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三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英语
试卷解析及答案发布地址公告
①发布于微博:橙子辅导1(数字1)
②发布于微博:考试研究所 ·
请通过方式①或②快速获取
以下均为复习备考资及相关练习题,以供使用

为理想而献身的青春底色——《红烛》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此时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诗歌,但是高中语文的学习是要把知识更深入,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加强引导,教学要更深入更细致,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时应该提前布置学生自学,在课上以讲授与讨论相互结合的形式进行讲授。
三、教学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诗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强表达心中情感的方法。
2.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3.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新诗的魅力,理解诗歌的结构美、情感美。
4.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四、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六、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视频:《建国大业》中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片段。
2、总结:闻一多先生,想必同学们并不陌生,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学习过了他的一篇文章《最后一次讲演》。从刚才那段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个不畏强权,为了和平与反动派不断斗争的民主斗士,他甚至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奉献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一首诗歌——《红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