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怀宇:动物史研究的源流与旨趣_20220925
2023-03-01 15:55 作者:_lumosstar | 我要投稿


- 历史动物研究:历史地理学,侯甬坚
- 动物研究:文学、哲学、伦理学
- 人与动物研究:比较多的用法
- 批判动物研究:批判社会理论的分支,受左翼思潮影响,话语诠释、族群。

- 学术挑战(内):把动物史的兴起作为学术史、思想史去考察;反思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类从神学传统中解放出来。
- 现实挑战(外):灭绝、污染,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大压缩了动物的活动空间。

- non-human animal:基于我们现实经验的艺术创造,对我们的心理/生活是有影响的。
- Alan Bleckley:三类动物——物理世界的动物、心理上的动物、想象/艺术创作出来的动物。

- 从欧洲史出发思考动物权利的问题。

- 批判史学、反思现代史学中的弱点。
- 传统历史上不强调动物对人心理、情感、思想上的影响,也不会强调艺术创作中的动物。

- experience
- agency
- representation

- 2000年以后的书。

- 动物和宗教(陈怀宇的研究领域)

- 对过去学术传统的反思
- Natural History:老普林尼
- STS/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主要是在二战以后开始成为一个真正的学科。

- 动物的自然史:比较强调分类学上/进化上的路径。比如林奈的分类系统、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洪堡的野外考察。


- 面向公众的教育功能。
- 金石学和考古学不一样(考古学是舶来品),自然史和博物学也是不一样的。

- 自然史的历史:Deep Things out of darkness这本书可以看看。




- 重视计算、实验的精确实验(室)科学兴起后,自然史逐渐衰败(而像是一个精巧的艺术品)。


- 科技史的兴起:做自然科学的人投身到科技史研究中,最开始去讨论科学的思想,然后开始讨论学科的起源。




- Dan Vandersommers: 最早提出历史学动物转向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切入动物史研究当中。

- 《马丁·盖尔归来》
- 二战前:王侯将相的历史。
- 第一波:二十世纪的革命,关注到作为革命主体的劳工阶级。比如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关注中国的农民。
- 第二波:民权运动的兴起,关注女性、家庭、性别的问题。
- 第三波:后殖民主义的问题。




- 人道史:重视动物权利,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人对动物的保护。

- 整体史:动物如何塑造、参与人类的社会和文化生活,对人的重新定义。

- 重新构造人和动物的关系。
- 政治史:人狩猎动物,有中译本的相关书籍。


- 人通过图像对动物的再现。

- 人和动物之间的权力关系。


- 宗教学的动物转向:传统宗教学的研究主要关注文献、文本、经书、教义理论的研究,物质主义的转向是指走向物体、身体、仪式的象征意义、情感的问题等。



- 狩猎:图片中的象征意义,政治上的implication——普京的硬汉形象、奥巴马支持持枪。



- 非常古老的题目——献祭/牺牲


- 面做的动物形象,现代仪式的重新调试,适应现代人对环保的意识。


- 非暴力的环保思想/政治文化的影响。

- 比如白宫赦免火鸡的仪式、放生等。


- 中原地区人口的增长,影响到动物的领域。



- 虎、蛇、蝎、豹的形象出现得比较多。



- 古代的环境保护概念和现代的环保是不一样的。





- 基因工程对可消费动物的影响,这些动物进一步对人类和人类后代的影响。


- 从历史学的角度阐述对动物的反思。





















- 中信、三联、光启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