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概念模型去理解特斯拉的单踏板问题
前段时间翻看了诺曼的《设计心理学》里的《日常设计》。里头提到了“概念模型”和“心理模式”。特别是结合最近特的刹车方面的召回,感觉用“概念模型”去分析再适合不过。但是要注意的是,在理解“概念模型”之前,必须有对“示能”、“意符”、“映射”、“反馈”和“约束”有理解。
特车将刹车的一部分功能附加到“油门”(应该电门或者叫加速踏板会更好),打破了原有的走和停,分别对应加速和刹车踏板这种最简单直接的“映射”。原本踏板就是“踏”这一统一的、简洁的操作,然而,加入了松踏板有减速的功能后,增加了“映射”的复杂度。
那些来自技术手册或者使用说明的“概念模型”一般来说会比较复杂,人们会对这些东西形成一种自己独特的看法——“心理模式”。即使有人或者影像资料向我们展示如何使用,但我们仍会通过亲自使用去感受,通过感受设备对人的输入的“反馈”,进而在人们心中形成一些图景或者短时的肌肉记忆,这些短时的肌肉记忆是一系列的最直接最简单的“映射”,这就是一些人们对设备如何运作的理解。
在实际使用中,并非就一直踩着踏板在一个深度,而是根据外部环境,一直在调整踏板的深度,当一个连续的刹车出现时,需要进一步刹车时,就会产生一个观念上的冲突,就是之前的抬起脚等于刹车的“映射”,现在变成了踩下踏板等于刹车的“映射”,而且还要换一块踏板。在之前的一段时间内,车辆与人之间,在交互反馈的过程中,形成的肌肉记忆在此时,便被打破了,潜意识里松踏板的操作,变成了需要花费相比之前更多的精力和反应时间以及下意识修正才能形成另一种操作。也就是说这车的操作是会变的,它有两套“心理模式”分别对应两种工况,一旦没反应过来,可能就是一场事故。而相比之下,传统的方式早已将脚备到了刹车踏板上了,要考虑的仅仅是踏多深的问题,即判断错深度,最后也不过是急了一脚把刹车踩死,给出驾驶员更多反应机会。
所以,综合看来,就是思维的连续性被打破,以及花费的精力更多的问题。而且长时间,相对高的注意力精中,也是一种不太人性的做法。进而对驾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又是一个新的“诺曼门”——一个在人机交互方面糟糕的设计。
当然,传统燃油车不踏加速踏板车子也会有减速的可能,但至少不会被认定为值得放心的刹车功能。要刹车的第一选项仍然是选择放弃操作油门而转向刹车踏板。虽然不会彻底解决错踩踏板的问题,但可以减少而非诱导事故的发生。
说实话《设计心理学》确实是一本好书,特别适合业余打发时间,书的写作方式没有什么深奥的哲学,或者难懂的数学公式。基本上是循序渐进,通过一些实例一步步讲述一些事物背后的道理。可能很多的东西其实在自己的脑海里有一些模糊的概念,但作者则是将它进一步地阐明。而且对于很多开放性的内容,比如对时间的概念,作者以自身的见识广度,引用了很多不同的族群的人,对时间的看法作为素材供大家参考,在阐明道理的同时,也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