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占1/3餐饮市场,团餐业怎么出头的?
独占1/3餐饮市场,团餐业怎么出头?
近日不断出现海底捞、西贝这类头部餐饮业,甚至是喜茶进入企业团餐的消息,让团餐这片中国餐饮业最后的市场化“孤岛”受到空前的关注。团餐江湖又是怎样一番景象,“有味财经”分析了这个行业。
*封闭的团餐:占了餐饮市场1/3的份额
团餐,是指以团体为单位消费、以满足整体性服务为主的餐饮服务形态,一般为工作餐。又主要分为现场制作或配送这两种。从2016年起,团餐的配额逐渐增加。从2019年开始,团餐占餐饮业超过30%的市场份额,是外卖市场的2.29倍
市场看着这么大,我国团餐市场目前的集中度还很低,团餐百强只占整个团餐市场的6%,中烹协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餐饮企业百强》中,团餐品牌仅占13%。对比欧美,大型团餐企业占据了80%的团餐市场份额;日韩,大型团餐企业约占50%的市场份额。2008年美国奥运会的团餐竞标资格是美国的团餐品牌爱玛客拿下的。
*我国团餐品牌意识差,市场竞争力差
其中在2017年营收就超过260亿的千喜鹤,作为仅次于海底捞的百强餐饮品牌,知道的人其实并不多。
因为团餐采购单位大部分是各大企事业单位,坊间都流传团餐是靠人脉的生意。事实上,国内多数团餐企业普遍依靠资源关系开拓、维护市场,品牌意识还很差。带来的局面就是资源内卷,这个行业里,家族式、老乡式的层层分包的情况依旧是主流,管理失控现象层出不穷。
相对于社餐品牌比如海底捞、西贝都走在了数字化精细化经营管理道路上,大多数团餐企业还是传统大食堂经营,无论是管理、服务、品牌、产品……都要差于社餐品牌。
*社餐巨头下场意味着什么?
疫情是导火索。大家无法自由堂食,团餐式外卖爆发。团餐的优势、特点都很明显,是一种高度稳定、需求较大的存量市场,集约采集可以压缩成本,标准化生产程度高可以提高效率,并且配送成本低。比起传统大部分团餐品牌严重依赖人工,缺乏标准化生产、机械生产程度并不高,精于成本管控的社餐品牌就有了巨大机会。
海底捞作为一个生态型餐企,从上游到下游到执行,比太多团餐品牌要成熟。海底捞进军团餐首要任务是切资源,寻求多元场景,开辟市场。海底捞的加入表示团餐市场化来临。
当然社餐体量小,也不一定全都具备海底捞那样服务大体量的实力。现在很多社餐是以品牌入驻的形式进入团餐市场,比如互联网公司的食堂。而且保持了社餐相近的价格并没有特意廉价化。
*快餐团餐化:社团融合趋势明显
2020年,快餐团餐化这种相对较轻的模式更热门。老乡鸡、乡村基、味千、真功夫这类连锁快餐品牌,几乎可以直接复制到团餐中。价格低廉、品牌有保证,主攻社区、商住混合、白领工作餐确实成为渴望便利的年轻人的首选。
不过团餐的最大弊端在于,需求时间短、客单低,全时段经营难度大。这给成本端提出了严格的精细化管理要求:如何压缩食材成本、预制品研发、人力成本等都是难题。团餐还需要多向社餐取经,才能有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