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不得不长大,但我内心还是不想成为“无聊的大人”啊!
今天把《数码宝贝:最后的进化》看了。我看电影是总先从感性的角度出发,沉浸入它的剧情中,尽可能地感受它想要传达给观众的内容和情感。

《数码宝贝》对我来说是什么呢?大概是我幼小又中二的时期最喜欢的动画之一。但我最喜欢的并不是第一季,而是第三季。当然,我也只看了前三季。第一季用数码世界引人入胜,第二季用装甲进化铭刻入心,第三季再用人与数码兽的结合点燃中二。当然,第三季也带给我了最大的童年阴影——帝厉魔(数码死神)。我看第三季的时间正好是夏天,剧中的帝厉魔又刚好会发出很强的热量,那不断生长的红色物质曾经让我害怕得睡不着觉。当我看完第三季后,我甚至学着松田启人设计了自己的数码兽,有着超级中二的名字和招式,还有一整套进化链。我梦想着有一天一觉醒来能看到属于我自己的数码兽。所以当我在影片开头看到众数码兽不断进化、大战鹦鹉兽的时候,后背一热,感觉好像有什么东西被点燃了。

正如电影表达的,每个孩子都会长大。我一直不想变成“无聊的大人”,但是心理总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在高中的时候,因为穿衣风格“幼稚”而被同学嘲笑过,但我却不以为然:我才16岁而已,难道要穿成36岁的样子、然后等到36岁再来穿成16岁装嫩吗?这是16岁的我对于成熟与幼稚的理解。也许是提前想到了下一步,享受当下年轻的岁月?哈,这不重要。
关注我的观众都知道,我做了一部名为《流镝》的帝国时代战役。而实际上它的部分人设和剧情源于我初中时代写的一本赛尔号同人小说,不过在现在的《流镝》中已经看不到原来的半点影子。因为高中时我把最初写的同人小说重写过一遍,自己重新设定了世界观、人物和剧情,并命名为《流镝》。而战役《流镝》的剧本是我大学时间完成的,中间又重制过一次剧本。尽管如此,现在来看,这个重制过3次的故事还是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它还是与原来一脉相承的。也许这就是辩证的否定吧。

是的,这正是因为我在“长大”,不可避免地向着“无聊的大人”那边靠拢。原来华丽而中二的招式不见了,变为主角沉默着使用的“魔法”;原来人物属性也被抹去了,仅在英雄技能的名字中还留着一点点影子;原来异想天开的世界观被大幅修改,从童话故事变成了异世界小说……长大的我改正了曾经的“幼稚”,小时的我也一定接受不了现在的“无聊”。这种“无聊”,是被生活经历抹消掉的热情,是被合理性束缚住的想象力,是被现实所压制住的天真。我长大了,也变“无聊”了。
“无聊的大人”就是这样,每天两点一线地上着班,在餐桌上聊着和自己毫无关系的政治和历史话题,做什么事都有很强的目的性,对生活中那些有趣的事情视而不见,对“幼稚”的事物嗤之以鼻……
但另一方面,我很喜欢和比我小的青少年接触。他们的某些思想或行为,有时候在成年人看来幼稚得可笑,而在我看来这是很正常的,甚至是可爱的。我不会为自己以前的行为感到羞耻,因为每一个年龄阶段有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想法。
所以现在的我,慢慢学会了成熟地思考,幼稚地想象。成熟地思考不必多说。何为幼稚地想象呢?
在很多时候,想象需要我们抛弃逻辑性、抛弃生活经历、抛弃所学的知识。数据和生物能凭空相互转化吗?《数码宝贝》中就能!人能够使用魔法吗?《哈利波特》中就能!动动手指就能毁灭一颗星球的时代人还能用剑近身格斗吗?《星球大战》中就能!中世纪的任意文明能跨过山海打起来吗?《帝国时代》中就能!
所以我很不喜欢有人在这种作品里面较真,这种文艺作品又不以纪实为目的。

但这并不是说作品要全盘放弃合理性。而是让合理性为想象力做出让步,从而让作品大放异彩,这样才是最好的!在剧情发展、人物言行等方面,还是需要以一定的合理性为支撑。
在现实生活中,在路上看到好看的叶子我会把它捡起来、心情好的时候我会边跑边跳、看到漂亮的晚霞我会把它拍下来、偶遇的小猫我会朝它喵喵叫、想起什么好玩的事情我会突然笑出声……尽管有所克制,我还会常常发出人畜无害的自言自语、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动作,从外表上更是容易看出我的特立独行。
那幼稚地想象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这都是因为,我内心还是不想成为那“无聊的大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