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拖延背后的机制究竟是什么||课堂笔记

2019-11-25 09:18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拖延是个体自愿推迟计划好的任务,尽管预期到会有不好的结果。拖延有时候并不会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如有的人一开始不愿意做,到截止日期之前就高质量地完成任务,那么这就是积极拖延;而拖延真正成为问题的情况是其对我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了影响(不能按时完成任务)。

拖延行为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说明它更多是一种遗传进化所产生的,而非某种具体的社会文化所导致的。有研究发现,童年时的拖延与成年后的拖延高度相关,拖延在个体身上表现出稳定性,成年后对拖延的干预作用其实不大,因而学者将拖延视为一种人格特质。

 


关于拖延的理论模型

情绪修复理论:完成任务获得奖励的积极情绪与执行任务过程中的厌恶体验抗争,由于二者势力相当,争执不下,自我调控也无法决定是要去做(积极情绪驱使)还是不去做(厌恶体验驱使),于是,个体只好拖延,以修复自身的情绪。例如,写论文的过程很枯燥,但完成论文投稿成功可能会有机会获得国奖,二者形成竞争,僵持许久,个体为了缓和负面情绪就选择拖延写论文这件事。

拓展:自我控制在冲突中可能会以三种方式起作用,一是将奖赏的价值提高,使得奖赏大于惩罚,个体执行任务;二是将惩罚(厌恶)的价值提高,使得厌恶大于奖赏,让个体拖延;三是同时降低厌恶,增加奖赏的价值,让个体有更多的动力执行任务。

时间动机理论:距离任务的截止时间越远,任务的效用(包括完成任务的奖赏和未完成任务的惩罚)越小,敌不过当下的一些即时奖赏事件,于是就会拖延任务,直到距离deadline很近任务效用比当下即时奖赏要大时,个体才会去执行任务。例如,距离要完成论文的时间还有很久,完成后得到的奖励或未完成所遭受的惩罚对自己而言尚处于不痛不痒的状态,而当下去社交、寻求一段恋爱关系对自己的效用显著高于写论文的效用,所以个体会选择去追求恋爱关系而拖延论文写作。但这一理论忽略了个体对任务的厌恶情绪。

拖延的时间决策模型:在对任务的预期中会产生强烈的负性情绪(比实际做任务有更多的负性体验),为了恢复情绪平衡,个体会追求及时奖赏,表现为更多的冲动行为。不过,拖延和冲动行为其实有不一样的动机,冲动趋向于寻求奖赏,而拖延倾向于避免负性情绪(惩罚)。

拓展:预期所产生的情绪体验远比实际的体验要强,这也是为何预期好的事情发生所产生的积极情绪远比实际上事件发生后体验到的积极情绪要高,如预期到周末见对象有很高的愉悦感,但真正见到却发现“不过如此”。所以,要让对方高兴,最好不要给其设定预期,而是来一个surprise。

 

总结:

1拖延动机和行动动机的竞争是决定是否拖延的根本。

2 拖延动机的竞争可以简化为任务负性过程与任务正性结果的权衡。

3 主动推迟任务使负性过程发生延迟折扣是拖延的核心目的。

4自我控制能力在任务与负性过程和任务正性结果的权衡中起调控作用。


来源:西南大学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进展(冯廷勇)


拖延背后的机制究竟是什么||课堂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