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1位艺术大咖齐聚周韶华艺术中心,畅谈“长安画派” | 谈艺集

2022-05-22 19:20 作者:艺展中国  | 我要投稿

5月19日的下午,天空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为五月的江城带来一丝凉意,而周韶华艺术中心内一场艺术雅集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就是由周韶华艺术中心主办的“谈艺集”的第一场活动——“长安画派”的启示。11位艺术名家和批评家周韶华、陈立言、刘一原、张军、钟孺乾、鲁虹、徐勇民、樊枫、罗彬、谢晓虹、陈勇劲围桌而坐,以武汉美术馆今年举办的展览“出长安——陕西中国画作品展”为切入点,展开热烈讨论。本次活动由“出长安——陕西中国画作品巡展(武汉站)”展览项目负责人张文博主持。

据武汉美术馆馆长陈勇劲介绍,“出长安——陕西中国画作品展”是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精心策划和推出的年度大展。此次展览自2021年底先后在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展出,武汉美术馆是本次展览的第四站。作品涵盖长安画派老中青三代画家的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系列,可以说这是当代陕西画坛整体创作水平的展示,也是长安画派从产生到继承与发展的一种线性呈现。

以西安为轴心的长安画派一直是当代中国画创作领域备受瞩目的一块高地,陕西在中国画创作方面有非常辉煌的历史,人才辈出。1961年10月,陕西国画习作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参展画家赵望云、石鲁、何海霞、方济众、康师尧、李梓盛作品一经展出即引起北京美术界强烈反响,同年10月15日的《人民日报》以“长安新画”为标题,整版刊发展览作品,并对展览进行报道,随后“陕西国画习作展”在上海、南京、杭州、广州等地举办巡展,一时间陕西中国画创作引起全国画界关注, “长安画派”享誉全国。以赵望云、石鲁、何海霞等为核心的长安画派,他们在 “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创作指引下,其特有的笔墨语言和表现视角,使其迅速成长为继广州“岭南画派”、南京“新金陵画派”之外,20世纪美术史公认的三个画派。

在回忆“长安画派”的发展过程时,大家分享了自己与长安画派画家的交往故事,对于其代表性画家石鲁皆表示推崇,尤其赞同石鲁重视写生,为了写生石鲁曾经自己租车出行,写生期间吃睡都在车上。对于长安画派的特点,归纳为来自时间与空间的厚重感和饱含深情。长安画派能够在全国美术界引人注目,与其不断追求创新、重视写生、强调艺术与生活紧密相连是分不开的。

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得知武汉与西安两地艺术界渊源颇深。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陕西国画院刚刚成立之时,陕西国画院首任院长方济众先生就邀请湖北周韶华、陈方既、汤文选、鲁慕迅等34位全国著名画家为陕西国画院中国画研究进修班学员授课,授课期间还在西安举办了“湖北晴川、申社中国画联展”,与陕西画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个进修班中的学员就包括长安画派的第二代画家,当时湖北画家勇于创新的精神、追求意境的探索,给陕西画家很多启发。自此,汉唐文化与荆楚文化,西安与武汉之间的艺术交流一直在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中不断前行。 

周韶华

当天雅集活动持续进行3个多小时,93岁的老艺术家周韶华全程参与,精神矍铄,发言铿锵有力,他说自1949年来到武汉,在湖北生活了73年,早已与荆楚大地血肉相连。从长安画派谈到湖北美术界的发展,他认为我们始终要扎根荆楚大地,团结一心,高举楚文化的旗帜,在创作中时刻不忘彰显楚文化。大家也纷纷表示赞同,在打破地域文化的局限时,更要凸显地域文化的特色。

陕西艺术界不仅围绕长安画派做了一系列展览,把陕西的艺术家推向全国,还对长安画派的流变做了充分的学术研究。对此,大家表示我们也应在对湖北艺术家的学术研究和推介上加强力度。

据周韶华艺术中心负责人吴军和介绍,周韶华艺术中心发起“谈艺集“旨在为大家搭建一个开放性的艺术交流的平台,活动的主题不囿于中国画,以后还会继续举办书法、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性的雅集,期待在这里与大家多多交流。

赵望云 《雪天驼运图》 国画 80cmx146.5cm 1954年

石鲁 《转战陕北》   国画  216cmx238cm 1959年

何海霞 《黄鹤山樵笔意》   国画  68cmx143cm 1948年

方济众 《春风又绿江南岸》  国画  69cmx68cm 1982年

康师尧 《林间小鸟》  国画  69cmx135cm 1961年

李梓盛 《陕南所见》  国画 48cmx105cm 1959年

11位艺术大咖齐聚周韶华艺术中心,畅谈“长安画派” | 谈艺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