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个95后决定回到民勤治沙

2022-03-25 16:49 作者:We我们工作室  | 我要投稿

3月的风沙,到了民勤变得愈发具体。


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沙漠里留下了一排孤寂的脚印。暗红色的脸庞,粗粝的皮肤,丝毫看不出,这个年轻人只有24岁。 


这是95后仲麟成为治沙人的第三年。当同龄人奔逃似的离开家乡,大学毕业的他,却回到风沙弥漫的戈壁滩,并甘愿背上20万的负债。如同一代又一代的民勤人,在沙窝窝里与风沙“战斗”。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是古代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三面包围。 


2012年,民勤荒漠化面积达到94.9%,荒漠边缘以每年3—4米的速度向绿洲推进,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曾预言,“民勤将会在不久后消失”。10年过去了,民勤不仅没消失,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的3%提高到了18.21%,并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成了远近闻名的瓜果之乡。 


逆袭的背后,是自上而下的国家意识,是大手笔的财政投入,也是沙漠“逆行者”的执著与坚守。在治沙的大浪潮下,小仲的故事并不特别,但他执拗的家乡情结,和从不放弃的坚韧,却影响了许多人。


孤独的治沙人        


进入春季,民勤迎来“风沙大会战”。 


天暖和了,沙土渐渐松软,是种树的最佳时机。年轻人挖坑、种树,被风沙吹得红里透黑,老年人抱柴草,扶树苗,累得满头大汗,也不敢歇气。


 每个种植点都有近百人,争分夺秒地种树压沙。民勤人一点也不敢耽搁,毕竟这是一场生存之战。这场会战也将从3月持续到4月。


小仲在沙漠连续住了7天。 他给梭梭树林绑防护栏,保护即将种植的树苗,不被牲畜啃食。树林位于民勤县东湖镇青土井一带,这里最低温度仍然在零下,昼夜温差15.5度,白天和黑夜跨越了冬、春两个季节。 


沙漠的风几乎没停过,一直在吹。


3月12日,青土井又刮起了沙尘暴,一天下来,小仲的脸上、耳朵里、嘴里全是沙子。常年生活在风沙里,这让他看上去比同龄人大10多岁。 


早上6点多开始干活,下午1点多才回“家”吃午饭。沙漠的家,就是一个简易、破旧的钢板房。 这里水电网都是稀缺资源,而毒辣的阳光却伴随一年四季。 


因为超采地下水,破坏了生态环境,政府不允许打深水井。浅水井的水基本都是苦的,可就算是苦水,也只够洗脸、做饭、饮用。小仲最长一次在沙漠住过两个多月,一次澡都没洗过。 


沙漠靠太阳能发电,仅有的电量只够照明和手机充电。平时做饭就用灶台或取暖用的煤炉子,烧牛粪和柴火。 


虽然安装了信号接收器,网络也经常卡顿,打电话有时还得站到沙丘最高处,进了沙漠基本就意味着与世隔绝。  即使这样的条件,也比十几年前好太多。 


以前,民勤人进沙漠治沙,就带点干馍馍和酸菜,用几块石头支起一口大铁锅,点上火热一下,凑合吃一顿。没地方住,就在沙地挖个深坑,上面用木棍撑起来,再盖上一帘茅草,当地人叫“地窝窝”。 


今年是小仲在沙漠种树的第三个年头,他早已习惯了沙漠生活。 


2019年,他第一次尝试着在家附近的沙地种梭梭树,因为没经验,仅浇过一次水,500棵树全旱死了。“还以为种下就能活,没想到,在沙漠种活一棵树那么难”。 


跟小仲相比,曾叔是个种树老手。 


曾叔的全名叫曾令龙,他已经在民勤成功种植了2万多亩梭梭树,有足够多的经验传授给小仲。“间隔一米种一棵树苗,一亩沙地能种168棵梭梭树,每棵树苗要挖40公分的坑,太深太浅都不容易成活”。 


种了十多年树的曾叔,却很羡慕小仲这一代人。 


以前种树都是用铁锹挖坑,一天下来,手磨出血了,也种不了几棵。现在大规模种树都用挖坑机。以前浇水用驴车拉,或者用扁担挑,进了沙漠,再拎着水桶一棵一棵的浇,现在浇水用水车。 


机械化的使用,提高了种树效率。曾经每人每天只能种一亩地,现在能种三亩。

民勤有句老话,“三分种,七分管”,种树效率是提高了,但后期养护一样难。 


树的活法只有一条,死法却是千奇百怪。可能会被旱死,还可能会被风连根拔起,或者被沙鼠、牲畜咬死。要保证成活率,必须精心呵护。 


在曾叔那里取得“真经”的小仲,去年又种了800亩梭梭树。 为防止树苗被大风沙掩埋,每天要到沙上跑几趟。树倒了,再栽,苗枯了,再补,有的小树苗要重栽3、4次。 

移栽的梭梭树,一定要浇足水,如果沙漠不下雨,一个星期至少浇两次。 


不到一年,小仲种植的梭梭树,成活率就达到了90%。这个结果,他非常满意,“一棵梭梭树就可以拯救10平米的沙漠”。 


看着顽强的梭梭树,在沙漠生根发芽,小仲治沙的决心,也深深地种在民勤沙漠。


“努力是为了帮助家乡摆脱贫困,而不是摆脱家乡。”


大漠孤烟,在诗词里文艺且美好,可真正的沙漠,苍凉、无情,让人敬畏又恐惧。

 

“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住在西渠镇丰收村的小仲,是听着这个歌谣长大的,甚至还亲眼见过这个画面,只是被风吹上房的,是村民养的羊。

 

2010年4月24日,对于民勤人来说是一个灾难日,民勤遭遇了10—11级大风和特强沙尘暴袭击,持续3个多小时。

 

12岁的小仲,经历了这场“黑风暴”。白天瞬间变成“黑夜”,能见度为零。狂风呼啸,天地混沌一片,只能隐约看见一道黑色的风墙,快速移动。

 

“登高望远全是沙,一刮大风不见家”。沙漠一点点蚕食着居住的家园,小仲的家是土坯房,屋后紧挨着沙丘,幼年的他,常常担心自己的家会被沙尘暴吹散。

民勤有个全国治沙模范石述柱。当地孩子都知道,这个治沙大英雄,是保卫家乡的战士,但很少有人想要成为他。娃娃们只知道要努力学习,有朝一日走出家乡。

 

民勤人很重视教育,他们尽可能地给孩子超越父辈的教育起点,希望改变他们的命运,离开这个沙土飞扬的地方。小仲也遵循父母期望的轨迹,考上了兰州的一所大学。

 

原本他也可以跟众多同龄人一样,远离这望不到尽头的风沙。但冥冥之中,他的人生轨迹又和家乡紧紧相连。

 

小仲的父母都是农民,家里种了20多亩的蜜瓜和一些玉米、葵花、小麦。


大学时期,他在朋友圈卖家乡的蜜瓜,最多时一个月能赚1000多。大三那年,他还曾以“家乡的土特产”为名,参加了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大赛,获得了甘肃省金奖。

这份荣誉,给了小仲回乡的底气和信心。2020年7月,大学毕业的他,决定返回民勤创业。

 

跟小仲一起回到民勤的,还有六个外地同学,这群意气风发的青年,被小仲的“商业计划”吸引,想在民勤闯出一片天地。

 

父母不理解他为什么要回来,家乡人质疑他们是在大城市混不下去了。毕竟,“天下有民勤人,民勤无天下人”,说的就是民勤人为了生存而走天下,但外地人却绝不会来民勤谋生。

 

这些小仲都不在乎,他就是想在家乡干出一番事业。

 

然而,仅凭一腔孤勇,没有完善的商业模式,也预示了这群热血青年的结局。

 

每年的5月份开始种植蜜瓜,7月初成熟,小仲和6个创业伙伴在各大平台一直销售到9月底。旺季时,每人每月能赚3000元。

 

11月份,又开始销售人参果,但受产量影响,人参果价格不稳定,销售情况也不理想。

 

没有农产品可卖,或收入微薄时,他们就去给别人装车卸纸箱,6米8的大车,卸一车120元。

 

这跟预想的完全不同,日子久了,便有人坚持不住。2020年底,有同学陆续离开。去年4月,最后一个创业伙伴也决定离开。

 

备受打击的小仲,独自在沙漠待了一整天。坐在沙丘上,看着被风卷起的沙粒四处飘散,他形容当时的心情,“那找不到方向的沙粒,像极了迷茫的我”。

小时候,他常和小伙伴到沙漠玩耍,放眼望去,四周没有山,也没有路,只有一片片的沙丘,但他从未感到过荒凉,因为这里是他的家乡。

 

同学劝他一起离开,趁年轻出去闯荡几年,可小仲不甘心就这么放弃。

 

最难的时候,是曾叔给了他希望和生机。

 

曾叔在生存和生活之间,找到了平衡。他通过在梭梭树下嫁接肉苁蓉和锁阳,让沙漠长出“金子”。

 

最重要的是,相差22岁的两个人,还有着相同的经历。

 

作为土生土长的民勤人,曾叔也曾亲历沙进人退的变迁,目睹了土地荒漠化带给人们的苦难。

 

90年代,从西北民族学院美术系毕业后,怀揣创业梦想的曾叔,做生意赚了点钱,就想为家乡做点事,他选择了种树治沙,一种就是十几年。

 

曾叔眼里的小仲,踏实、努力,对家乡有着深厚感情。小仲的坚持,也让他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如果民勤的年轻人都愿意回来建设家乡,这里一定会越来越好”。

 

对于很多人来说,民勤风沙大、缺水、人少、荒凉,但小仲和曾叔都能在这里感受到静谧和美好。这里是他们的根,也是他们即使考上大学,也想回来的故乡。


要生存,也要生活    


“我喜欢梭梭树,小小的一株,顽强极了”。


以前,小仲总想着,等赚了钱再去种更多树。去年,一场沙尘暴来袭,村民精心呵护的瓜苗被风沙肆虐,一夜间死了三分之一,他不想再等了。

民勤是个农业县,各乡镇根据自己的土壤特点,种植的农作物也不太一样。小仲家附近的乡镇,主要以蜜瓜、人参果、葵花、玉米、小麦为主。

 

为了保护赖以生存的田地,农民们想尽了办法。有人在田边插葵花秸秆防沙,有人用农田废弃的地膜来防风沙,还有人用舍不得给羊吃的瓜殃压沙,最被广泛使用的,便是草方格压沙。

 

小仲的父辈们曾种沙枣树、红柳树防风沙,但他更喜欢“戈壁之王”梭梭树。

 

梭梭能耐高温和极寒,20公分的小树苗,3年就能长到两米,它能牢牢抓住沙土,还能拦截飞沙走石。


这像极了西北汉子,也像打不垮的小仲。

 

如同梭梭树,小仲给自己设定的成长期也是3年,这是他给父母的交代。

 

作为家中长子,努力又孝顺的小仲,一直是父母眼中的好儿子,也是弟弟的榜样。可如今,固执返乡的他,成了“反面教材”,父母绝不希望,小儿子也回来吃治沙的苦。

 

但小仲非常倔强,他认准的路,一分钟也不会迟疑。

 

当地对大规模的治沙种树纳入招投标管理,考核标准之一是3年内梭梭成活率不低于90%,有一定资质的公司才能中标。

 

小仲只有一年的种树经验,但他初生牛犊不怕虎,“只要坚持种下去,早晚能被看见”。

 

他跟着曾叔学种树治沙,还学着修打坑机。“机器用久了,总是会突然熄火,从沙漠拿出去修又太浪费时间”。

 

这些问题,对小仲来说都不难。缺钱,才是他无法逾越的难关。

 

第一年治沙,小仲投入了8万元。

 

几笔支出清晰可见:租3辆水车,7天花了27300元;雇20多人种树,15天花了45000元;买6个挖坑机花了4800元;围栏只买了一小部分,花3000多,其余是曾叔的赞助,这给小仲省了2万多。

 

今年,小仲计划再申请2000亩沙地,可他早已入不敷出。

 

他想贷款,大学生创业贷款,政策上有扶持。按照2000亩林地的投入,至少要贷款20万元。

 

可贷款需要担保人,且担保人必须在事业单位上班,这让小仲犯了难。亲戚里没有公职人员,非亲非故的人又不可能给担保。“实在找不到人担保,就只能出去借钱”。

 

小仲非常有信心能还上欠款。他算了一下,一年只要卖上2万箱农产品,不管是人参果,还是蜜瓜,一箱赚5块钱,就能赚10万,两年就能还清了。

 

可即使有了钱,治沙也不容易。

 

民勤县干旱少雨,平均降水量为113mm,而蒸发量却高达2646mm,水资源补充极少。

 

家乡缺水的事实,早就烙印在小仲的记忆里。

 

小时候,每到取水日,他就跟着爷爷、奶奶推着架子车,拉上一个60厘米高的铁皮桶,到指定地点取水。

 

他还记得,自己提水桶去喂羊,走急了,水洒出来一点,都会被父母大骂一顿。沙漠里的水,实在太珍贵了。

 

“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连年下降”。小仲听老人说,60年代,打井只要二米多深就能出水,现在打到20米以下都不一定能出水。

 

为了解决地下水超采问题,民勤曾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地处沙漠边缘的西渠镇煌辉村,一大半的村民迁移到100多公里外,水利条件较好的地区。

 

除了用水不易,小仲和曾叔还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雇人难。

 

据我国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民勤常住人口17.85万,深圳人口是1756万。但民勤的面积相当于8个深圳。

 

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民勤减少了6.28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高达23.31%,是武威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区县。

 

“以前雇人差不多100块钱一天,现在最忙的时候涨到200元,也很难找到人”。随着老年人的逝去,年轻人的离开,这里的人越来越少。

 

“有时候突然发生意外情况,想找人帮忙都很难”。

 

去年9月份,小仲从沙漠出来时出了车祸,第二节颈椎骨裂开,脖子动不了,在医院躺一个月。那段时间,小仲每天都很慌,没办法照看梭梭树,只能拜托曾叔帮忙。

 

平日里,与他聊得最多的就是曾叔。

曾叔成立的治沙造林公司,走林业产业化之路,实现从“防沙治沙”向“沙里淘金”转型。


2011年,他在青土井承包沙漠种梭梭树,三年后,又在长势较好的梭梭林中嫁接肉苁蓉。如今,最早栽下的梭梭已经2米多高,足以抵御风沙,明年开春,早期嫁接的肉苁蓉就会有收益。

 

每年,曾叔都要雇200多人种树和养护,人工支出最少在40多万,这也帮当地农民提高了收入。

 

明年开采肉苁蓉,他还需要100多人,至少两个多月。曾叔的成功,给摸索中前行的小仲许多信心。过去是与沙漠争土地,现在是向沙漠要效益。

 

在民勤的时代变迁中,与小仲和曾叔一样的治沙人,找到了新的轨迹,他们希望通过治沙改变家乡的境遇,打破既定命运。


治沙,不仅仅是民勤人自己的事 


“民勤不固、四周皆危”。

 

有专家说,一旦风力强劲,民勤的风沙,10个小时就能吹进北京。阻隔着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握手”的民勤,就是西北风沙线上的一座桥头堡。

 

一旦“失守”,两大沙漠南下的速度必然加快,距离民勤几十公里的武威市也有可能在短时间被沙漠吞噬,河西走廊将被切断,兰州甚至整个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都将受到影响。

 

治沙,不仅仅是民勤人自己的事。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民勤,关注治沙,不善言辞的小仲开通了快手账号,给大家介绍治沙日常。

 

有很多粉丝私信他,要来民勤做治沙志愿者,还有家长要带着孩子来体验治沙人的艰辛。

 

去年,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的40多名大学生,来民勤帮他种树浇水,这让小仲特别感动。

回深圳后,这些大学生也一直在宣传民勤,还帮着销售蜜瓜。前几天,深圳大学又来了6个研究生,和小仲一起压沙。他们说会向学校申请,每年都有学生来民勤实践。

 

家乡年轻人少,小仲和这些同龄人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

 

大多数时候,小仲都是独自一人。

 

他的生活简单,也极其简朴。两年多,没买过一件衣服,吃的东西,也是能凑合就凑合。作为一个1998年出生的年轻人,他的爱好,只是听听振奋人心的歌曲。

 

生活中的苦他都能熬,但沙漠里的夜又长,又冷,又孤独。小仲经常会在夜晚喝点儿酒,微醺的时候,就在记事本上写下对自己说的话。

 

2月7日,他在记事本上写道,“我不想做一个只是说,而不做事的人”。2月15日,他写着,“我觉得我的人生价值,就是永远待在这片沙土地”。

 

最近一次,他写上了对自己的鼓励,“我还年轻,对未来还充满希望,但愿早一点做出成绩,让父辈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6个曾经和他一起创业的同学也经常发微信,鼓励他。还有同学说,如果需要人,会随时回来支持他。

 

小仲希望有更多人关注治沙,但他不再像刚毕业时,那么莽撞。即使有粉丝提出要来民勤治沙,他也会劝大家不要冲动,这里风沙很大,条件也很艰苦。

 

2007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民勤考察时强调,“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这句话,小仲记了10多年。“沙漠边缘的一切都不容易,坚持下去就是胜利”。他把种树治沙,当成人生最重要的事。

  

夕阳下,空旷无垠的戈壁上一棵棵梭梭树在随风摇动。

 

小仲站在沙丘上望着远方,“未来,希望那些拼命走出家乡的人,都能心甘情愿地回来”。


一个叫We的工作室出品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作者:小未

编辑:裴大哥 | 丑橘

图片:小仲-沙漠变绿洲(快手ID:2758302360)

 


一个95后决定回到民勤治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