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和她(初稿及说明)

雨慢慢停了下来。
仿佛是不忍心离开她似的,几朵积雨云依然徘徊于上空。 远方的山黛依旧掩盖在一片迷蒙的水雾中。
那因水汽而越发湿润的瞳孔宛如一汪湖泊,只是静静地倒映着窗外摇曳的树枝,其上嫩润的树叶和晶莹的水珠,在她的眼中化为微微流转的波纹。只有那微微上扬的嘴唇,表明这不是一尊精致的女神雕塑。
“看什么呢?”他问。
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问了,但他还是愿意抓住每一个搭话的机会。
她却只是自顾自地享受着,仿佛世界上只剩下了窗外的树木、云朵和天空,甚至好像连她自己都已经被溶解于这风景中了。
他则直直地盯着她美丽的侧脸,也许他的世界里只有她。除非初歇的阵雨再次降临,这爱情的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对他来说,能和她说上话固然更好。但多次尝试以后,他已学会妥协:说不上话,静静地欣赏她的芳容也不错。这种“你在看雨,我在看你”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独特的享受,好像有一种诗歌的意境。
雨珠落在窗台上,碎成几瓣。
“别淋着了。”
她大概是感觉到有什么在威胁着她宁静的快乐吧,于是摇了摇头作为回应。
几滴雨珠落了下来,倏尔汇聚在一起,又化为一场大雨。夏天的阵雨,总是如此急促。
雨如帘幕一般。天空若隐若现,大地被水流席卷。世界化为一片朦胧,神秘中显现着美。
望向那无法望穿的雨幕,不禁暗自思忖:她到底喜欢什么?也许是喜欢水滴与风的清凉?还是觉得雨很壮观?那完全可以关上窗户欣赏啊。哦,那样也许就无法融入雨中感受那种意境了。亦或者是,她难道是喜欢名字中带“雨”字的男生?可是我的名字中没有“雨”啊,是哪个男生?难道是我后桌?难道是别的班的那个高个子?我应该比他们强吧,她难道会喜欢他们而不喜欢我吗?哎呀,后桌还是我朋友,这么想是不是不太好……
当他的目光不经意瞟向她时,胡思乱想终究敌不过她的美丽。思考渐渐停止,取而代之的是和风雨一并剧烈翻涌的爱慕。
微风拂动,雨特有的香气和着泥土与树叶的芬芳,这一切都催促着她的呼吸。那起伏的胸膛,曼妙身姿的轮廓,则加热着他的脸颊。不过对他来说,她是圣洁的存在,是只能贯注以纯洁的爱而不能用欲望来玷污的仙女。
他出神地遐想着:出神的你也这么美丽啊!你是雨中的仙女吗?不是的话,怎么会散发着如此纯洁的气质呢?
宛如珠落玉盘的清越声音,随着疾风卷入纱窗。
晶莹剔透的珍珠随之而来,轻轻落下,濡湿了她的头发。
倔强地坚持到放学的大雨,对于他来说可是天赐的帮手。他周末已经看过天气预报,周三——也就是今天——下午会下雨。找了近一个小时伞,发现都过于鲜艳,不会入她的法眼。于是又紧急出门采购了两把。来去都急匆匆的,而挑雨伞竟花了一个来小时。
之所以这么坚决,是因为根据经验,他敏锐地预测到:她是一定会忘带伞的。别说伞了,什么笔袋啊、作业啊,她也是总忘带。他和她的些许友谊,还是以他借给她的东西为纽带呢。他总是想,如果她是男生,小学时代肯定会天天听到“你怎么没把自己忘了”这种话吧?
周三的早晨很晴朗,没有下雨的迹象,这助长了他的决心。
在家、在公交车、在学校无人的角落,他已经在头脑中预演过无数遍了。一切可能都得到了预测,各个步骤都经过了严格的设计,力求能达到最佳效果。就是对最喜欢的学科,都没见他这么用心过。
他的书包里有两把伞。计划有两个:一,是邀请她与自己合用一把伞;二,如果前一个计划没成,就将自己的伞借给她用,假装自己不小心发现自己不小心多带了一把伞。计划一当然最好,但对于重要事件,还是要多做一手准备。
一整个今天,他已经确认了几百遍,发现她是真的没带伞。放了学,她空着手就往出走了。他紧紧跟上去,直到楼门口,他才放慢脚步。
总算赶到她旁边,他先是沉默地站了一会儿,然后才假装漫不经心地说:“诶,你没带伞吧?”
幸好风雨声比较大,她应该听不到他急剧的心跳。
“没有。”
计划已经成功了一半!虽然已经确认过她没带伞,但从她嘴里说出来的回答,却像是一种极其可靠的承诺。
俗话说:一鼓作气。
“我正好带了一把,要不……”
“没事,不用了。”
这么草率拒绝了吗?没关系,这在意料之内。他默默安慰着自己,清了清嗓子。
“没关系,我这伞大,容得下。”
“不,我不想用伞。”
“别客气,真的没事的。”
“我并没有客气。”她平静地看着他。“我喜欢淋雨,不需要你的伞。”
在他听来无比绝情的话语,阻断了他伸向书包中寻找伞的手。
一切计划都被打乱了。他所预演的情况,全都建立在她用伞的基础上。那激荡心神的前景已经蒙蔽了他的双眼,仿佛只要她不带伞,就会用他的伞似的。
径直走向雨中的她惊动了傻站着的他,什么计划一二乱七八糟的,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了。仿佛怕心爱的人消失在雨中一般,他迅速撑开伞,以体育特长生都要称羡的速度追了出去。
“别闹了,快用我的!”
他把伞塞向她,也忘记说什么“正好多了一个”这类话了。
“你给了我,我也不会用的。”
她面无表情地将这残酷的拒绝刺入他本已焦急的心中。不知是过于关心她,还是计划被打乱导致恼羞成怒,他带着怒气说:“好吧!那我也不用伞了。”他将伞塞回书包,赌气似的走在她前面。淋湿就淋湿,反正不止我一个人淋湿!
到了大门口,不知是身后的脚步声掀起的阵阵水花,还是四周无边无际的雨雾,终于冷却了他发热的大脑。取代了烦恼的是微微的悔恨。他将脚步放得比她还慢,这下她不紧不慢地追上来了。
“对不起啊……”他的头垂得好似与地面平行了,“刚刚有些激动……”
“没关系。”她露出了笑颜。无须太多话语,这笑容就是对他的最好安慰了。他竟由此咂摸出一种奇异的想法:我以后多生气,是不是就能经常看到她的笑容了?
他一边羞愧地走着,一边偷偷地瞥着她。她依然陶醉于触手可及的雨,仿佛忘却了刚才的抵牾。于是,他的信心在受到小小的挫折后,又振奋地复归于他的心中。
以上片段本是某次考试期间为打发时间写成的。此后滕同学鼓励我写作,这一片段于是自故纸堆中获得新生。不过,滕同学也清晰地指出,这一片段不适合作为开头,而应该作为中间片段。然而《雨和她》没有为这一片段留位置,后来我竟也将它忘却了。今日偶然发现这一片段,心中百感交集,既怀念安逸的旧时光,也感激真挚的同窗之谊。同时,也羞愧于自己低下的文学水平。然而,这难登大雅的片段中,回响着朋友殷切的鼓励,流露着自己青涩的心境,以至于我总体上对之还是抱有积极的情感。现已经过润色,于文笔大约有些改进,公之于众以兹纪念。
借此我也想谈谈自己对《雨和她》的看法。
这篇小说——如果配称为小说——是在朋友鼓励下完成的。从我的方面来看,一来忙里有闲,二来无所事事,三来向往校园恋爱,于是也具有写作的条件和动力。对于智慧而友善的滕同学,我始终抱以说不尽的感激。同时,善良的黄同学也给我以不断的支持,这些都化为了我美好的回忆。就我自己来看,虽然没有亲自尝试,将幼时的恋爱幻想在虚构中实现,不也是圆了一桩心愿吗?
然而,我坦率地承认,《雨和她》从总体上并不成功。经验不足当然可以作为借口,但是我个人很少有意识地进行文学训练,而且在创作过程中缺乏细致的打磨,这也是一桩事实。
按我现在的观点来看,抛开拙劣的文笔,以及层出语法和常识错误,《雨和她》最大的毛病是繁琐。当然,轻小说注重日常生活,这本是一种创作风格,而《雨和她》也是遵循这种路数。但是问题在于:一切内容是否都有其意义?我对此只能给以不情愿的否定。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该小说中很多内容都是流水账,只是简单地复制而非文学地表现日常生活。越往后这个毛病越严重,因为情感与思考的源泉渐趋干涸,而我又生怕内容不够丰富。其实,真正决定着内容丰富与否的是内容的质量。所谓内容有质量,恰恰在于通过巧妙的描写、凝练的叙述充分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彰显小说主题。通常所说的“有深度”“令人回味”,恐怕不是堆砌文字能做到的吧?
更可怕的是,《雨和她》对日常生活的复制也是很有限的,更多繁琐的内容是想象。这样一种想象植根于极其有限的日常经验和不负责任的道听途说。如此贫瘠的土壤能生长出什么像样的花朵呢?作者,即使不足以达到作家的境界,也应对于社会生活有其观察、体验,即使内省式的作家,也不能脱离实际。我不得不为此感到羞愧,承认自己的小说与现实在很大程度上是脱节的——尤其是超出校园的部分。
《雨和她》的强行煽情也令人尴尬。我本来就对恋爱和分离毫无经验,如何能体会其中细腻的情感呢?为了抒发个人情感而强行制造悲剧结尾,实在有一种为悲剧而悲剧的做作。照现在的我看来,还不如以男女主人公结为伴侣作为结局。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大概更好驾驭吧?这是从全篇的情感主线来说,自微观着眼,抒情在小说中不应处于主要地位,然而《雨和她》恰恰犯了这个错误。心理活动不等于抒情,因为心理活动总指向一定的对象,其中关涉叙述和描写,借由联想也能构筑起人物和情节。抒情也必然有其对象,但是更侧重主观的情绪。“我曾经见过她。那次我们相谈甚欢。”延伸下去:在哪里见过?为什么会相谈甚欢?情节和人物于这种心理活动中都有暗示。“我是多么爱她!希望我们能在一起!”这种抒情当然表露着人物的感情,但是再延伸下去,也只能在抽象的、无规定性的爱情中绕圈子,岂不令人厌烦?翻来覆去就是一句话:我爱她。所以,抒情在小说中应起辅助作用,充当点睛之笔。
同时,我也谨慎地认为,《雨和她》中有一定的闪光点。当然,这可能有自我美化的嫌疑。
首先,情感表现较丰富。其一,对于青年男女之间羞涩而朦胧的情愫有一定的把握。虽然其中人物对爱情的向往与担忧有时近于神经质,但一切相思者都免不了多余的遐思和烦忧吧?其二,对于青年学生的心理变化有一定的叙述。的确,只能说叙述了,至于叙述得好不好可说不准。但不管怎么说,能涉及人物的心路历程总归是好事。其实这也是我想表现的:人(借助于他人)完善自我的可能性。
其次,主题思想较积极。这是作品的基本特征,不论其人物是善良还是邪恶,环境是光明还是阴暗,情节是平坦还是曲折,结局是团圆还是毁灭。作品总归要传达美好的希望、纯真的情感。所以,这甚至也称不上闪光点。总之,该小说想要——不管是否做到了——表明每个人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救赎,而这种救赎总是相互的。我想,这种具有普遍性的拯救,也是雨的象征意义之一。
最后,人物对白较生动。这个只要按照日常经验写作即可,同样称不上什么闪光点,倒可以说是某种缺陷——没有文学语言那样凝练。
我个人对雨有一种神秘的情感,想要通过某种方式来传达这种心灵的感动。虽然创作总是不成功,但这不是拒绝尝试的理由。我也不敢奢望能写出多么打动人心的作品,但如若能带给读者一些微微的感触,那就心满意足了。我也始终期待着批评,那是黑暗中摸索的人所能寻得的最明亮的灯火。虽然常常刺痛眼睛,却足以照亮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