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人民大学】西方哲学史(字幕|全64讲)张志伟〈附德国哲学选读〉

2023-04-14 21:39 作者:石羊-石羊  | 我要投稿


13.3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一) P48 - 06:52




13.3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一) P48 - 10:44




13.3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一) P48 - 11:36




13.3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一) P48 - 15:38






13.4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二) P49 - 04:18





13.4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二) P49 - 04:45


不可知论,按照康德的意思,就是事物本身我们无法认识,我们只能认识到现象-事物对我们的显现。但是形而上学本身是要追求这个事物本身,终极原因。

但是另一方面,也就证明了在认识领域之外,还有无限的、无条件的、自由的东西。不受认识形式限制的东西,一个引起现象的原因,自由因。既然如此,将消极转换为积极——自由是有可能性的。


13.4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二) P49 - 10:04


正因为不可知,这才是自由的。自由不可知,但是有可能的。打开了实践理性的天地。

以前的哲学研究会说康德陷入了二元论和不可知论——康德是非常自觉地走上二元论和不可知论。形而上学要满足的就是人达到自由境界——康德说,形而上学是不可能是科学的,要超越人的有限性,究竟什么能实现自由?——科学致能达到必然性,自然哲学和道德哲学都可以成立。那就是,我必须限制知识,以便为信念留地盘。——为形而上学找到出路。



13.5 康德的历史影响与地位 P50 - 00:23


形而上学不是科学!给认识能力划界限,为道德,为自由,为形而上学留路。知识必须符合对象——不是,是对象必须符合人的认识形式。


13.5 康德的历史影响与地位 P50 - 02:09


自然法则——一切都是必然的,受到自然法则的存在,不得不遵守。

理性法则——服从理性的法则,应该遵从但不必然遵从理性存在。但人类是有限的理性法则。只有遵从理性法则的时候,理性才起作用。这就是道德法则,道德讲应不应该。——应该如何。只有在这个领域,人才会有自由。

解决了:

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人的自由是可能的

—— 这是需要证明的!

假如我能够证明,人类理性的确有一个先天形式,人们认识世界是通过这个先天形式认识到的——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之外的东西不可被认识——自由的可能。

叫做批判——就是分析和考察。本身就是判断的意思。理性有哪些先天认识形式。其目的在解决形而上学的问题。科学、欧几里得几何学、就是科学,无需证明了。

批判和独断论是相对的。独断论是未经审查,不考察人的理性。

由此,此后,哲学都需要先进行理性的批判。

三大批判组成的体系,康德哲学(批判哲学)

认识能力,实践理性,判断力批判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桥梁。


14.1 【康德哲学】引言 P51 - 00:26


德国古典哲学,康德如何证明了这个的事情的方式。康德哲学的重要性,是个划时代的,几乎构成了西方哲学的枢纽,是现代哲学的开端,黑格尔是终结(传统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是批判对象)。

20世纪是清算整个哲学,要去反传统,但是康德哲学是被研究的最多的古典哲学家。

康德颠倒了洛克的白板说。

人的能动性,但是康德又要限制知识。

理性的问题、自由的问题和形而上学的问题。

卢梭就意识到了理性、科学的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道德和科学的关系。

工具理性-价值理性,之间的关系。

希腊文明:讲理性,科学

希伯来-基督教:价值理性,信仰,宗教,精神文明

  • 上帝退位了,信仰衰落。科学理性能够充当价值理性吗?——不行。
  • 尼采,上帝死了。一切建立在神学的价值都崩溃了。你就把价值建立在人本身!对抗虚无主义。
  • 价值多元化、道德相对主义——人找不到精神价值依托。


14.1 【康德哲学】引言 P51 - 11:42




14.1 【康德哲学】引言 P51 - 12:25


三个环节,不是阶段,是静态分析。

整个人类理性,叫理性。

人的认识能力,也叫理性。

而认识能力本身也包括了一个环节叫理性。

知识的基本单位是判断!而不是概念。

is,是。

分析判断:s是p。

s(包含P)是p。

例如:物体是有广延的。——分析判断,这不是新的,逻辑上没问题,苏格拉底是人。分析判断是普遍性和必然性的,不是知识,因为没有新的内容。

真正的知识是综合判断,是有扩展性的内容。

比如,这朵郁金香是蓝色的。物体是热胀冷缩的。(热胀冷缩的,是经验的,不是物体本身的)而且这个热胀冷缩,还需要时普遍必然性的。


所以,科学知识就是先天综合判断。

数学的问题、物理学的问题、形而上学的问题。

在这时候,数学、物理学已经是事实,只是求证。而形而上学还没有成为事实,没有成为科学。

所以,构成科学知识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就可以用这些条件来衡量上述三个学科。



14.1 【康德哲学】引言 P51 - 21:57


先天认识形式——先验哲学

超验哲学——超越于先天认识形式的,超越于经验之外,是不可知的。

形而上学的两个方面:

1.对自然的描述,例如: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但是康德说,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认识到自己/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结构。而不可能超越经验之外认识到物自身/自身的原因。

2.给自然、宇宙一个终极的原因:

形而上学如果要认识超验,——形而上学不可以成为科学的根源,就是迫使我们超出自己的经验去认识世界。——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说清楚,自己的

调和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经验重复一万次都是经验。所以要经过主体的理性/先天认识形式,之后!那就是普遍和必然的知识了。

真的很牛逼...



14.2 理论理性(一) P52 - 03:08



判断力批判就是去如何沟通两者,构成体系。

康德现在要探讨的问题是,构成知识的主体的条件有哪些,至于是不是发展的过程,不在其考虑之中。


分析判断—不是新的知识。

综合判断—有后天经验的内容加入的判断。

科学知识必须有新的内容(经验)和普遍性和必然性(理性—符合先天认识形式)。

也就是先天综合判断,没有必要。如何可能?

  1. 如何可能分为三个方向,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

确立标准,用标准衡量是否是科学知识,是否是先天综合判断。科学知识作为事实存在,现在只需要理论证明,但是形而上学不是事实。要让它成为事实,那就是去看它是不是先天综合判断,那怎么看是不是先天综合判断呢?那就是去找这个构成先天综合判断的条件,作为一个标准,就可以去衡量形而上学了。

先验:不关注于对象,是研究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的学科。

超验:指的是不可知的物自体,是不可知的东西。

这两个方面都是传统形而上学的研究内容,比如亚里士多德,那个最终的原因(超验的),世界的逻辑结构是可以讲清楚的,但是那个最终的原因,那是超越了我们的认识能力的,不能可能的。




14.2 理论理性(一) P52 - 13:32



形式逻辑的研究,而不是具体的事实的内容。

比如,飞马是会飞的马。逻辑上是对的,事实上有没有并没有关系。

先验逻辑

起认识论逻辑的就是先验逻辑。


14.2 理论理性(一) P52 - 15:32


先验分析论,先验辩证论,先验感性论(研究感性的先天形式——一般用在美学上,鲍姆加登,把感性用在美感上。但是康德是感性的意思。就是直观,和对象发生关系,直接发生关系,人只有一种直观,就是感性直观,没有理性直观。)



14.2 理论理性(一) P52 - 18:15




感觉直观——对外的感觉和对内的感觉,那么内直观的内容排除之后,就是时间。而对外感觉的内容排除之后,就是空间。

康德说,空间和时间不是外部的东西,而是内部认识世界的形式。

形而上学的阐明,就是先天的认识形式,而先验的阐明,就是说这个先天认识形式是先验的条件。

时空不是事物存在的本身方式,而是直观的形式。——空间和时间是感知事物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感知的结果。


人的时间感是先天的,

我并不是经验了很多空间之后猜得到空间的概念,而是直接先天的。

直观能力、空间感是先天的。

空间是一个,而不是个体。而且是个无限的。只要对外世界有感觉,那就是以空间为前提。而对内部世界有感觉,那就是以时间为前提。

几何学是关于空间的科学,算数则是关于时间的科学。



14.3 理论理性(二) P53 - 06:26


几何学给直线下定义:不是一个分析问题!

如果不把时间和空间看做先天的直观形式,那几何学和算数就不应该具有普遍性和

理智直观是想有啥有啥。人类理性是有限的理性!人类只有感性直观。想要获得知识,那必然是


黎曼几何,非欧几何。欧几里得变成球面几何的特例。

从知识内容上来讲,哲学家的知识是会过时的。但是解决方式是值得学习的。—— 每个人的,每个文化,去看世界都不一样。不是白纸!


14.3 理论理性(二) P53 - 11:55


多维空间是理论上可以证明的,但是人是三维生物,感知只能通过三维。科学可以发展。

自己:啊,科技改变人体?人不再是人的存在形式?



14.3 理论理性(二) P53 - 15:57


和亚里士多德进行区别。范畴体现存在的意义。而康德说,这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感性直观提供材料,知性提供认识形式。

知性范畴从哪里找?形式逻辑——在形式逻辑的背后,有先验逻辑提供认识论作用的范畴表。量质概念,模态?!



14.3 理论理性(二) P53 - 21:41


证明没有知性范畴,就没有经验。康德要证明,先天认识形式是构成经验的先决条件。

借助法学的概念。

事实和权利的区别。合法性。


14.4 理论理性(三) P54 - 02:03


以前大家认为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康德说这是主观的。


14.4 理论理性(三) P54 - 03:11




14.4 理论理性(三) P54 - 04:18


先验自我,先验我思。康德:感性直观和自我是两种不同的内容。


14.4 理论理性(三) P54 - 05:46


就是两个表象的链接。S is P。感性是被动的接受性,感觉材料。自发性-能动性,综合就是这个。


14.4 理论理性(三) P54 - 07:09


我与我自身的同一性。同一的我和杂多表象之间的关系。


如果我要把所有的表象,变成一个我,那就意味着这些表象中都有一个我。

a=a,a b c —— A1,A2,A3,这些杂多之间找到中间环节。可以把杂多表象带到同一的我之中。相互之间的关系是靠综合。



14.4 理论理性(三) P54 - 11:17


感性和理性的沟通,那就是想象力。


14.4 理论理性(三) P54 - 12:29


德语:形成一个完整图像的能力。——一方面是盲目的,看到一个东西就是会看到,但是形成图像需要的就是想象力,提供综合的就是范畴!范畴不仅是知识的形式,也是对象的形式。


14.4 理论理性(三) P54 - 15:19


之前是身心二元论,但现在康德通过


14.4 理论理性(三) P54 - 16:16


经验可以是无穷尽的,但是物自体并不在井研职中。经验-表象-符合连接表象的规则-这个规则就是知识范畴。

世界自身的结构,康德:这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先天的!)

我不能谈世界本身,我只能谈我自己认识的世界。—— 内在形而上学。知性为自然立法——也是限制了人的认识能力。超越经验之外的是不合法的,不可形成科学知识。



14.5 理论理性(四) P55 - 00:56


感性提供杂多表象,知性加工经验形成知识,理性将知识形成系统。



14.5 理论理性(四) P55 - 01:18


理性和经验无关。



不光是构成知识,也是构成认识对象。

康德:理性有三个理念,灵魂、宇宙、上帝、

笛卡尔:我思、上帝、世界。

统一性

理想的统一性不是现实的统一性,目标可以是这样,但不是认识对象。孩子说,我要是能够走进地平线,往前走一步,地平线就退一步。那不可能超越的。+


14.5 理论理性(四) P55 - 05:44





14.5 理论理性(四) P55 - 06:27


世界本身不是经验的,只是人要通过经验认识对象。先验辨证论——任何理论都可以有相反的。是贬义的。理性陷入混乱之中。



14.5 理论理性(四) P55 - 08:27





正题:先假定时间空间无限,在时间上没有开端。







需要自由因。



14.5 理论理性(四) P55 - 15:51




14.5 理论理性(四) P55 - 16:15





在现象界,不是终极的存在,之外有东西,但是我们无法经验-认识。在现象界我们是服从自然因果律。事物对我们的显现。自有因果律讲的是自由因。

在人身上绝对开始的一个原因。人有应该。自然中是必然,没有应不应该。should be


动机就不用再找原因了,就是应该。



14.5 理论理性(四) P55 - 20:42


上帝是纯然的超验。核心就是要批判上帝的本体论证明。

借助的法学!判断的逻辑和事实是没关系的。不关系到内容。如果是事实判断,那就需要经验。逻辑必然性和事实必然性。

我头脑里的100块钱,和兜里的100块钱。逻辑上是没问题,都一样。但事实必然性就是需要你兜里真的要有100块!



14.6 实践理性及其与理论理性的关系 P56 - 00:13


理性-道德


理性法则是自觉地自主地按照法则,讲应该就是道德问题了。(我应该减肥,但是我不一定真的不吃零食。)

之前是功利主义的结果。

例子:人应该诚实不说谎。但是背后的动机五花八门。(这不就是文学揭示的内容吗,表象一致,心里咋想倒是不知道了。)

一个不说谎诚实的行为,但有可能有丑恶的动机。:)


14.6 实践理性及其与理论理性的关系 P56 - 05:28



14.6 实践理性及其与理论理性的关系 P56 - 06:54


现实中也许没有,但实际上理想中应该有。人的价值和尊严就是要去创造自然中没有但是人们认为应该有的世界。

道德行为是落在个人身上的。人去做道德行为时候是主观准则,但这个主管准则去上升到普遍法则的意义,那就是客观准则。

定言命令。——应该在西方语言中,就是命令式——不是在汉语中的有强制性的。



14.6 实践理性及其与理论理性的关系 P56 - 11:34


手段和目的是分开的,那就是假言命令。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如果一个法则是道德法则,应该遵守的标准。


这是最基本的,唯一的规定。

怎么判定,我的主观准则对一切有效?

质料公式,强调形式。实际上讲的是判断主观准则的内容。——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康德的意思是:如果有个动机/目的,成为所有理性者来说,都是他们的目的。


14.6 实践理性及其与理论理性的关系 P56 - 15:15




14.6 实践理性及其与理论理性的关系 P56 - 16:34


自律性的公式。

理性为自身立法。


出于自身目的,自己立下法则,出于自身目的而行动。自由就是自律。——真正的自由,是出于





14.6 实践理性及其与理论理性的关系 P56 - 19:12


先有目的/动机(超越经验的),动机做出来的行为却落在自然法则世界中的。

怎么协调?

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


14.6 实践理性及其与理论理性的关系 P56 - 21:34


人同时是两个世界的成员。相对于我来说,一个是感性一个是理性。既然如此,在现象界中,也要满足自己。

德行是无条件的善,但并不是完满的善。


以上是不对的,追求幸福,但是获得德行。

好人受苦,恶人活得好。——怎么解决德行和幸福的问题?

道德是无条件的,但是道德的实现是有条件的。



14.6 实践理性及其与理论理性的关系 P56 - 27:08


神学不彻底性——在实践理性又把上帝收回来了。康德必须假设,不然道德的圆满没办法实现。




14.7 康德的主要精神 P57 - 00:15


内心的道德法则和星空并列,且高于星空!

一个是自然存在,一个是道德存在。——对抗虚无主义啊~!!!!!!!!有限的生命应该如何?——自由/自律,使我和一个超感性的,理性的世界接触。

科学和道德和自由的冲突。

康德,将人的精神方面还给了自己。补充了实践理性。将科学理性补充,弥补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平衡。(之前是宗教,人生的目标和意义。)要说科学,那是不能寄托的。马克思韦伯——理性化的(工具理性)引出了不理性的结果。

康德哲学的局限性:

自觉地从二元论和不可知论出发的,康德自己已经没有办法解决了,晚年也还在想解决。(好想哭啊...)

《先验哲学》——想要构建一个整体,系统,是希望把人类的理性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黑格尔、费希特、谢林。这就是精神上的家人吧,灵魂转世是可能的。这就是灵魂的不朽。

不见得受到英美分析哲学的认可。黑格尔:康德是现代哲学的开端,黑格尔是古典哲学的终结。终结。

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是对形而上学批判最深刻、最全面的哲学家。开启现代哲学。

黑格尔


15.1 【黑格尔哲学】黑格尔的生... P58 - 00:10


实际上黑格尔和康德是精神上同时代的。黑格尔还醉心于一些小说。叔本华是直到晚年才受到认可。中学时代看不出来是哲学家啊!但是努力啊!

7月14日


15.1 【黑格尔哲学】黑格尔的生... P58 - 05:57


理性和自由。从康德后,都面对物自体的问题。

黑格尔要让哲学说德语(哈哈!)。《精神现象学》1807年出版。1818年去了柏林大学。最辉煌的时期。—— 最主要的著作。

很大的影响都是从讲演录来的。

前两本是书,后两本是教材,纲要。



15.1 【黑格尔哲学】黑格尔的生... P58 - 12:42


  1. 内容包罗万象
  2. 黑格尔的辩证法——给人们留下理解的无限空间
  3. 描述,展现事物自身的运动。不看到最后,你不知道那个是他认可的。是发展的,过程性的。

歌德:黑格尔的精神父亲。

重点在于后面:

看起来表面上相互否定,但是...。

黑格尔是让事物自身在运动,真理是结果,成为现实,而不是开端(前提条件)。


15.2 黑格尔的思想与历史地位(一) P59 - 00:04



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探险旅行!!!

黑格尔面临的问题仍然是要解决康德的问题。

康德本身是想要重建形而上学,结果批判地太彻底,没重建起来。

批评与反批评。黑格尔并不是没有直接回应康德的问题。

诶唷,妙啊。

理性对自身的批判。

知识和对象的关系。

知识和对象的矛盾运动——我总是想到正负空间。认识一个过程。


15.2 黑格尔的思想与历史地位(一) P59 - 05:10


根据对象改变知识,根据知识改变对象。

首先,把知识和对象,认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康德倾向于静态的结构。

——以前不知道的东西,现在知道了,所谓的物自体,在逐渐转换到经验/知识之中的。


15.2 黑格尔的思想与历史地位(一) P59 - 07:44


这一个,个别具体存在的东西。(这时、这里——时间和空间)这时不是专指,这时对任何时刻都有效,是从认识论角度出发。

小逻辑


15.2 黑格尔的思想与历史地位(一) P59 - 09:51


思想的辩证法



15.2 黑格尔的思想与历史地位(一) P59 - 11:17


黑格尔:我们在这个世界之中啊。黑格尔:我对世界的认识变化,也是世界本身在发生的变化。


15.2 黑格尔的思想与历史地位(一) P59 - 12:08


站的立场更高,第三视角咯。上帝视角!人是在世界之中的,自然之中的,我对世界的认识就是世界对你的认识——宇宙达到了自我认识。

精神现象学就是展现感性走到绝对精神的探险过程。

伊利亚特,奥德赛。希腊史诗啊。人类去探险,认识世界,还乡和远征是一体的。宇宙精神的绝对展现,就是宇宙的自我认识。

2023.4.15 22:30


15.3 黑格尔的思想与历史地位(二) P60 - 00:10





布朗肖的等待




15.3 黑格尔的思想与历史地位(二) P60 - 08:47





真理是个发展的过程,要结果子了才是现实。





15.3 黑格尔的思想与历史地位(二) P60 - 13:49





15.3 黑格尔的思想与历史地位(二) P60 - 18:03




16.1 【哲学与人生】哲学回归生活 P61 - 00:03






16.1 【哲学与人生】哲学回归生活 P61 - 11:55


选择我们自己的方式




16.2 人生的意义 P62 - 06:06





16.2 人生的意义 P62 - 07:54


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的。





16.2 人生的意义 P62 - 09:55





16.2 人生的意义 P62 - 12:34


群魔:我除了自杀别无选择。如果世界是丑恶的,且没有上帝存在。这就是现代主义的结果。没有惩恶扬善的上帝。

价值多元化,道德相对主义。人生的选择太多了。


16.2 人生的意义 P62 - 15:15


没有统一的规则,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自觉地思考。

人的本性在于筹划和选择。(我应该做,就去做。)

必须自己承担自己的选择,这是自由的后果,也是它甜蜜的果实。接受还没有来的未来,无论是什么样子。


16.3 必然和自由的关系 P63 - 00:14








16.3 必然和自由的关系 P63 - 02:44








16.3 必然和自由的关系 P63 - 09:51



16.3 必然和自由的关系 P63 - 11:29







16.3 必然和自由的关系 P63 - 16:30




16.4 生死观 P64 - 00:51




16.4 生死观 P64 - 01:37


死是一种可能性,是一切可能性唯一一个确定的。



只有这个傻子是说的真话。哈哈哈哈。我们只能自己去死,没有别人去代替。

初中的时候我就说,向死而生。

人终有一死,有什么不可以去尝试的呢?

是两种时间观念:现在是由过去决定的,是向后看的。海德格尔,人永远面对可能性筹划。你的明天。你要对你的将来有所作为。



16.4 生死观 P64 - 13:04


何不牵挂?人生只此一次机会,轰轰烈烈。



16.5 人生的境界 P65 - 00:14



在我所著《新原人》(人性新论)里,我说过自己的看法: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在于当他做什么事时,他知道自己在做的是什么事,并且自己意识到,是在做这件事。正是这种理解和自我意识使人感到他正在做的事情的意义。人的各种行动带来了人生的各种意义;这些意义的总体构成了我所称的“人生境界”。不同的人们可能做同样的事情,但是他们对这些事情的认识和自我意识不同,因此,这些事情对他们来说,意义也不同。每个人有他的生命活动的范围,与其他任何人都不完全一样。尽管人和人之间有种种差别,我们仍可以把各种生命范围归结为四等。由最低的说起,这四等是: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讲求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 一个人可以按照他的本能或社会习俗而生活。这样的人好像儿童或原始社会中的人,他们做各种事情,而对自己所做的事缺乏自觉,或并不真正意识到它的意义。因此,他所做的对自己并没有什么意义,这种人生是“自然境界”的人生。

还有一种人,他有私,时刻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自己。这不一定表明他就是全然不讲道德。他也可以做一些于别人有益的事情,但他这样做的动机是为了自己的好处。因此,他所做的每一件事,对他自己来说,都是“有用”的。他的人生境界可以称作“功利境界”。

还可能有些人,懂得世上并不是只有自己,还存在着一个社会,它是一个整体,自己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本着这样的理解,他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好处;或者用儒家的话来说,他行事为人是为义,而不是为利(“正其义而不谋其利”),他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所做的都合乎道德,都具有道德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可以称之为“道德境界”。

最后,人也可以达到一种认识:知道在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大全的整体,就是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个成员,还是宇宙的一个成员。就社会组织来说,他是一个公民,但他同时还是一个“天民”,或称“宇宙公民”。这是孟子早已指出的。一个人具有这样的意义,在做每一件事时,都意识到,这是为宇宙的好处。他懂得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并且自觉地这样做。这种理解和自觉使他处于一个更高的人生境界,我称之为在精神上超越人间世的“天地境界”。

在这四种人生的境界中,前两种都是人的自然状态,后两种是人应有的生命状态。前两个境界可以说是来自天然,后两种境界则是人自己的心灵所创造的。自然境界是最低级的存在,功利境界比自然境界稍高一点,更高是道德境界,最高是天地境界。这样排列是因为,自然境界的人生不需要对人生有任何理解和自我意识;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需要有一点对人生的理解和自我意识;天地境界需要的人生理解和自我意识则最高。道德境界所讲求的是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所讲求的则是超越道德的价值。

  • 
    16.5 人生的境界 P65 - 13:29
    
  • 人生不可能没有痛苦,怎么解决意义问题?1是找到自己,而是超越自己。



16.5 人生的境界 P65 - 15:29


我与万物融为一体,消除主客体的差异。先出去,再回来。


中国人啥都信,哈哈哈哈。我都放在这也许都碰上了。笑死我了。


【德国哲学选读】01 哲学是什么(1) P66 - 00:15










【中国人民大学】西方哲学史(字幕|全64讲)张志伟〈附德国哲学选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