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动不动就手术,这是害人不是救人!(四)西医动不动就建议患者做手术,这其实有两
西医动不动就手术,这是害人不是救人!(四)西医动不动就建议患者做手术,这其实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西医治病是直线思维,粗暴思维。西医的治疗手段基本是“三素一汤”,三素一汤,是指抗生素、维生素、激素配葡萄糖注射液。三素一汤治病成为医院、诊所、卫生室治病的标配,且儿童治病选三素一汤问题突出,许多家长还主动要求。抗生素通常是指抗细菌的药,主要作用是通过杀灭和抑制侵入人体内的致病性细菌,使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一类有机物质,缺乏会导致系列疾病,使用较普遍的维生素是B、C系列;激素主要指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运用较多的就是地塞米松,主要作用是抗炎、抗过敏、抗毒、抗休克等;汤是指葡萄糖注射液,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和水分。 感冒、发热、咳嗽、拉肚子、损伤、炎症、风湿、痛风等等,三素一汤总有一种药是对症治疗,没有过错。各种手术后用药,三素一汤预防更保险。据统计,我国三素一汤使用率超过90%,人均每年输吊瓶8瓶,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以致普通民众认为输吊瓶是治病最有效的方法。 其实头痛、发烧、咳嗽等类似的感冒(西医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80%~90%是由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可是,抗生素、激素等药物同样被普遍用来治疗。 针对这类病症,千篇一律地使用“三素一汤”进行程式化的治疗,非但不利于治病,还存在额外的风险。 已有报道指出,中国近半的药物不良反应就是由抗生素引起的。如几年前沸沸扬扬的“欣弗事件”就是个典型例子,这种被称为“欣弗”的问题注射液其实是含有克林霉素膦酸酯的葡萄糖液,而克林霉素本来是临床的二线用药,在出现严重炎症、有明显细菌感染指征的情况下使用的。但在一些基层医院,“欣弗”却常被用来治疗普通感冒,直到国内多家医院使用“安徽华源”生产的“欣弗”注射液给感冒患者治疗,出现胸闷、心悸、过敏性休克和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出了人命后才被紧急叫停。 现在价格便宜、种类更多的抗生素被广泛地用于治疗,虽然使得肺炎、肺结核等感染病的死亡率大大降低,但同时存在严重的滥用也使得耐药菌株的发展不断加快,而且对各对各类抗生素的“抵抗力”越来越强,甚至出现抗生素的研制速度赶不上耐药菌繁殖速度,使得某些感染性疾病可能陷入“无药可医”的境地。 西医对于这些“无药可医”的疾病没有招了,于是最后不得不手术。有人说西医很发达啊,什么CT检查,什么生化检查,但这只是物理与化学的进步,西医只是借用了这些科学进步而已,而西医的治病方法却依然是简单粗暴。 二是西医动不动就做手术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金钱利益。“手术室里都是钱”这个经典名言可能很多人还没忘记! 一副“虎虎生威迎新年,手术室里全是钱”的横幅惊爆网络,该横幅落款为某医院手术室总结大会。对此,医院方面回应称,此横幅是医院手术室部分人员自发组织在某餐厅用餐时,有的护士为了营造轻松用餐氛围,自行制作并悬挂的 横幅张挂在医院的手术室总结大会上,给人以医院唯利是图、丧失医者仁心的恶劣印象。一直以来,医院“靠医吃医”的问题屡禁不绝,部分医生吃回扣、收红包现象更是让群众深恶痛绝。对于医院的这条横幅,网友们批评声讨,对医院的解释表示“连标点符号都不信”,这些都在情理之中。医院此时应该做的是严肃调查,好好反省铜臭味为何充满了手术室。 “手术室里全是钱”说明医院在对待患者的态度上出了大问题。而态度问题直接反映医德医风建设出了问题。由果推因,说明医院的某些人甚至整个医院文化可能都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忽略公益属性,医院把医患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商家与消费者间的关系。“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古人早就挥笔写下的道理,今人怎么就忘却了呢? 流传过一篇医疗界内部人士的讲话,“我听过一些院长开总结大会时说:过去的一年,经过全院职工的不懈努力,我们医院的住院患者增加了20%,我们的门诊患者增加了30%,我们的收入增加了10%。可能在座的主任和医生们都会觉得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其实我告诉大家,这不应该是院长说的话,这是企业家说的话,我们院长该怎么说?我们应该说的是‘我们治愈了多少人,我们帮助了多少人。’” 这篇讲话振聋发聩,让人警醒,就是道出了医疗的价值观是爱,是救死扶伤,而不是挣钱。“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只求世上人无病,不怕架上药生尘”,都是这意思。医疗不是做生意,对创收的追求,不是医者仁心,是不道德。 “手术室里全是钱”,有网友说这是大实话,说出了看病贵的实情。一台手术的费用数以千元计、万元计,“手术室里全是钱”,确实如此。但医护人员不能只看到做手术能挣钱,要看到手术室里是患者沉甸甸的救命钱、血汗钱,要看到每台手术的医疗费是患者的沉重负担。 当“手术室里全是钱”充满医生思维的时候,医生建议你手术时,你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