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酸葡萄”与“甜柠檬”效应
“酸葡萄”与“甜柠檬”效应
相信大家都知道酸葡萄的寓言故事:自己摘不到树上的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来安慰自己。而与之意思相近的词还有一个,两者都是心理学名词,那就是“甜柠檬”效应。
“酸葡萄心理”是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这就是所谓的酸葡萄效应。
与之相反的有的人得不到葡萄,而自己只有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这种人不会表达自己达不到的目标或得不到的东西不好,却百般强调,凡是自己认定的较低的目标或自己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借此减轻内心的失落和痛苦的心理现象,被称为“甜柠檬”机制。
当这两种机制互补就可以缓解心理压力。这两种机制是人们运用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其实质是似是而非的理由证明行动的正确性,掩饰个人的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
由此可知,同样都是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两种反应却不大一样。“酸葡萄”透过降低对方价值来平衡内心的不平等,而“甜柠檬”则是提升自己的价值来满足自我。不过,其实这两者同样都是种“自我安慰”的效果,是为了平复因为“挫折”而失落的心情,保护受到“挫折”的自我价值。
什么是挫折呢?挫折,指的是自己的行为没有达到自我要求的标准,或是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时,所产生的低落心情。本来自我要求必须达成,可是结果却不如预期,这种“事实”和“预期”的落差,会导致“自我认知”出现错误,产生负面的情绪,严重时甚至会自我批判和攻击。
因此,为了保护“自我”的存在,我们内心便会去寻找一种宣泄的出口。上面提到的两颗“怪水果”,便是其中一种的方式。不管是降低目标价值或是提升自我价值,都是为了使“认知”达成平衡。这种以自己心态调整目标价值的方式,是属于较为“被动”的反应方式,和以实际行动提升自我价值的“主动”积极反应互为对照,都是人们在面对挫折时会采取的行为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经常性的来运用这两条机制,这种心理容易蜕化学生的奋进意识和正面看待事物的习惯,逐步在师长和学生之间失掉信任,落入恶性循环而无法自拔。
所以我们要合理运用这两种效应,使学生养成勇于、善于“走出此山中”,能够时常养成“自我反思、自我追问”的品质,通过对“我是谁、我能做什么“等问题的不断自省,实现个体意义上的自我认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