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的“新生”】2022年高考山东历史(附带答案)
1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超的“新生” 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年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1920年,杭州女子师范在省女师操场举行了李超追悼会,“各界人士莅会者不下万人,挽歌诗联四五百轴”。 ●李超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们研究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 ——胡适《李超传》(《晨报》1919年12月1日、3日) ●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道路。北京的妇女不来吊一吊李女士,却华装丽服坐汽车去满街跑,许多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这都是麻木。麻木就是处于情感的反面。他自己既不要求,你便怎样指点问题,乃至把解决问题的道路都告诉他,他只是不理会! ——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会之演说词》(《晨报》1919年12月22日) ●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遗产制。……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 ——(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新青年》1920年1月1日)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13分) 原因:中国社会长期受封建纲常礼教思想的影响,女性遭受的束缚和限制更多且地位低下,属于社会弱势群体,李超的悲惨命运引发社会的广泛同情;五四运动中,包括女学生在内的广大学生的爱国运动得到社会肯定,同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女性工人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加大,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中国社会逐渐关注女性权利问题,中国教育界和先进知识分子重视女性问题;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进一步促进人民的觉醒。 出路:进行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大力发展经济为女性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工作岗位,实现女性经济独立;最后,在思想领域彻底扫除封建思想,提高国民的思想觉醒,使男女平等的思想真正深入人心。此外,还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让广大女性接受全面、正规的教育,培养女性坚决捍卫个人权利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