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科普】我国第一条准高速铁路:广深铁路
广深铁路(Guangzhou-Shenzhen Railway),又名广深城际铁路,[1]是中国广东省内首条连接广州市、东莞市与深圳市之间的城际快速客运专线,呈西北至东南走向;为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的主干线路之一,也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沿海通道厦深铁路至广州,东莞两市中心城区的联络线。 广深铁路原为广九铁路华段,1909年动工施建,1911年全线贯通;1949年,广九铁路华段改名为广深铁路。2007年4月18日,广深铁路与广九铁路分离,形成独立的客运专线铁路。 广深铁路西起广州站、南至深圳站,全长147千米,设客运站点数量7个,列车最高运行速度每小时200千米。2014年,广深铁路全年累计发送旅客3600万人次。 清宣统元年(1909年),广深铁路的前身广九铁路华段开工建设。 清宣统三年(1911年),广九铁路华段建成通车。因广九铁路华段在广州府和深圳墟(深圳镇)之间,故又名广深铁路。改革开放之前,广深铁路为单线铁路。 1984年,广深铁路开始增建复线,同时成立了广深铁路公司。 1987年,广深铁路复线建成通车,运输能力提高70%,成为当时广东省内首条复线铁路。 1989年,由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和原广州铁路局组成联合专家组,对广深铁路准高速改造进行可行性研究。 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广深铁路准高速改造工程立项。 1994年,广深铁路准高速线路改造和增建三线工程正式投入运营。 1998年,广深准高速铁路电气化工程竣工,同年8月28日正式投入运营。 2000年,广深铁路Ⅲ线电气化改造工程竣工通车,成为我国第一条三线并行、全线封闭的准高速电气化铁路。同年11月,广深铁路计划增建第四线,以配合广深准高速铁路提升为城际客运专线。 2004年,广深铁路增Ⅳ线轨道工程动工建设。 2007年4月18日,广深铁路Ⅰ、Ⅱ线轨道完成提速改造后,列车运行速度可达每小时200千米,成为我国第一条公交化运营的城际客运专线;Ⅳ线建成通车后,广深铁路成为我国首条四线并行且客货分线运行的铁路,Ⅰ、Ⅱ线轨道专供广深城际动车组列车行驶,即为广深城际铁路;III、IV线轨道供广九直通车和其它跨线普速列车行驶,即为广九铁路;现今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所称的广深铁路即指广深城际铁路。 2014年,广深城际铁路石龙站停止客运业务,新建的东莞站投入使用,原常平镇内的东莞站亦于2013年更名为“常平站”。 2015年,广深铁路与“八纵八横”高铁网中沿海通道厦深段的联络线竣工,成为厦深铁路联络广州和东莞两市城区的一条支线路段。至此,广深城际铁路实现与国家高铁网无缝对接。 设计参数 技术标准 设计速度 140~200千米/小时 轨道数量 四线(客专双线、普速双线) 轨道类型 有砟轨道、有缝钢轨 展开全部 沿线车站 客运服务站(广州—东莞—深圳) 车站名称 车站等级 车站性质 车站地址 广州站 特 长途、城际 广东省 广州市 越秀区流花街道环市西路159号 广州东站 一 广州市天河区林和街道东站路1号 东莞站 二 东莞市 石龙镇环湖路 常平站 常平镇口岸大道13号(距离常平南站1.5千米) 樟木头站 三 城际 樟木头镇南城广场路2号 平湖站 四 城际 深圳市 龙岗区平湖街道上大街119 深圳站 一 长途、城际 罗湖区南湖街道建设路1003号 说明:1、樟木头站和平湖站只停靠广深城际列车、其它车站有中长途列车或不同路线的动车组列车停靠;2、广州东站与常平站停靠广九直通车 收起 地铁换乘站 车站名称 地铁站名 换乘线路 广州站 广州火车站 广州地铁2号线、广州地铁5号线 广州东站 广州东站 广州地铁1号线、广州地铁3号线 东莞站 东莞火车站 东莞轨道交通2号线 平湖站 平湖站 深圳地铁10号线 深圳站 罗湖站、人民南站 深圳地铁1号线、深圳地铁9号线 线路走向 西起广州市越秀区广州站,沿广园快速路北侧向东依次经过天河区、黄埔区,至增城区新塘镇与穗莞深城际铁路交叉,东至仙村镇后南行;向南至石滩镇后跨越东江北支流进入东莞。 广深铁路在广州铁路枢纽与京广铁路和广茂铁路衔接,另设连接广州鱼珠码头、黄埔新港和石龙港支线。 东莞段 在石龙镇北接广州段,向南跨越东江南干流后依次经过茶山镇、东莞生态园湿地、横沥镇、常平镇,在常平铁路枢纽中与京九铁路和广梅汕铁路交汇,上跨广惠城际铁路;向南纵穿东莞市樟木头镇,至塘厦镇进入深圳。 深圳段 北起龙岗区平湖站接东莞,向南跨越平南铁路、平盐铁路和厦深铁路,经过深圳东站南下至罗湖区罗湖口岸北侧的深圳站,并在南端经罗湖桥与香港铁路有限公司营运的东铁线相接。 广深铁路在深圳铁路枢纽(平湖站区间)接驳厦深铁路。 截至2018年8月,广深铁路的营运列车有和谐号CRH1A型动车组(2007年2月1日起)和和谐号CRH6A型动车组(2018年1月起)。 和谐号CRH1型动车组青岛四方—庞巴迪—鲍尔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生产制造,构造速度每小时250千米,5动3拖8节车厢编组,包括2节一等座车、5节二等座车和1节餐车,全车座位定员680人。 和谐号CRH6型动车组由原中国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自主设计和制造。该型动车组持续运营速度每小时200千米,单列8节车厢编组,车内采用准地铁化设计,最大载客数可达1488人,满足大载客量、快启快停、快速乘降、编组灵活的城际铁路运营要求;能够适应站站停、大站停和一站直达式等多种运营模式;具有安全舒适、低碳环保等特点,并具备与干线铁路互联互通以及承担城市群区域内大客流的运输能力。 ● 历史车型 使用时间 蒸汽机车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1966年以前 胜利6型 1966年至70年代中期 东方红1型、东风型 70年代至1994年底 东风3型、ND2型、东风4B型、东风9型 1994年底至1998年 东风4B型、东风9型、东风11型 1998年至2004年 东风4B型、东风11型 韶山8型、DDJ1型、先锋号、新时速X2000、蓝箭号 2004年至2006年 韶山8型、新时速X2000、蓝箭号 备注:韶山8型电力机车至今仍牵引广九直通车 曾代表中国铁路先进水准的“蓝箭”号动车组、P60跨区间无缝线路、高速轨道检测车、高速道岔、信息化调度指挥系统等一系列技术与设施都在广深铁路率先投入运用。我国自主研制的CTCS-2级列车控制系统是满足广深铁路提速要求的重点设备,通过车载设备(ATP)的安全型计算机进行超速防护和自动监控列车运行速度,实现时速200千米列车自动控制。 1959年10月,经原铁道部批准,广州、深圳之间增开91/92次特快列车,加挂餐车,不停靠中途站。 1966年8月,由四方机车车辆厂生产的我国第一代空调软座客车开始在广深铁路上担当91/92次列车,非广交会召开期间只供外宾及华侨乘坐。 截至1979年,每日往返广深两地的旅客列车只有三对,全程耗时最快2小时5分钟,最慢4小时45分钟。 80年代起,随着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广深铁路年旅客接发量约2000万人次,来往两地的客车数量不断增加。 1983年,广深铁路开行每站停、全程运行需6小时的543/544次慢车为沿途村民服务。[20] 1984年,广深铁路公司成立后,广深列车的车次分为特快81~90次;初期有备用的97~100次;1991年新增71~78次、普快101~116次、221~228次以及两趟慢车501/502次和543/544次,特快列车2小时可跑完全程。同时,原铁道部允许广深铁路实行特殊运价,使其成为我国首条实现浮动运价体制的国铁线路。 1993年,广深列车冠以“深”字头,年发送旅客达2600万人次。 1994年,广深铁路完成既有线准高速改造;同年12月22日,广深铁路开行中国首列准高速客车,第一次采用25Z型客车和DF11型准高速内燃机车;最高速度每小时160千米,全程行车时间缩短至1小时5分钟;启用代表准高速列车的“Z(准)”字头车次,特快车次由“深”字头改为“S”字头以便识别。 1998年,广深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完工,同年8月28日起使用从瑞典引进的X2000摆式动车组“新时速”号,并首次采用“G(高)”字头车次,最快运行时间为55分钟。 2001年1月8日起,“蓝箭”号动车组正式投入使用,最高速度每小时200千米,广深城际列车数量增至每天54对。 2007年2月1日,“和谐号”动车组列车开始在广深铁路载客试运行,限速每小时160千米,当天早上6时45分和7时05分,T971次和T980次列车分别从广州和深圳两地双向对开。同年4月18日,中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广深铁路升级为城际铁路,和谐号CRH1A型动车组分批取代原有的“蓝箭”号动车组,其中直达动车组全程运行时间缩短至52分钟。 2009年3月23日起,广深铁路推出快通卡,完善铁路"公交化"运营模式。旅客持卡进出站时各刷一次,所乘区段的票价就可自动扣除。 2015年2月1日起,广深铁路每天增开多趟往返于广州东站和潮汕站之间的动车组。广州市区的旅客可在广州东站就近乘车速达粤省东部沿海城市,无需奔波到较远的广州南站;广州东站至潮汕站最快行车用时仅3小时15分钟;广州天河区至深圳龙岗区和惠州惠阳区的耗时均在90分钟内;东莞常平镇至惠州惠阳区的用时仅50分钟。截至2015年,广深铁路广州东站至深圳站每日安排开行动车组达105对 2016年9月26日,广深铁路平湖站重新开通,来往深圳站及广州东站、广州站的直达列车数量维持在每天2对。 2018年2月2日起,广深铁路推出刷手机进站服务;同年7月1日起,广深铁路开行广州东站至厦门北站的动车组列车。 2019年1月21日起,广深铁路实现支付宝扫码乘车。12月1日起,广深城际铁路实现微信支付扫码乘车。 1979年,广深铁路日发送旅客仅1500人次左右。 1993年,广深铁路年发送旅客已达2600万人次。 2008年,广深铁路年发送旅客突破3000万人次。 2012年,春运期间广深铁路客流量达282万人次。 2014年,广深铁路累计发送旅客达3600万人次。 2017年,广深铁路累计发送旅客达3400万人次。 广深铁路在石龙镇共有三座跨越东江南干流的铁路桥,分别为石龙南桥(1911年建成,单线)、石龙南特大桥(1994年建成,双线)、四线石龙南桥(2007年建成,双线)。旧石龙南桥由英国铁路公司建造,并由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任顾问,为原广深铁路的控制性工程。2005年8月26日,广深铁路四线轨道增建工程全面启动,新建特大桥1座、大中桥梁31座。同时,石龙南单线铁路桥停用。 在广深铁路列车交会试验时强大的交会压力波把车窗玻璃全部打碎;列车高速行驶时,将一块施工人员留在钢轨间的钢板吸起来,并将车底的设备损坏,这些现象提醒设计人员一方面要降低列车的升力,另一方面也为无砟轨道的采用提供了依据。为了配合高速列车的信号控制,我国引进了法国阿尔斯通公司的计算机联锁系统,于1991年11月19日率先在广深铁路红海站开通使用成为中国铁路干线上第一个计算机联锁车站。 广深铁路因在国内率先采用一些新技术,被视为中国高速铁路的实验基地和当时展示中国铁路发展的“窗口”。广深铁路准高速电气化改造工程中有80多项科技成果被授予1999年度铁道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时速200千米电气化新技术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广深铁路准高速电气化改造工程荣获建设部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和鲁班奖。 随着穗莞深城际铁路和广汕高速铁路项目的全面推进,广深铁路广州东站至新塘站段Ⅲ、Ⅳ线改造工程相应启动,将引入在建的穗莞深城际铁路(预计2019年建成)和广汕铁路(预计2021年建成)。 广深铁路是中国第一条城际铁路,也是中国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的商业运营试点线路;轨道线路沿着广九铁路途经华南中心广州、世界工厂东莞和经济特区深圳,连接广州和深圳市区并贯穿东莞北部和东部地区,形成联络珠江三角洲广佛都市圈与东岸城市群的快速通道,让三座现代化城市融入1小时生活圈。
CRH1A型动车组行驶在广深铁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