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内4次航天发射失败,都有哪些可能肇因?

此前,随着一枚快舟1号甲型运载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并最终连同搭载的吉林一号02C卫星坠毁,中国航天在一年之内已经历4次航天发射失败,对此官方下令:必须严查原因并解决问题,而不少网友都表达了自己的疑惑:中国航天究竟怎么了?毕竟后者可是一向以发射活动高成功率而著称,接连失手并不常见。

实际上,我们或许不需要对这个数字予以过多的关注,如果稍加查阅每一次发射失败的详情就不难发现,其中2次的主角分别为长征7号甲和快舟11,而它们可以说是中国运载火箭中的新面孔,并且都在首飞中遭受失败,纵观世界航天史,即便是美国和苏俄这些相关领域上的强国,各种经典运载火箭也都不乏首飞铩羽,造成星箭俱毁的案例,再加上这两款新型火箭还大胆运用诸多新技术,探索之路上受些挫折并非难以接受,相比为此对研发它们的团队大加批评和责难,通过归零制度找出原因并加以改正,让火箭早日走向成熟,圆梦空天则显得更为重要。
至于另外两次发射失败,则分别发生在长征3号乙型和快舟1号甲型运载火箭身上,前者截至目前为止已经承担69次航天发射,其中除了2次失败和2次不完全成功以外,其余任务都取得了圆满成功,可靠性即便放在全世界也堪称优秀,因此被誉为中国航天的金牌火箭,尽管数个月前确实在发射印尼通讯卫星时失手了一次,但在此前长3乙除了首飞外未尝败绩,而打丢了印尼卫星后经过短时间排查整顿,又接连承担过两次发射任务,均告圆满成功,可见失败对其而言依然是小概率事件,不能武断地认定这款火箭本身有什么硬伤。

相比老资历的长3乙,快舟1号甲型则在2017年才亮相,这款运载火箭一经问世,就因神似中程弹道导弹的总体构型和机动发射车而吸引了不少眼球,而在首飞成功后不足3年的时间里,它又一口气进行了9次发射,唯一失败就是近期打丢吉林一号02C卫星,此前则保持9射9成的良好成绩,可谓前途无量,值得关注航天事业的网友为之倾注更多耐心。
那么,在一次次的运载火箭发射失败背后,都有哪些可能肇因?通常来说,动力系统一旦出问题将最为致命,轻则推力骤减并导致载荷无法正确入轨,或者导致载荷无法达到足够的速度和高度,化作大气层中的流星,而重则引起爆炸解体并瞬间摧毁整支火箭,从此前的长征5号遥2任务到今年的长征7甲首飞失利都与动力系统相关,除此之外,飞控计算机以及姿态传感器等其他箭上系统故障也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像螺母和橡胶圈等最小的硬件,如果选用或装配不当,都足以酿成大祸。

总而言之,在发射失败次数增加的同时,技术新颖且性能优异的国产新型运载火箭不断涌现,各大发射场也以高于往年的频率接连发出撼天之声,尽管航天人抱着认真细致的态度来面对每一次任务,但由于风险客观存在,也很难苛求做到真正的万无一失,我们不妨放平心态,让中国航天事业继续在鼓励声与喜报当中大胆前行,航向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