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王策九十 ——贤才与良将
赵策回到尚桑后便立即任命了两位新的太守接管包括顾虞在内的原方州府衙所控制的河北区域。同时让中军将军朱固(孟坚)带领扬武将军曹炎(苗升)和平虏将军孟岱(公龙)发兵一万进攻顾虞。
朱固将军的部队出发后。赵策收到了徐范(元祖)将军的来信。徐范将军在信中告诉赵策前线暴雨成灾,各营已经驻扎在山上靠舟船联络。虽然对峙的敌军也大致面临着同样的情况。但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很有可能会在军营中引发疫病流行。
赵策立即在早朝时向大家说明了这种情况:
“我将向骠骑将军(鲍范)写信提议各自退兵。”赵策告诉大家他的想法,同时也发出询问,“算起来,淮南大雨好像已经持续五十余天啦!谁能告诉我这场雨灾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见无人应答,赵策又看了看已经晋升为太常[1]的张桓(文明)。张桓罕见地对赵策的问题回答不出来。赵策同时也注意到身为“九卿”他的身后只有孤零零的几个人。这让赵策顿时感到不满。直到现在,朝廷都没有招募到足够的官员。特别是像钦天监[2]这样隶属于太常寺,本应预测气候天气的专业人才。
“我们目前百废待兴,正是急需人才的时刻,为什么硕大的朝廷一直都空余这么多席位?”大家顺着赵策的话左右张望。确实空闲着很多职位,坐在左面墙角谒者台[3]的人甚至能穿过人群清楚地看到右面墙角御史台的人腰间玉佩上刻画的喜鹊。
“各个郡县都已经张榜招募贤良。竟没有民间贤人能士应募。大家为什么拒绝朝廷的招募?”
大家都不敢说话,因为他们知道赵策虽然没在言语和表情上表现出来,但事实上他已经发怒了。
“这是因为他们害怕您的卓越遮盖住他们的光芒。”闻人恭向赵策回答,“你的标准太高了。就算这些人真的应召进入朝廷,恐怕用不了多久也会因为才能平庸被你嫌弃。或是被谒者台弹劾。依我看来,只有百里氏族的人可以委以重任。他们的德行高尚,原本就靠杰出的才能帮助过孙室社稷。又在重要的时刻帮助过我们,与我们站在一起。我觉得从他们当中选拔优秀人才帮助我们再合适不过了。”
事实上,闻人恭之前就提醒过赵策世族豪门对尚桑朝廷都持观望态度。他们需要联合有名望的、中立的大族,例如百里氏。这样他们才能获得其他士族的支持。但是赵策在让赵雍调查了百里氏一族之后就没再询问。如今闻人恭决定公开这个提议。他的提议不出意料遭到了赵雍的反对:
“百里氏一族虽然人才辈出,且德行远扬。但他们行动诡秘。根据我的调查,他们组织严密。与古代墨家相似。且百里氏一族的宅院府邸大多都有类似坞堡的防御用途。另外我们发现他们还与天道教有所联系。不得不让人怀疑他们的动机和目的。”
赵策思考了很久:“既然是这种情况,那么我们不妨交给百里氏的族人和“三台”做出决定。
这个时候,百里氏的族人,光禄大夫[4]百里翼(字盛羽,此人原为左中郎将。在与唐瓒合作的黾之战后期被赵策离间,逃回家中归隐。后被重新任用)发表了他的看法;“明公,我觉得您不应该为我们百里氏的小事劳心伤神。我个人以及百里氏能够有今天的成就全都仰仗陛下荣光以及您的大仁大德。赵将军(赵雍)的卓越才能实在是让我们感到惊讶。将军所言无误。我们确实在研学墨家典籍。我们只想专心探索宇宙和科学。为此我们只同可以交流的人交流,比如天道教。除此之外我们别无目的。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另一个研修墨家的分支也在朝中。他就是侍中尹彰(玄昭)大人。我们与这支主张“博爱”、“对话”的派别不同,因此沟通很少。但是以我迟钝的目光看来,他就是您需要的人才之一。只不过暂时被埋没了而已,您迟早会用得上他。”
百里翼委婉地表明了百里氏的立场。太仆韩舒(字伯璜。原本是陈王孙孝的朋友。出身于被赵策击败的河东韩氏豪族,但于韩氏很少往来。在尚桑之乱中保持中立。本家韩氏覆灭后投靠以何宠为首的何氏。成为了何氏在朝中的代理人)立刻抓住这个机会将河东大族何氏的何谦(恭远)推荐赵策。何谦原名吕谦。出身河内大族吕氏支系,后因为本族与河东豪门何氏盟亲迎娶了何氏的一位千金,与之对应。吕谦作为养子过继给何氏首领何宠(字祖台,同样也被赵策从河东门阀中离间,改为支持赵策),改名为何谦(恭远)。赵策非常反感何氏这样贪得无厌、肆无忌惮的争权夺势行为。作为支持过自己的盟友,赵策当初对何宠的允诺已经全部兑现了。但仔细想想,即使何宠不这样做,将来还会有其他世族大家或是其他什么人这样做。况且韩舒(伯璜)虽有私利,但值得他以桑州名士的名望担保推荐的人肯定也非等闲之辈。不然他就应该借这个机会推荐何宠的次子何孚(字信升,参与过赵策北上抗击伊邪泉车和轲荔槐作战。有战功。)
所以赵策决定把这件事交给大家讨论、决定。经过为期五天的交流与讨价还价以及交易。百里氏、何氏、朝廷都得到了相对满意的结果。
至少。赵策目前比较关心的钦天监这个职位总算是不再空缺了。这个职位由出身百里氏的管辂(公明)[5]出任。事实上管辂(公明)虽喜好天文,但他并不擅长气象和天气预测。所以一度拒绝出任。但是作为诸多政治交易的一个“小零头”之一,他还是被人从书房中拉出来,推到了钦天监的位置上。百里氏族人给他的建议是:“不用关心会不会这些事。参阅卦象就可以了!”
管辂用他擅长的卜卦试着预测未来天气。一开始他以为是自己没有认真对待而计算错误。随着反复的计算,他突然意识到了一个惊天骇地的事实。但他还是不肯相信,便通过推算其他事物来确定这件事。结果他又算出了更可怕的事。所有这些都指向了这个结果。
于是他急忙起身,都没来得及穿鞋[6],直接向司徒府飞奔而去。出门时还无视了来看望他的上司张桓(文明)。张桓看见管辂夺门而出后立即闪身躲开。当他得知事情的原委后随即命令车马送他到司徒府。
管辂见到赵策时后者正在思考(或者说是冥想)。赵策注意到管辂光着脚神色急切:
“钦天监如此急切一定是有重要事情。”
管辂:“大人!卑职经过计算得知不久之后我们将经历一场浩劫!”
赵策:“什么浩劫?”
管辂:“暴雨,洪水,气象异常,还有疫病。”
管辂说完之后气氛突然宁静得诡异。他看到赵策不怒不惊。他只是在思考。思考了很久才告诉管辂;“我非常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带兵出征时占卜的结果说我会战败。结果我获得了胜利。现在,您又告诉我天下将发生灾厄。如果您站在我的角度您会怎么想?”
管辂没有说话。赵策又问:“那么您又有什么建议告诉我吗?”
管辂:“请督实荒政。”
赵策再一次若有所思:“管钦天既然来自百里家,那您也一定多少从闻人—百里这个渠道了解到自从我朝决定派出中军将军(朱固)北上后,朝中可调用的人力物力已经所剩无几了。以我对您所说“不久”这个时间的理解,恐怕就是立即令南北两线将士撤回,两军物资恐怕也来不及分配调运到四面八方。”
管辂觉得赵策说得有道理。但他仔细想,觉得越有道理就越可怕。这意味着,他们根本就来不及反应,也做不出补救措施。
赵策:“易算[7]术数我多少了解一些,甚至能够和您交流一下其中的奥秘。但我仍然不能亲自以司徒的名义建议朝廷,对常人认为不太可能发生的事做应对。万一是您的疏漏或是天上星宿一时错乱导致了谬误。那朝廷和我赵子元就得面临各方指责。中原有可能因此失去秩序。您应该明白后果吧。”管辂没有回答。赵策权衡之后告诉管辂,“这件事只能以您的名义去说服大家准备应对。”
管辂向赵策施礼准备离开。这时赵策叫住了他:“所以说哪怕是世人都怀疑您,您仍要帮助世人?……”赵策突然由心而发对管辂肃然起敬,“您的善举估计今生都褒奖不过来吧。”
赵策向管辂还礼,直至管辂的形声在回廊里消失。他感叹管辂的非比寻常。然后便开始分析猜测朱固(孟坚)军的战况,期望朱固将军尽快凯旋。
此时朱固军刚刚抵达顾虞外围。通过侦察他们发现顾虞城的守备严密,而且得到了当地几百义军的加强。
朱固手下扬武将军曹炎(苗升)听说守城将领李彤(赤君)是个头脑灵活之人就建议朱固不要强攻。只在正面佯攻。听说乌桓人刚刚离开顾虞,可以假扮乌桓人救兵引诱李彤(赤君)出城夹击。到时便可以一举击败敌人。朱固手下另一位将领,平虏将军孟岱(公龙)则认为己方实力占优应该在敌人请求援兵到来之前发动猛攻尽快占领顾虞。
本着最小伤亡的角度考虑,朱固选择了曹炎的方案。派人假扮乌桓义军,告诉李彤将在晚间发动突袭。李彤为此还专门找来留在顾虞的乌桓人检验这些义军消息的可靠性。最后,他相信了这些乌桓义军。果然在夜晚,他们发现朱固的军营起火遭到袭击。于是派出一半的兵力参与夹击。结果落入圈套几乎全军覆没。
李彤这才意识到自己中计。他不知道的是,这些假扮的乌桓义军实际上是长期监视顾虞的监军营间谍!就算是顾虞本地的乌桓人也分辨不出真假。
大胜之后,曹炎(苗升)便通告全城,归降朝廷将会获生。继续抵抗将遭无情屠戮。城中义军顿时溃散。
孟岱(公龙)得知这件事后便想阻止曹炎。后者只是轻描淡写地告诉他:“兵不厌诈。”
李彤自知方州韩氏的注意力完全不在顾虞,无法获得援军。再加上城中已经出现迫于求生让他们放弃抵抗的声音。便出城向朱固投降。
因为曹炎(苗升)的计策,朱固军顺利攻占了顾虞。曹炎非常得意。他站在高处检视着这些雄风犹存的方州飞骑们。遥想从前,他受辱被陈王捆绑送王雁门时,曾有一支方州飞骑“护送”。他们目睹了他的屈辱并且还排斥他,唾弃他。
方州飞骑们也看到了曹炎。他完全是一副小人得志的神态。因此更加痛恨他。因为方州人,包括整个北方守军的口口相传中,正是因为曹炎劝说当时镇掳将军国瑞(伯光)率军南下参与了章武王之乱,才导致了北方防守空虚。南匈奴和鲜卑才得意乘虚而入。方州军内部私下还给他起了个绰号——“损丑”。意思是通过损害他人来为自己牟利的丑恶小人。曹炎当初被关押时在囚车里便听到方州军背地里这样称呼他。如今,成群战败的方州军仍然这样称呼他,他们昂起头轻蔑的眼神似乎在当着他的面传诉这个诨名。曹炎顿时怒不可遏。他随即派人扒下了这些方州飞骑的上衣。这些昔日英姿飒爽、战功赫赫的方州飞骑现在成了上身赤裸正被游行示众的战俘。这件事立即引发了孟岱(公龙)和他麾下最后一支禁军的不满。
他立即阻止曹炎:“士可杀不可辱,何况他们是守卫边疆阻挡外敌的同胞。”
曹炎随即反驳:“他们效命叛逆,杀伤我军将士时你还替他们说情?何况他们如今藐视我军威仪,冒犯朝廷天威。不用他们祭旗,筑成京观[8],警示敌人已经够仁至义尽了!”
平虏将军孟岱立即将事件报告给了中军将军朱固。朱固为了缓和两位将军的矛盾,在晚上以天气阴冷为由将外衣还给了方州军。
即使是这样,孟岱还是十分鄙夷曹炎的做法。哪怕他们合作获得了一场大胜。他在回到朝廷的第一时间还是向赵策告发曹炎。
在朝廷中无所事事的何谦(恭远)听到这件事之后立刻问父亲何宠(祖台):“方州韩氏与太仆韩舒(伯璜)亲近吗?”
何宠(恭远)回答:“并不亲近。”
“父亲您与方州韩氏有交情吗?”何谦(恭远)又问。
何宠回答:“以前曾有过一些商业往来。”
何谦告诉他的父亲:“出征得胜的两位将军不合,正在相互告状。他们并不关心方州。我们的机会来了。我有办法不费一兵一卒,就能让方州韩氏的族人自愿来到桑州。”
何谦便将自己推荐给了赵策。
此时赵策根本无心评判两位将军对待俘虏的看法,对于何谦的毛遂自荐,赵策不多问就将他派往了望平。
何谦走后,孟岱在家里越想越生气,他一定要让赵策主持公道。就在早朝时,当着大家的面控告曹炎虐待战俘。曹炎也不否认,而是将将焦点转移到孟代身上,反告孟代嫉妒自己在的战功而诬陷自己。孟代更加暴怒,当场向曹炎扑去。好在旁边的几位将军即使阻止。不然他们俩也许能掐死对方。
赵策为了平息事件,将双方都斥责了一番。散朝后赵策就派司徒长史许赞(正绩)和司直向索(敬询)各自带着朝廷的嘉奖到他们二人家中慰问。
闻人恭(文念)提醒赵策:“这两个人看起来水火不容啊,今后还是尽量不要将他们安排在一起吧。”
赵策长长弹了口气:“这何尝不像朝廷的现状啊!一个自私。另一个极端,容不下一点丑恶,就像赵雍,还有过去的我。都会为自己招来痛苦呀……”赵策转过身告诉闻人恭,“所以朝中需要更多兢兢业业和向你一样的宽容之人才能稳定住局面呀……”
[1] 太常,九卿之一。中两千石。主管礼仪、祭祀、文教、天文、编史等等。
[2] 钦天监,官署名,根据其下属官员分别负责天文、气象、历法、计时等职责。
[3] 谒者台是由诸多谒者组成的汉代官署名。主要起皇帝的内务和礼仪使作用。长官为谒者仆射。御史台又称“宪台”,由诸多侍御史组成,主要负责检察包括三公在内的各官员。长官为御史中丞。赵策的政敌姜和正是任此职位。谒者台、御史台、尚书台经常被人一起叫做“三台”。
[4] 光禄大夫俸禄为比二千石,无定员。在东汉中后期的主要职责和大夫、议郎一样,都没有日常职务,主要作为皇帝的顾问,随时准备受皇帝的垂询、派遣。当属国嗣君有丧礼时,光禄大夫主持吊唁。
[5] 历史中的管辂(209年-256年)。字公明,今山东德州平原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术士。他八九岁时,便喜仰观星辰。成人后,精通《周易》,善于卜筮、相术,习鸟语,相传每言辄中,出神入化。是历史上著名的术士,被后世奉为卜卦观相的祖师。与赵策对应的时期,管辂此时还非常年轻。
[6] 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现代的日本韩国相似。都是将外出的鞋履放在内室之外。所以古书中偶尔会出现有人在特别激动紧急时光脚飞奔出去的情景。
[7] 这里的易算就是利用《易经》进行推算。《易经》的作者目前不明,也不能确定成书时间。但里面蕴含了异常庞大的知识系统。目前世界对《易经》的研究已经在系统化的深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已经开设了“易经与预测学”这门学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批中国一流大学也开设了“风水专门化”学科。事实上不只是《易经》,中国的古代文化精髓都即将迎来爆发。
[8] 京观,古代为炫耀武功,打击敌人士气,而将敌人的尸体或头颅聚集堆叠在一起,封土而成的高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