统文化和好莱坞情节剧电影叙事经验的双重影响,从而产生了具有不同于西方情节剧电影的独特民族特色的电影类型——伦理情节剧。从20年代至70年代末,中国主流传统电影主要循着伦理情节剧的传统模式不断发展,而80年代的谢晋电影则显示出情节剧电影最为成熟的艺术风格和最为空前的感染力。

2.艺术特色

①叙事原则的稳定性与叙事形态的变异性

类型是一种变化的和有弹性的结构,一个主题丰富、意义多样、充满变动不居的原型因素的历史材料的世界。按照这一理论观点,可以说,中国伦理情节剧从20年代初期产生一直到现在,其基本的叙事原则并没有多少改变,但是具体表现内容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具有同形而异质、稳定性中有变异性的特点。

由于时代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中国伦理情节剧的叙事形态从产生至今,主要经历了四个历史发展阶段:20年代郑正秋的家庭伦理情节剧;30-40年代蔡楚生的社会伦理情节剧;50-80年代谢晋的政治伦理情节剧,90年代以后“泛情化”的主旋律情节剧。

伦理情节剧这些叙事形态的变化,都是在时代精神的激荡和广大艺术家的努力创造下符合艺术规律的发展。

②大众意识形态的适应性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构性

把类型作为文化与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来看,中国伦理情节剧正是通过以普通家庭的世俗性伦理道德关系的描述,展示传统儒家与新时代的人伦、亲情等社会内容,反映了时代精神和政治观念的巨变,既适应和满足了多数文化水平不高的观众的世俗欲望,也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统观念,从而具备了与大众意识形态的世俗性相适应,并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统性相一致的特点。

③描述的纪实性与冲突的戏剧

伦理情节剧常通过仪式的戏剧化来展现家庭、社会的关系和冲突,这种家庭仪式的戏剧化既是家庭关系冲突的戏剧化,也是社会关系冲突的戏剧化,戏剧性冲突成为伦理情节剧重要的因素之一。

同时,广大伦理情节剧艺术家出于对社会和人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客观地描述家庭社会生活也成为一种创作的动力和需要。

三四十年代以蔡楚生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如《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影片中的许多场面,往往把纪实性和戏剧性融合一起。这种“现实主义情节剧。电影样式,是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关心社会和人生,区别于好莱坞梦幻效果的最根本特征之一。


图片

电影《渔光曲》

④叙事主题的严肃性与艺术形式的通俗性

情节剧一词也被译为“通俗剧”,道出了情节剧“通俗化”的特征,正是这种着眼于一般大众的审美需求,使得伦理情节剧在艺术形式的选用上大多比较朴素。如三十年代以小资产阶级群体为主要观众的左翼电影,常使用叠印的方式表示时间流逝、传达抒情,但却使得大后方的观众感到晦涩,于是大后方的电影创作又进一步选用更为通俗易懂的电影语言,都是出于大众化的目的。

但是,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中的优秀作品,秉承“艺术即教育”的艺术功能观,往往承载了严肃的社会内容,所以,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常常是一种既具有严肃主题又具备通俗形式的艺术商业电影,这在三、四十年代的进步电影中尤其突出,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3.结语

伦理情节剧是中国传统电影的主要类型。它以社会伦理“教化。功能、人的生存欲望和主流意识形态的相互扭结为基础,体现了特殊时代的泛社会批判意识,思想主题具有中国传统道德伦理倾向和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色彩。同时,更由于其美学个性所具有的“寓教于乐”的传统诗学意义,在审美形态上体现雅俗共赏的文化经验,从而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条重要的、清晰可辨的主线。即使在70年代末以来的现代电影观念潮流中,伦理情节剧受到了理论界和创作者的双重冲击,被有的人贬为不符合当前中国电影的主流,但是其在八、九十年代又出现了新的发展,杰作叠出,在中国影坛仍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中国的情节剧电影随时代而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它所揭示的文化内涵、所依循的道德伦理标准也会随之有所不同,但一些最突出的思想主题和最基本的艺术特征还是保留了下来,它与新的美学因素结合而形成各时期不同的风貌,体现出其旺盛的生命力。总之,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是一种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多方交融而成的类型,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电影,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的电影样式。




影史考点 | 作为类型的中国伦理情节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