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何用“答题思维”高效背书?

2023-03-22 18:20 作者:思庐哲学考研  | 我要投稿

随着近年来各专业的分数线水涨船高,不少文史哲专业课成绩高达130+,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是大家的学习能力普遍变强了?题变得简单了?还是老师给分放水了?各种预测和分析层出不穷,但不管怎样,说到底,以上这些都是外部因素,最终想上岸,靠的还得是自身的硬实力


顾名思义,文史哲类考研专业课大多都是以主观题为主,且每道题的分值都不低。评分维度和标准虽然都大同小异,有规律可循,但在应用所谓的抢分套路前,回归基础仍是最关键。


要想打牢理论基础

背书仍是每个人跨不过去的一道坎。

因此,今天我们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考研背书技巧】当然,这绝非是单纯的记忆法,让大家死记硬背,而是希望大家通过这些技巧能够灵活理解纷繁复杂的知识点,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脉络,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之后的答题中!


先构建框架目标,再背细节

死记硬背的一大缺陷就在于,通过这种方法记住的知识往往很有限,应用的范围也是有限的。相反,如果是通过知识逻辑和原理所记住的知识,则更容易将知识应用迁移到其他问题上。


很多时候,我们背书背的筋疲力尽,是因为知识体量太大,但又没有形成体系和知识关联,知识点还尚未被真正理解,论证逻辑还没捋顺,就先把大量碎片的知识点塞进脑子里,所以,最终才会吃力不讨好,效率低下。


因此,在正式开始看书前,不妨多花些心思在目录上,了解下书的结构和知识框架。当然,框架并不等同于目录。每个人在理解某个具体知识点时都有自己的视角和分析方法,也自然可以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


比如,我们复习希腊哲学,除了背期间主要哲学家的理论外,还要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了解该阶段哲学家们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以及他们对待同一问题给出的不同立场和论证是怎样的?有何不同?然后带着这些疑问去看书。


框架的搭建可以多参考一些资料或不同版本的教材,然后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清晰、最易理解记忆的,之后再填充细节论证过程或知识点。这样或许更高效,更有针对性~


利用各校真题,结合考频,高效背书

以西方哲学为例,有的学校愿意考康德,有的愿意考笛卡尔;有的愿意考心身关系、有的愿意考本体论或认识论问题...不同院校,不同导师往往会根据自身研究方向和兴趣出不同的题,但若是细心总结下来,便不难发现,每个院校都有自己的出题侧重点和规律。


因此,在背书学习的同时,不要忽略对真题的考察,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针对性复习。在看题的时候,不妨先在心里构思一下自己的答题思路。带着这些“模糊的思路”引导自己去看书复习。


我们随便找一个往年真题举例:2022人大专业二

从题目可以明显看出,大部分的题目还是偏基础的,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对比性题目。因此,复习完一个章节或一个阶段后,不妨自己可以先总结整理一下,比如,选一些维度去对比下同时期的一些哲学家思想。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问题简单,但每个人答得逻辑和层次可能并不相同。除了基础解释理论本身外,若能适当融合一些拓展性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可能会让你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比如:该理论提出背景、解决的问题+观点是xx+如何论证+评价影响+对比其他


阅卷老师希望看到什么?

对于每一个哲考生而言,或者说学习哲学,定义很重要。清晰的定义利于明晰问题,但大部分情况下,定义本身并非论证。答题时对概念的界定最好用词明晰准确,这样别人才知道你问的是什么问题,但不要觉得明晰问题就等于回答问题,论证才是亮点


当然在考研笔试中,我们不太需要论证自己的观点,但至少要能重构或了解哲学家的论证思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


进行论证的时候,人们往往从有利于自己的一面去考虑,找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但哲学要教会我们的一项重要技能便是:批判思考。所以,在理解了一个哲学家的观点后,最好再考虑下其他驳斥其观点的可能,敢于怀疑,与持不同观点的人对话。这样做往往更能帮助我们反思自己的观点是否严谨、全面。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有更多好的学习方法也欢迎各位同学留言分享









如何用“答题思维”高效背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