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女性(权)主义专栏·暂时可以不作废版(7)

2023-06-12 10:00 作者:四独木  | 我要投稿

2023年6月12日后记:我的女权主义相关思想发生了改变,因此这篇文章的观点已经不符合我如今的思想。但我也不打算再进行女权主义相关的观点输出,因为我的想法太过零碎,无法总结,而且此时针对女权主义发表见解十分危险,容易造成男女双方极大不满,故而不再进行讨论。

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女权主义到底是个什么。

它发源于西方,在妇女解放之后进入中国,在女性迷茫之时成为话题。

01 混乱的定义

如果你提问“文学是什么”,那你将收获众答主的一堆疑惑。

因为这个概念太过宽泛,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所以很难给出确切回答。

如果你提问“现实主义文学下的自然主义派别是什么”,那么你会得到许多有价值的回答。

女权主义也是如此,每个人对它的理解都不一样,没有任何一个权威说法能得到大多数人的信服。

况且这玩意儿的派别真的很多:

当第一波女权主义浪潮兴起的时候,女人们追求劳动、参政、受教育的权利;而第二波女权主义兴起的时候,

有追求社会给自己与男性平等机会的自由女权主义,

有敌视男人的激进女权主义,

有号召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有提倡隔离男女的性别分离主义……

这些流派关于女权的想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难以达成共识。

尤其是当下,很多人都有意识地给女权主义增添各种各样的解释,让它变成一种消费手段,一种挑事方法,最终成为让人闻之色变的争议性话题。

恐怕在未来,对女权主义的解释已经混乱到,哪怕你当街杀死了男人,都有可能被扣上个“女权主义”大帽子。

我相信自称女权主义者的不少人,也会在看这篇文,他们因为不同的原因,相信了女权,然后依靠着各个意见领袖的观点,形成了自己心中对于女权主义的理解。

其中有一部分在意见领袖编造的情绪化谎言中,逐渐变得焦虑敏感,富有攻击力;

有一部分认为女权主义不该被废弃,而是需要重新思考阐释,她们想要和前一部分人划清界限;

有一部分……

传播学学者刘海龙说:一个学科的核心概念如果真的被阐释得清清楚楚,那么这个学科也就完蛋了。传播无法被定义,因为它可以在不同语境下有着不同的解释。

这句话套用在女权主义身上也可以。

女权永远无法被定义,因为它的概念可以被不同处境、立场中的人,解释成各种花样。

女权主义者无法给出一个权威的、具有统领性质女权主义纲要,因为女权思潮如此千差万别,女权主义团体如此缺少核心凝聚力。

但是,刘海龙所说的传播学是学科,女权是主义。

学科是用来研究的,主义是人类渴望达到的目的和理想,人类可以为了这份理想不断奋斗。

如果女权的定义如此“分裂”,那女权主义者就无法确定自己的目标,更不用说达到它了。

地球上,除了男的,就是女的;除了公的,就是母的;除了雄的,就是雌的。

任何人评价女权,都必然受到身份限制,做不到客观。

当然,若是你一定要把我拉到上帝视角去看这个问题的话,那我只能说,女权和反女权都是矫枉过正的。

而矫枉过正是人类的天性。

所以,人类历史上任何改变社会现状的行动,都伴随着对立的两方走向极端,然后被弹压回来的循环。

女生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名其妙的压迫,而这种压迫似乎和男性有关,于是她们开始声讨男性,踏入女权之路,从温和走向极端。

男生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名其妙的辱骂,而这场辱骂似乎和女权分不开,于是他们走上了反女权的道路,从温和走向极端。

女权和反女权的战争,必然会在不断对冲与妥协中走向一个健康的结局,而在这一过程中,流血牺牲是无法避免的。

02 乱象如何产生?

我国妇女解放运动来得太早了,它没有与生产力发展同步进行。

建国之初,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生产力还不足以使得女性意识觉醒。 

但是,那时,马列主义思想支持妇女解放;

决策层也知道要想提高生产力,必须促使妇女尽快进入社会生产。 

于是,在中国封建思想还未完全解除之时,一场自上而下的妇女解放如大江大河般汹涌而来。 

女性被“逼”进入了社会生产,参与劳动,走上岗位。

这时候她们逐渐发现,原来我们女性不需要做附属品,我们女人也可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

在妇女解放运动的促使下,我国女性意识逐步觉醒。

这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它们的女性意识,因为生产力的自然提高,女性逐步进入工作岗位而产生,而不是人为推动的。 

处于新旧思想交替时代的女性,在两种思想的影响下,变得不知所措。

现在,社会压力的增大给女性带来了焦虑,西方女权思想也随着改革开放进入中国,这两股势力,与前文提到的懵懂的女性意识混合,成为了争议巨大的“女权主义”思潮雏形。



女性(权)主义专栏·暂时可以不作废版(7)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