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pod 2代 开箱初体验及对比

(非专业发烧友,主观感受仅供参考。简述一下选购开箱经历,及与Bang&Olufsen系列产品听歌对比、与Bose lifestyle 650看电影的对比)
一、下单的原因
第一代发布的时候就有关注,对自带数个Mic+算法的设计很感兴趣,虽然这个功能不算新奇,Bose650和专业功放都有,DENON的Audyssey还是一个卖点。不过这么小小一个音响都自带如此多Mic,还有空间感知能力(相比B&O的产品全是手动设置)确实很有趣。但当年刚刚从德国搬回一套Bang&Olufsen lab14(S8的5.1版本)听歌用Beosound Essence驱动,看电影用DENON AVR-X1200W推。后来觉得切换麻烦,又购入了B&O A9来听歌。那几年对B&O完全中毒了,前前后后买了A2、H5、Beolit 17、M5、S3,所以也就没继续关注Homepod一代了。说实话B&O的声学表现中等偏上,颜值完全是音响界的天花板。不过这几年出的新款感觉退步明显。
言归正传,Homepod 2发布的第三天就在官网下单,差不多小一个月才收到快递,很多Uper都做了测评,总觉得蹭热度的比较多,真正玩儿音响的少。可能正儿八经的烧友都不会看Homepod一眼吧。驱使我在有这么多播放设备的前提下依然下单的原因,一个是Apple music(怀念一下虾米),另一个是小米sound😂。一开始对智能音箱没啥兴趣,音质肯定不行啊。无意中使用了一段时间小米sound后发现,不需要掏手机打开app选择音乐连接airplay等一系列繁琐操作,而是一句“小爱同学,播放贝多芬的钢琴曲”,这个体验太好了!正好最近又从QQ music换到了Apple music,Homepod 2代又发布了,于是一个字“果断冲”! 二、开箱连接
为了完整体验立体声和连接Apple TV的效果,直接买了两台。很多博主说两台成本投入高,说实话音质好颜值高的音响从来就不便宜,且不谈HiFi鹦鹉螺这种级别(我也玩儿不起),单一个Beolit 17或者M5也够两个Homepod了(B&O的同一产品也能组立体声,曾经一度想买两台M5,后来搬家送人了)。
苹果近年的包装设计确实太厉害了,所以打着环保的口号不配手机充电器,我也就认了。
东西还是比较简单:主体、电源线、一个简单说明、一个保修卡。值得一提电源线做工也很棒,有防呆设计,质感比Apple TV的强,插入手感很好,高品质表现。另外我看小贴纸上写的加州设计越南组装。
接上电源自动开机,刚开机顶部显示有动画效果,启动成功会有一小段声音。这段声音偏中高音,很好的展现了穿透力,非常不错。
手机靠近就能开始初始设置,因为家里有Apple TV,中间弹出这一选项,后面可以在Apple TV里更改。接入第二个Homepod以后,设置就会少一些,它能自动识别自己是老二,只让你选择是否设为立体声,然后第二台是左声道还是右(别怕选错,后续可在手机的Home App里更改)。
一开始我也没找到设置在哪,苹果官网支持页面有Homepod使用手册,才知道从Home app进入。进去后设置内容还比较多,可以添加智能联动,比如出门后自动停止播放👍。第一次进还问我是否需要系统升级,最新16.3.2仿佛是,很快即可升级完成。而且我发现两台音响是同时开始下载安装升级,过程中顶部屏幕有动画显示。 三、音频表现(音乐方面)
很多人在说二代减配,硬件不如一代。其实完全不用计较这个,音质表现和单元数量从来就不是绝对划等号的。Lab 14的每个卫星箱包含一个高频单元一个中频单元,主箱一个低频(尺寸忘了,但体积绝对比单个Homepod都大好几圈),实际听感还得看用啥推动而有所区别。之前使用Essence,表现就比较普通,即使它主箱自带了后置放大器,如果换Denon来推,音质会有稍许提升,但人声和中高音还是赶不上A9。倒是因为卫星箱很多,合理布局以后氛围感很强。
Homepod二代和A9相比的话,初听差别不大,反复仔细比较后,A9的细节和还原度还是略高于Homepod,浑浊感少一些,且人声更湿润,不发干。一方面A9已经用了几年,完全煲开了(音响煲和不煲完全不一样,而且听音位置影响也很大),另一方面还是A9定位远高于Homepod。总的来说,听人声的话,A9拨动你心弦的次数会多一些,Homepod也有,但会少一些浅一些。但从价格上讲,A9相当于8、9台Homepod,音质却没有高这么多,而且这种高还是基于反复AB对比。(插一句,Airplay可以同时在多台设备上播放,通过调整音量实现AB对比,很有意思)
为了美观接入Homepod的电源,就把Essence和Lab14的电源拔了。之前就对比过A9和Lab14,可以肯定Homepod和A9的差距要小一些,明显高于lab14,这就是算法的厉害。没记错的话lab14的价格当年比A9还高,可能定位不同。
补充一下,如果是这种节奏明显低音更多的情况,Homepod和A9的区别就更小了,A9在突然停顿收音的断点给人感觉更干脆,但低频覆盖面不及一对Homepod。 四、音质表现(电影方面)
电影方面就单纯和Bose lifestyle 650对比一下,说实话650在家庭影院方面也只是个矮子中的高子。相比专业前后级+7.1.4的单元,可以说完败,哈哈哈!但是,当初没上全景声还是出于颜值,而且又有多少片源是全程Dolby Atoms了的,更多都是演示片让你感受一下天空声道,确实很屌,但成本过于高昂。这个成本不仅在于Speaker数量,还有适配的前后级功放,甚至还需要203这种播放设备,以及合适的片源。这么多都上了,吸音材料用不用?画面解决方案又是什么?无底洞啊无底洞。
当初装修的时候就自己计算过最佳听音角度和安装位置,所以650的效果可以说发挥到了极致,不仅看电影,PS5游戏中的临场感表现也非常充分。
首次设置的时候就连入了Apple TV,因为650接在电视的ARC口,所以就没测试Homepod的ARC效果了。随便播放了几个本地视频,以及TV+中的几个预告片,Homepod刚刚输给A9的中高音这会儿完胜650,哈哈。但是受限放大器功率和单元数量摆放位置这些因素,环绕沉浸感肯定不及650,感受还是很明显。不过依然期待后期苹果通过软件升级,可以通过4台甚至更多Homepod组成Dolby环绕,类似于Sony HT-A9的理念。低成本办大事,扩展更多场景。插一句,物理环绕永远高于算法和反射环绕。如果没条件上650这类分体多单元,Homepod绝对优于Soundbar,可以说任何Soundbar!即使Bose、SONY、B&O、B&W这些大牌的Soundbar!但前提是你用Apple TV和iPhone。😂 五、总结
任何设备都不是万能完美的,就看能不能达到属于你的最优解。专业级设备以下都属于消费品,品牌、设计、外观、定位、市场都会影响价格,但实际表现和价格也不完全成正比。虽然前面在音质方面,Homepod都输给了A9和650,但价格上它赢了啊,而且各方面他都不会很差,没有硬伤。而且这些比较还未提及它的智能化,以及它未来的潜力。 值得推荐,但记住它只是消费品,不要过分追求,也别要求过高。用平静的心态去享受生活,你会发现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