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温铁军教授谈论真正的人才,有必要看看这部当年火爆内陆的印度歌舞片

2022-08-18 12:17 作者:铃岚苏  | 我要投稿

当今人才培养需改变以往的方式

        温铁军教授时刻强调,面对未来多变的环境,还是维持以往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事物,处理问题,难免会跟不上节奏。国外地缘冲突不断,经济环境千变万化,这些复杂的条件直接影响着我们国内的就业环境。所以说,为了预防未来可能突发的情况,要提前做好准备。这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应试教育的人来说,面对未来的环境确实有些困难,但是并非没有方法克服。过去我们的教育理念、价值观培养或多或少受西方的影响。“1991年‘旧冷战’结束,诞生了单极化霸权……并且与被核心国家称为软实力的‘新冷战’意识形态紧密配合,更多通过教育、科研、文化、艺术等被认为西方优越的‘巧实力’进入发展中国家,以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意义(参阅《全球化与国际竞争》结语)。我们慢慢地被培养成崇尚精英文化、排斥底层,信仰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残酷竞争法则。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里有这样一段话:“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温铁军实践录5-27】2021年12月10日视频)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这是陶行知先生在1926年写下的一段话。反观如今的教育,难道不是先生所讲的这样吗?西方通过文化、舆论巧实力,从文化信仰上开始瓦解,让本国人民不再相信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是排斥、厌恶。通过多方位的包装,不断美化西方那套新自由主义理念。而那些相信这一套理念的发展中国家,无不深陷于严重的社会矛盾之中。人才流失、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价格昂贵;城市化进展异常迅猛,造成的结果则是贫富差异巨大、贫困人口集中。


印度歌舞电影《三傻》

        回到电影的讨论中来,我的题目已经表明清楚,是要讲一部印度歌舞片。那么这部电影就是当年非常火爆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后续简称《三傻》)。“由于二元体制这个基本矛盾的制约作用,人们仿佛看到两个印度,一面是西方眼中那个充满希望的闪亮印度——新兴市场的未来之星、蓬勃发展的IT服务业及金融市场、耀眼的宝莱坞电影、亿万富豪的创造机器;但另一方面却是一个绝望的国度——数以十万计的农民不堪负债务而自杀……大型城市贫民窟,深入骨髓的贪腐,让人发指的宗教仇恨……”(《全球化与国际竞争》第三章 印度崛起之路)。作为商业电影的《三傻》,秉承着印度歌舞的优良传统,以及它那难得的以教育为题材去剖析人性的方法,给了我们这些本以为对印度歌舞片了如指掌的中国观众一次全新的思想震撼。同时,作为商业电影的《三傻》必然也有它的局限性,作为一部初看新奇,中间流泪,结局皆大欢喜的商业电影,无不宣扬它自己的太过乐观的价值观念。即,单凭个人的意志就可以无视外界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靠着勤奋、积极乐观,靠着天地之间最伟大的力量——爱,就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结局。而这种价值观念其实就是从美国好莱坞电影里的普世价值观转移过来,再进行本土化而形成的。最终,作为主角团的好人们赢得了绝对的胜利,而作为“坏人”的社会精英查尔图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失败结局。笔者不容否认《三傻》对中国电影市场,对中国观众们的影响力,而且我也相信,《三傻》的实力足以让其他同类型题材的电影黯然失色。观众们是打从内心里被这部电影所征服,观众愿意相信这部电影的结局,愿意相信它的乐观精神。但笔者同时提醒,商业电影是出于利益目的而制作的作品,对于市场、票房,以及对社会那些复杂的利益冲突,如果不加以考虑,商业电影制作很容易会被终止。

       《三傻》的成功,在于它非常犀利且爽快地揭示了印度社会的教育弊端:孩子从小就被家长推上了赛跑线上,残酷的竞争,只为考上一所全国公认的重点学府。而家长、老师,甚至是社会,从未考虑过这些学子们的感受。一切都是为了成绩,一切都是为了分数。而学生们从印度著名学府毕业,很多都没有成为国内的工程师,为国家的建设而效力,而是拿着高学历跑去国外,进入上流社会,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就像电影中兰彻所说的那样:“人们只关心成绩、工作、去美国定居,教会我们怎样拿高分,却没教我们工程学……先学工程学,然后是MBA,最后成为美国银行家,就是为了敛财。”

精英化的教育理念


        对于印度人才流失这一点,《全球化与国家竞争》里有详细描述:“印度是精英平民化严重两极化的社会,教育也出现两极分化情况。印度固然具有不少优良的大学,为全球IT业及科研部门供应大量优秀人才……以IT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为代表的那5%高度西化的精英,可以与西方资本无缝接合……但以IT服务业为代表的印度正规经济部门只占国民经济的小部分,也只吸纳小部分人口就业……由此导致少数人接受的官方正规制度与大多数人生存其中的民间非规范制度的二元对立的基本体制矛盾。”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大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级人才,在印度国内很难就业,更别说为印度的发展建设做出贡献。由于长时间的西化教育,以及对英语文化的特殊亲密感,这一部分人才会更容易的融入西方上层社会,造成印度国内严重的人才流失。而查尔图无疑就是这一类的代表。

象征着教育权威的“病毒”


        影片里其他的人物设定都对应着印度国内的不同社会问题。法罕的学习生涯完全由父亲的意志支配,他学习的动力全部来自于家庭父权的逼威;拉加的家庭有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全家把全部希望寄托于拉加,希望他能考上好的学府,应聘好的工作。拉加出于对未来的迷茫与恐惧,将自己的全部信念寄托与神佛,宗教迷信是他生活的全部支撑;皮娅和法罕一样,有着一个“独裁”父亲,并且这个家庭已经因为父亲的“独裁”造成了一场悲剧——病毒的儿子自杀身亡。皮娅的未婚夫则被导演塑造成一个极端的拜金主义者,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了突出他的形象,他的台词时刻不离“金钱”二字。

高等学府中的神佛

理想中的人物

        而作为主角的兰彻,他的能力无疑过于强大,他是电影最后的赢家。他本是平民的孩子,因为酷爱读书,所以假借他人的身份考入了帝国工程学院。期间由别人提供资金供他上学,等待学业结束,他便重新回到平民阶层。兰彻只为获取知识和能力,并且到电影最后他运用自己的能力造福底层社会。电影末尾,兰彻建立了一所乡村学校(地点居然是拉达克。。。)而他现在已经是拥有400项专利的大科学家。他自己的人生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并且他还带动了周边的人,让他们的生活步入成功之路。兰彻是一个极度理想化的角色,他代表着印度教育的曙光,印度国家的未来,他能引领众人走出困境、摆脱贫困。法罕由于兰彻的鼓励,最终实现了自己作为摄影师的梦想;拉加顺利通过考试,并且得到了一份工作。商业电影导演必须编写出最令观众满意的结局,大团圆式的结局(Good End)无疑是最佳选择,所以,创作者们不得不忽略,或者软化一些关键性的社会现实,诸如种族问题、优胜劣汰社会制度问题、重视资本轻视人本身的社会价值观问题。

        兰彻太过于理想化,甚至将他神化。正如影片开头那段悠扬的歌曲中所唱的那样:他如风一般自由,似风筝翱翔天际,我们为脚下的路途牵引,他却在独辟自己的蹊径……烈日之下,他如同一片林荫;大漠之中,他便似一片绿洲;对受伤的心,他是良药一剂;恐惧着,我们都泥足于井底,无畏着,他畅游于海天之际……

       主角兰彻总是能够用他的方法解决众人的困难。兰彻给予他人无私的帮助,给他人安慰,在竞争残酷的城市社会里,兰彻宛如基督教文化里的牧羊人一样,保护着羊群不被伤害。引领着这些迷途羔羊走向食物充足的草原。正因为如此,兰彻的形象才会被广大中国观众所喜爱。影片宣扬的是理想性的自由、公平、博爱,反对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竞争法则、优胜劣汰的教育制度,要实现真正的教育,必须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为基础,然后再进行知识培训。影片谴责的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影片里,病毒教授不知一次宣扬他的成功学:初登场时,手拿着噪鹃模型为学生们讲解竞争法则;通过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的故事来教育学生,没有人会记住第二名,所以必须成为第一名……而作为信仰这类成功学的查尔图,影片完全没有给他正面形象,更多的展示出他猥琐、虚伪的形象。比如他平时的学习方法完全就是靠死记硬背,甚至不惜通过药物来提升自己的记忆力,这导致他的肠胃病变,常常会放很臭的屁;为了保持住自己的成绩排名,他还用各种“巧实力”去干扰其他学生的学习进度,比如半夜里往其他宿舍塞成人杂志。

残酷的自然法则居然被运用到人类社会中
由应试教育制度筛选出来的人才


        病毒担任印度最高学府——帝国工程学院的校长已经32年。作为本部影片中的教育权威,打败他的教育观念是象征教育曙光的兰彻在影片中的最终任务。影片用了极为巧妙的方式来完成这一步。不同于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本片是由兰彻带领众人,以团结协作的方式来完成了影片最后的试炼。这非常符合亚洲人民的集体价值观,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影片获得了空前的好评。故事的起因是病毒的大女儿突然要生产胎儿,但印度医院的救护车由于交通堵塞没有办法及时赶过来,正当病毒驱车停在学校门口左右为难之际,兰彻一行人将他的大女儿抬到了学校的活动室,皮娅则通过电脑视频通话进行现场指导,当即进行了人工助产。由于人工助产需要特殊的医疗仪器,兰彻就地取材,直接将吸尘器改装成助产器。又由于助产期间突发停电,兰彻便组织学员们用汽车电池进行发电。整个过程中,病毒校长束手无策,他唯一做的就是亲眼目睹兰彻那超乎常人的能力,以及最终的结果——兰彻运用自己在帝国工程学院学到的知识,完成了这次助产工作。病毒校长彻彻底底地被兰彻用实际行动给打败了,他将他那支象征着无上光荣的太空笔送给了兰彻,象征着以兰彻为代表的全新教育理念赢得了绝对胜利,印度的教育迎来了曙光。

        这一部分无疑是电影里最为精彩的一幕。但是笔者依旧要提醒读者,病毒校长作为帝国工程学院最高权威,他的教育理念之所以这么落后,并非是由于他自身目光短浅的缘故(但是电影却是这样定论的)。回到现实中,真正决定学府的教育理念乃是背后的上层利益集团。“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是由上层精英领导和推动的。这些具有西方教育背景的精英作为主导阶级,在独立运动成功组建政府时,不仅尽可能地保留宗主国建立的殖民式经济基础,一般的简单移植西方政治模式来建立本国的政体,而且维持了宗主国留下的西化意识形态,以及派送于并且支撑着此类上层建筑的科技教育体系。”(《全球化与国际竞争》第三章 印度崛起之路)仅仅靠着个人的力量,很难撼动,更别说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三傻》作为商业片,它的确非常成功,但也十分的天真。

All is well !

学会安慰人心

       当然,观看商业电影本身就是我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读者完全可以忽略本篇的论述,全当笔者自说自话。笔者也无意要批评《三傻》,只是想借助温铁军教授的思想体系,来让读者更多的了解印度的真实情况。任何商业电影为了利益等诸多因数,难免会美化,软化现实社会中那些尖锐矛盾,这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虽说如此,但笔者仍旧认为这是一部十分优秀的影片,值得反复去观看。《三傻大闹宝莱坞》,它毕竟给了我们希望,它让我们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就像兰彻在电影中所说的那样:“人心很脆弱,你得学会去哄它,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难,告诉你的心All is well(平安无事),这也许不能解决问题,但你得到了面对问题的勇气”。


温铁军教授谈论真正的人才,有必要看看这部当年火爆内陆的印度歌舞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