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宋朝从未有过真儒学,却不乏欺世盗名者

2022-05-14 21:01 作者:孔颜儒学会发起人  | 我要投稿


    “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论语 泰伯篇》)“周公代成王摄行政当国。於天下亦不贱矣。然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 鲁周公世家 》)春秋时期,齐鲁会盟,孔子相礼而威齐并让齐国退回侵占鲁国多年的土地。刘备三顾茅庐礼请孔明三分天下。历史上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足以证明儒学的核心法则是“礼”而非“理”。

     诗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而所谓的宋“儒”张载反其道而行之,他要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语不惊人死不休,张载要为“无声无臭之上天”加上一些声色和道理,在头上还要加一个头,为乌龟壳上纹上毛,为兔子头上装上角,以壮宋“儒”之威势。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巧言令色,鲜矣仁!”按孔子儒学的观点,宋“儒”就是巧言末“儒”,是鲜仁之儒。

     回顾历史,赵宋政权是后周大将赵匡胤靠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 ,这种彻头彻尾的违背礼仪道德最为儒家所不耻。毛主席在点评《二十四史》,关于赵匡胤黄袍加身是不光彩的后周臣子兵变篡权:“每一部史书,都是由封建的新王朝臣子奉命修撰的,凡关系到本朝统治者不光彩的地方,自然不能写,也不敢写。如宋太祖赵匡胤本是后周的臣子,奉命北征,走到陈桥驿,竟发动兵变,篡夺了周的政权。《旧五代史》却说他黄袍加身,并把这次政变解释成是‘知其数而顺于人’的正义行为。”清帝乾隆对此事的认定是其得国之不以道:“陈桥兵变,论者疑宋祖实与其谋。盖彼时匡义以手足之亲,赵普以心腹之寄,毅然部分,复入帐中密白,使非微窥宋祖隐微,岂至若此?且其受命而出,因变而返,遽行禅代,绝无愧辞,更足启后人訾议。虽当时朝不易位,市不易肆,其后布武修文,拨乱反正,而其得国之不以道,又岂能曲为原谅哉?”

     赵宋政权宁可亡国灭种,就是不敢也不能谈仁义道德。一个不光彩的国之不以道的政权,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名不正则言不顺,怎么可能有仁义道德可言。所以大宋执政者要抬举文人,给其高官厚禄,要用文人粉饰其内心惧怕良心的谴责和噬咬,文人的价值就是伪装赵宋政权的道义合法性。

     孔子之儒学何曾有过绝学?!儒学只是心有诚敬而已。宋“儒”“为往圣继绝学”继的是书中有黄金屋颜如玉车马如簇千锺粟。 宋朝皇帝赵恒在《励学篇》鼓励宋朝读书人,“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颜如玉。”看北宋汪洙《神童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古有千文义,须知谒相公。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 汪洙果然被宋朝皇帝点中进士,官至观文殿大学士。

      “为生民立命宋朝皇帝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军掳走。北宋皇帝的后宫嫔妃和公主等二三百人,则被投入浣衣院,沦为娼妓。宋钦宗的皇后朱氏因不堪屈辱,愤而自杀,宋高宗赵构的生母韦贤妃被被盖天大王霸占,还生下了孩子。赵构妻子邢秉懿更惨,途中被迫打胎,备受金军欺辱。两位堂堂的大宋皇帝多位后宫嫔妃公主二三百人沦为阶下囚和娼妓,生不如死,这是立的什么命?

     “为万世开太平,宋朝是惟一一个不能在长城以南实现统一的王朝。宋朝称臣和其他民族签订耻辱性条约盟约十二个,割地赔款纳贡。

    宋辽签订澶渊之盟。规定,宋朝除了每年赔款10万两银子、20万匹布。

     宋、金订立“海上之盟”,庆历二年,宋增加给辽的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熙宁七年,辽乘逼迫宋神宗割让河东之地七百里。

     庆历四年“庆历和议”: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另外,宋每年还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二万二千两、绢二万三千匹、茶一万斤等。

     绍兴十一年,宋、金达成和议:宋对金奉表称臣,受金册封;宋朝皇帝要亲自起立接受金朝皇帝的交聘“国书”,金朝皇帝则不用起立接受宋朝的交聘“国书”;南宋每年向金贡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称岁贡,每岁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

      隆兴二年冬,隆兴和议:改金、宋君臣之国为叔侄之国,南宋每年向金进献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嘉定元年,宋、金嘉定和议:宋金关系改为伯侄之国;南宋每年向金交纳岁币银三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宋向金交纳犒军费三百万贯。

     诸上种种说明这简直就是天下太不平,宋“儒”立的太平在哪里?!

     “为天地立心”立的却是奸佞小人之心。岳飞要收归失地迎回被掳走的皇帝一雪国耻,而作为皇帝的赵构却怕丢一己之皇位,置其皇父皇兄于死地,置其生母韦贤妃、妻子邢秉懿于屈辱, 纵容和默许奸臣制造千古冤案杀害抗金名将岳飞。

     所以后人诟病“崖山之后再无中国”之说。 就这么一个王朝,毁掉华夏文明一千多年,宋朝程朱伪儒学流毒可谓大矣。宋“儒”最多可以称为“小人之儒”。

      “孔家店”的始作俑者,就是程朱理学。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曲解孔子儒学原义,蒙蔽天下读书人,迎合赵宋当权者欺诓道义的阴暗心理,博取政治资本。

     君子之道,毋不敬,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裱文章,的然而日亡。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孔子传道于躬行,弟子在耳熟目染中去体悟不可得而闻之大道。《论语》记载;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国治平史兴 ,国无道文盛。宋“儒”读书作文斐然成章蔚为大观气吞山河志比霄汉,骨子里嫣然于黄金屋颜如玉车马如簇千锺粟。

    程朱理学可得而闻,只是的然之文章,而非暗然而日章的性与天道。程朱并未征得孔颜之乐,甚至都未登儒学之堂,只是把“的然而日亡可得而闻”的后天理学装裱成“暗然而日章不可得而闻”先天性德。宋朝是在假道学的高歌之下积贫积弱慢慢消亡。

    儒学的功夫在于, 内笃于敬、外守于礼;儒学的法门在于至诚感通求其真心;儒学的目标在于天下大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也是这样做的。天下归仁,成仁者礼也。孔子终生提倡的儒学一个字就是“礼”。礼者器,器所载者敬;敬极而光通达,光通达而天下平。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在行文中,不记时间和地点,为什么在这一章,突然加上地点“川上”与“逝者”形成强烈对比。

     孔子的志向是天下大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孔子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做到了光通达,打破阴阳锁突破时空界限,这种境界就是“川上”,也就是普通人意念中的“天上”。“逝者如斯夫”就是六道轮回中迷而不觉的芸芸众生。川上与逝者二者根本就不在一个惟次。

    看下面朱熹在《四书集注》对此章的解读;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批注:见轮回之相,不知相后有不变本体,朱子是自然本然应然不知区分,错把自然流变之相称之为本然业力道体,对孔子所讲应然不变之体更是茫然无知,简直就是一个心中连象都没有的瞎子。)然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川流。故于此发以示人,欲学者时时省察,呒发之间断也。程子日:“此道体也。 天运而不已,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穷,皆与道为体,运乎昼夜,未已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强不息。及其至也,纯亦不已焉。(批注:把圣人要去除的轮回生灭相奉若神明至宝坚守之)又日:“自汉以来 ,儒者皆不识此义。此见圣人之心,纯亦不已也。纯亦不已,乃天德也。有天德,便可语王道,其要只在谨独。(批注:此处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自己拉出一坨屎来扣在别人头上,为黄袍加身正名于细微无声处,这正是宋“儒”歹毒之心。)愚按:自此至篇终,皆勉人进学不已之辞。(批注;惟此处算是抹了一点儒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犹如天上之鸿鹄在观照井中之蛙。程朱的解释就像井蛙在大赞水之流美。程朱所论与孔子所观根本就是风牛马不相及。程朱未解孔子“川上”与“子在川上”之微妙精义,犹如井蛙只知有水不知有井,根本不知有鸿雁。又何谈鸿鹄之志?!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赵匡胤靠陈桥兵变,恰恰是违背天道而逆行,伐有道而就无道。

     名不正则言不顺。程朱为其理学也搞了一次黄袍加身;名义上大举孔子儒学大旗,其本义就是为陈桥兵变不正之名而正之,为不顺之言而顺之,为无信之政而立有信,为乱臣贼子加冕。骨子里兜售理学私货,靠“四书”加身,成“宗”成“家”,最终让孔子成为被打倒被批斗的对象,为其理学私货背黑锅。而程朱却在庙堂里吃着冷猪肉,被后人顶礼膜拜。

    假设没有宋“儒”的歪理邪说为赵宋皇帝粉饰点缀蛊惑人心颠倒是非,其政权能延续三百多年吗?!宋赵篡政其恶为百年计,而宋“儒”诛信其毒为千年计。宋“儒”理学浸淫愈久毒害愈深,凡沾染者皆受其累。蒙古人败走了,满清人败走了,日本人也被半殖民了。其因皆是其名不能正之正也。其名不能正之正因其正被宋“儒”理学所蒙蔽。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孔了凡

                   孔元2573年4月14日


宋朝从未有过真儒学,却不乏欺世盗名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