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组织学与胚胎学知识点复习十三(女性生殖系统二改)
写在前面:女性生殖系统是由卵巢(产生卵子并分泌雌性激素)、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和受精部位)、子宫(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阴道和外生殖器组成。
1. 掌握卵巢的结构和功能
被覆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称作表面上皮。上皮下方的致密结缔组织被膜称作白膜。
实质分为外周的皮质(厚,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及黄体,其间的结缔组织富含低分化的基质细胞和散在的平滑肌纤维)和中央的髓质(狭小,疏松结缔组织,内含较多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二者无明显界限。
近卵巢门处结缔组织内有少量的门细胞(结构类似睾丸间质细胞,呈多边形或卵圆形,核圆,胞质呈嗜酸性,脂滴丰富,电镜下具有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可分泌雄激素。
2. 掌握卵泡的生长发育过程
卵泡主要由一个卵母细胞和环绕在其周围的多个卵泡细胞构成。有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和成熟卵泡四个阶段。大概经过85天。初级和次级卵泡合称作生长卵泡。次级卵泡和成熟卵泡均具有内分泌功能,主要分泌雌激素。雌激素是由膜细胞和颗粒细胞协同合成。前者分泌的雄激素透过基膜进入颗粒细胞,在酶的作用下雄激素转变成雌激素(雌激素合成主要途径)。合成的雌激素少量进入卵泡液,大部分进入血液循环。雌激素作用是促进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如促进卵泡发育和引起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维持女性特征;促进骨骼生长和钙盐的沉积。
1) 原始卵泡:出生前已存在。位于皮质浅层,数量最多,体积最少。由中央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和周围的单层扁平的卵泡细胞组成。
【初级卵母细胞】 球形,体积大,核大而圆,胞质呈嗜酸性。电镜下可见核周呈板层排列的滑面内质网与核膜相连(参与物质运输)。由卵原细胞分裂分化而成,长期停留在M1前期直至排卵前。
【卵泡细胞】 扁平,与初级卵泡细胞间有较多的缝隙连接。与周围结缔组织之间有较薄的基膜。
2) 初级卵泡:卵泡逐渐移向皮质深部。
卵泡:体积变大。
初级卵母细胞:体积增大;浅层胞质内出现皮质颗粒(溶酶体,内含酶可使透明带变性)。胞质内细胞器增多。
卵泡细胞:变高、变多层。 胞质内细胞器和脂滴均增多。
透明带:位于初级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之间的一层均质嗜酸性膜,由二者共同分泌而成,富含糖蛋白。电镜下可见其中初级卵母细胞的微绒毛和卵泡细胞的突起形成缝隙链接和桥粒。
卵泡膜:梭形基质细胞增生分化形成。与卵泡细胞之间尚有基膜相隔。
3) 次级卵泡(囊状卵泡):当卵泡细胞间存在液腔时,此时的卵泡称作次级卵泡。
卵泡:体积进一步变大。
初级卵母细胞:体积达到最大。
卵泡腔:卵泡液(由卵泡膜毛细血管的渗出和卵泡细胞的分泌共同形成,含营养成分及激素)。
卵丘:初级卵母细胞+透明带+放射冠+周围部分卵泡细胞
放射冠:紧靠透明带的一层高柱状的卵泡细胞呈放射状排列。
颗粒层:卵泡腔周围的数层卵泡细胞(颗粒细胞)形成,构成卵泡壁;
卵泡膜: 内膜层:丰富的血管和膜细胞(梭形或多边形,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
外膜层:纤维多,血管少,少量平滑肌。
4) 成熟卵泡
卵泡液剧增,卵泡腔增大,卵泡体积显著增大,占据皮质全层并突向卵巢表面。
颗粒层细胞停止增殖,卵泡壁变薄。
卵丘根部的卵泡细胞间出现裂隙(近排卵时,卵丘与卵泡壁分离,漂浮在卵泡液中)
排卵前36~48h,初级卵母细胞完成M1,形成一个较大的次级卵母细胞(迅速进行M11停留在中期)和一个很小的第一极体(位于卵母细胞与透明带之间的卵周隙)。
3. 掌握排卵
青春期开始,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透明带和放射冠自卵巢表面排至腹腔的过程。若24h内未受精,则退化;若受精,则继续进行M11,产生一个成熟的卵细胞(23,X)和的第二极体。
时间:月经周期的第 14 天左右。
排卵前,垂体 LH分泌高峰→卵泡体积增大,卵泡液剧增→卵泡突向卵巢表面→
卵泡壁、白膜和表面上皮变薄、缺血→半透明的卵泡小斑→小斑处的薄层组织被卵泡液中的胶原酶、透明质酸酶等解聚消化+卵泡膜外层平滑肌收缩,导致卵泡小斑破裂。
4. 掌握黄体的形成及结构功能
1) 形成:排卵后,残留的卵泡壁和卵泡膜向卵泡腔内塌陷,在LH的作用下,形成体积大且富含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
2) 结构:由颗粒黄体细胞和膜黄体细胞构成。富含血管。
颗粒黄体细胞由颗粒层的颗粒细胞分化而来。位于中部,体积大,多边形,数量多,着色浅。胞质内有脂滴。分泌孕激素(促进子宫内膜向分泌期转变;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和松弛素。
膜黄体细胞由卵泡膜的膜细胞分化形成。位于周边,体积小,数量少,染色深 。
两者协同分泌雌激素(促进子宫内膜增殖)。电镜下二者均具有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
3) 黄体的发育:黄体的发育程度取决于排出的卵是否受精。
【月经黄体】:卵未受精,维持2周左右退化。
【妊娠黄体】:卵受精,维持6个月或更长时间。
两种黄体最终都退化消失,被增生的结缔组织取代,变成白色瘢痕组织,即白体。白体消失时间较长。
5. 掌握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及与卵巢的关系
自青春期到绝经期,子宫底部和体部的内膜功能层在卵巢分泌的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作用下,开始出现周期性变化,即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剥脱出血﹑增生﹑修复过程,称为月经周期。
月经周期是从月经第1天起至下次月经来潮前一天止,可分为月经期、增生期和分泌期三个时期。
月经期末期功能层全部脱落,内膜基底层残存的子宫腺上皮和基质细胞迅速增生。
增生期末有一个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卵。有若干卵泡发育成成熟卵泡。
分泌期形成黄体。
6. 了解输卵管、阴道及乳腺的结构
1) 输卵管:有子宫部、峡部、壶腹部(皱襞最发达,受精部位)和漏斗部组成。无黏膜下层。输卵管上皮也随月经周期发生相应的变化。
粘膜:纵行多分支皱襞,故管腔不规则。
单层柱状上皮 纤毛细胞:纤毛向子宫方向摆动,有助于输送卵子和受精卵;分泌细胞: 分泌物构成输卵管液。在纤毛细胞表面形成粘稠的膜,有营养作用以及有利于卵子的输送。
固有层:薄层结缔组织
肌层:内环、外纵平滑肌
浆膜
2) 阴道:与输卵管壁组成相同。上皮是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随月经周期变化而变化。酸性。
3) 乳腺:分为静止期乳腺(腺体不发达,但脂肪和结缔组织发达)和活动期乳腺(腺体发达,结缔组织和脂肪少)。复管泡状腺。腺泡上皮为单层立方或单层柱状上皮。上皮与基膜之间有肌上皮细胞。小叶内导管单层立方或柱状;小叶间导管复层柱状;总导管复层扁平。
7. 掌握闭锁卵泡与间质腺
1) 其余的卵泡在任意的发育阶段停止生长并退化,称作闭锁卵泡。细胞凋亡。
原始卵泡和初级卵泡退化时:卵母细胞形态变为不规则,核染色质固缩成块状,随后细胞自溶(被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吞噬)。
次级卵泡或成熟卵泡退化时:卵母细胞先退化,卵泡细胞退化较晚,透明带皱缩退化消失,同时卵泡塌陷;或者是卵母细胞与卵泡细胞同时退化,仅剩皱缩的透明带。
2)晚期次级卵泡退化时,膜细胞增大,形成多边形细胞类似于膜黄体细胞,胞质充满脂滴并被结缔组织和血管分隔成分散的细胞团索,称为间质腺。分泌少量雌激素。最终退化,由结缔组织代替。
8. 掌握子宫的结构
腔小壁厚,分为底部、体部和颈部。是受精卵植入和孕育胚胎的场所。子宫壁由外向内依次为外膜、肌层和内膜。
1) 外膜大部分是浆膜。子宫颈是纤维膜。
2) 肌层很厚,有成束的平滑肌和结缔组织组成。结缔组织内含有较多的间充质细胞,可增殖分化为平滑肌细胞。平滑肌纤维来自间充质细胞增殖分化或者平滑肌的自身分裂。
3) 内膜 由单层柱状上皮和固有层组成。
上皮主要由分泌细胞组成,还有少量纤毛细胞。
固有层较厚,由子宫腺(内膜上皮向固有层凹陷形成,为单管状腺)、血管和结缔组织组成。结缔组织中含有大量低分化的基质细胞,核大而圆,可合成分泌胶原蛋白,随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而变化。基底动脉(营养基底层,不受性激素的影响)和螺旋动脉(对性激素非常敏感)来自子宫动脉的分支。
子宫底部和体部内膜:
功能层 基底层
浅层,厚 深层,薄
胚泡植入和孕育胚胎部位,随月经周期变化,月经和分娩时脱落。在月经和分娩时均不脱落,有较强的增生和修复能力,可形成新的功能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