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音博藏珍 | 唢呐:发声原理

2022-10-16 01:54 作者:星海音乐学院博物馆  | 我要投稿


明朝王磬曾有一词《朝天子·咏喇叭》,

开头即云:“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本期推文小编将带大家探索唢呐的发声原理

众所周知,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同理,唢呐的发声经过簧片共鸣管多方振动因素相互作用而成。通俗而言,即是由演奏者往哨子里吹入气流,促使哨片振动,再经过它的木杆(即气柱)和铜制喇叭口的振动和扩音,唢呐才得以发出其特殊的音色和较大的音量。


唢呐与其他吹管乐器一样,演奏者可通过娴熟的气息控制,如气流的强弱、气流对哨片的力度和角度的细致处理,就能赋予唢呐音量、音高和音色上多重而细腻的变化。再附上演奏者手指与口部技巧二者的相互配合,灵活运用如弹音、花舌音、滑音、箫音,以及情感张力巧妙融合,听众即可享受唢呐一出,谁与争锋的听觉盛宴。


今天小编为您介绍了唢呐的发声原理和其特殊的音响效果。感谢您的关注与阅读,我们下期再会!

参考资料:

[1]明·王圻:《三才图会》,《中国古代音乐史料辑要》第1辑,明万历刻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847页。

[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辑部:《中国音乐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第380页。

[3]张宁:《试谈“下颌骨前伸”对唢呐发声的作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118-120页。

[4]万源:《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中吹管乐器配器法的声学原理》,中国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


音博文化传播项目团队
出品: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
承办:音博文化传播项目团队

负责人:郑敏执

行负责人:王晓青/李灵漫

总监制:郑敏/王晓青

内容总监:郑敏/李灵漫
视觉总监:王晓青/麦晓琳

视觉设计:李嘉/戚文怡

项目秘书:陈颖君/黄凤仪/黄嘉嘉

文献翻译:朱正一执行:音博文化传播志愿者团队(撰文丨音乐学系2021级唐海雯,传播助理丨艺管系2021级刘琛)


音博藏珍 | 唢呐:发声原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