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讲 OKR对齐——OKR是个复杂系统

本讲分三个部分:1向谁对齐、对齐什么;2 如何对齐,3 OKR全景对齐。
第一部分:向谁对齐,对齐什么?
我们把这问题做一下拆解,变成以下核心四个问题,这些问题得到回答,那么第一部分我们就完成了。这四个核心问题是:
Ø 我的OKR要对谁产生价值?
Ø 关键执行人是谁?
Ø 关键资源提供者是谁?
Ø 关键经验贡献者是谁?
1、我的OKR要对谁产生价值?
这个步骤是在OKR产生后来对齐的,甚至是在OKR设定之前,或者OKR设定的那个场上,就要思考和追问的。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上司、客户、或者业务前后道。我们需要去询问他们,我这个的O和KR是不是你所期待的,是否对你有意义有价值,为此,我还需要做些什么样的调整?
谈到这个问题,也许有人会问,我的OKR为什么要对其他人产生价值,遇到这样的提问,我会反问回去,你的工作和目标如果不服务于外部,那么你和你的团队在公司存在的价值是什么?类似的问题还有“我的任务和隔壁部门的任务哪个更重要”?这我也会反问,你手里的工作就是你的工作吗?不全是公司的工作吗?你手里的资源是你的资源吗?不也全是公司的资源吗?用全公司的资源为全公司的工作服务,你的障碍是什么?往往提到这样的问题有两个障碍,一个障碍是机制的问题,也就是绩效考核的限制,那更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呢?是管理者自己的心智模式和格局观限制。
价值在外,是OKR思维,或者回归到管理思维当中最为基本和最重要的一点。
2、关键执行人是谁?
这个对齐是在行动计划出来后进行的。执行人是否有能力、有资源、有意愿完成这个TODO,对方的顾虑和担心是什么,这些都需要沟通和考量。比如战役部署时,团长会问营长打这个碉堡有什么困难吗?营长说我需要两门炮攻才能攻打下这个碉堡,团长呢如果资源允许呢,可以给,当资源不充分呢,也可以不给。但是团长和营长的沟通就很重要,当下了解了困难与没有了解,在未来这个困难出现时的处理可能就会有所不同。这是第二个点,关键执行人是谁?
3、关键资源提供者是谁?
与他的沟通和对其呢,往往是在与执行人沟通完毕来进行的。此时,需要列出,每个步骤需要的关键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在我们前一讲行动计划模板中的最后一列,这一列内容的对齐一般需要每一个步骤的执行人自己去协调。而但其协调有困难时,才需要整个OKR的负责人帮忙解决。
4、关键经验贡献者是谁?
关于OKR的研讨,关于未来的挑战,关于关键资源的搞定,在组织中总有这样一些人,他可能在团队内部,也可能在团队外部。向他咨询、寻求建议,往往会事半功倍。对于OKR的负责人来讲,如何来识别他,找到他,咨询他,邀请其参与研讨,并维护和他的关系,是每个OKR的OWNER成功的关键之一。
第二部分,如何对齐?共创是对齐最好的方法
以往常规的方式是OKR的OWNER自己独立完成整个OKR的思考,如果他是个大领导,就召开一个会议,进行传达,并征询意见。如果是个小管理者,就带上自己的OKR一对一沟通,来完成对齐。有的公司有OKR管理系统,那么就在系统中@人家,请人家点确认或者进行修改。这是目前常规的方式,这还算正常的,最差的方式就是计划出来了,根本不与人家沟通,到了需要人家支持和执行的时间节点,临时给人家安排任务。
如果是常规的目标,任务,约定俗成的做法,有既定的范例和流程,这样做问题也不大。而如果面对有挑战性的OKR,需要彼此协同和配合,显然这样草率的沟通方式就不是我们要探讨的对齐方式。那么OKR对齐推荐的方式是什么,是共创加事后补充对齐。
想象一下,经过第一部分四个问题的回答,
Ø 我们首先把OKR的客户方召集过来。,不论其是内部客户还是外部客户、还是上司,暂且我们统统也称之为客户,因为这个OKR就是为其服务的,而且这三者的需求是与组织的使命愿景战略相连接的。
Ø 我们把OKR可能的执行人召集过来,他们可能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团队成员。
Ø 我们也把关键的经验贡献者请来。比如说这个人可能是团队外部的人,比如说这个人可能是我们的客户或者说是合作伙伴,这都有可能的
这样这些关键人做到一起,用共创的方式共同完成O的溯源,这个O要达成的目的是什么?然后我们去设定KR,分析挑战,以及行动计划的拟定。是不是这些人一起共创完成了,大家自然而然就对齐了呢?答案是, yes. 一定是这样,这是最有深度,最全面的对齐。
在这里基础上,我们去识别:
Ø 该请谁参与,但事先没有预料到,在我们探讨的那个当下呢,想请他过来,但是发现已经不可能。
Ø 谁应该来,但由于什么原因没有到,这些人如果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方,我们可以考虑进行一下,思考他可能会有什么不同意见和担忧,然后探讨补充me-we-all。等到会议结束,OKR的own再去寻找机会与对方进行相应的对齐,真正找到他的想法和意见,这是我们的第二个部分如何对齐。
第三部分,OKR全景对齐。
当组织中所有的OKR都得到对齐,那么所有的OKR全景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图谱呢?是不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呢?是不是上一级的KR就是下一级的O这样的简单关系呢?这个问题的认知,对于我们非常重要。能够帮助我们洞悉到OKR-C-TODO的全程最为核心理念。
OKR从层级的个数上来讲,以及上下关系上来讲,可以简单认知为OKR图谱是金字塔式的结构。每个相对独立单元假设都有3个OKR的话。那么把公司,部门,小团队,甚至到个人的OKR放到一起,这样,从宏观上就构成了一个纵向自上而下由少到多的金字塔结构。
但是如果我们把其中某一个单元的OKR,某一个小团队的OKR,与其他OKR之间的关系放大来看,从微观上来观察,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呢?
Ø 在一些集团和公司层面重大的OKR,其每个KR都可能大到可以独立作为某个业务,或者某个职能的一个O,这个显而易见。这是O来自于KR。
Ø 我们再来看某个挑战,是不是可以作为某个单元的一个O来呈现呢?本质上每一个重大挑战都可以写成一个独立的O,运用O的三要素来进行描述。比如有个产品研发的OKR,其中一个关键挑战是必须要再3个月完成一个关键原材料的定型,那么这挑战就可以写成一个独立的O,交予供应商开发门去负责。
Ø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家以互联网为核心营销渠道的化妆品公司,根本没有任何线下和传统渠道。我和他们共同拟定年度OKR,他们找到一个关键挑战是“新品打造时全渠道配合力度不够”,经过分析,就这个挑战我们提出几条关键TODO,其中一个是新品打造绩效考核方案更新。
Ø 作为公司年度的OKR,这是8个todo中的一个。那么这个TODO完全可以作为绩效考核部门年度的重要OKR,而且,这个OKR的完成时限不应该是年底,而应是年度新品上市之前应该完成。既然这样,依据O的三要素,就可以写成这样,“6.18之前,完成新品绩效考核方案的更新,以从激励考核方式上保障新品成功打造”。
如此,我们就有了一种感知,某个单元或者个体的O可能来自于公司的KR\核心挑战\或者是TODO,即来自于上一级的OKR-C-TODO。当然,从横向来讲,是不是也可能来自于横向其他部门、职能、甚至于外部客户的OKR-C-TODO呢?答案是的,完全可能。
这样在我们脑海里,针对组织所有层级,所有单元和个体,把其OKR的来源相连接的话,可能就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图谱,组成了一个复杂系统。
这个全景复杂系统有三个特点:
Ø 它是聚焦关键的,即聚焦于公司级的几个重要的OKR,聚焦于部门级的几个重要OKR。
Ø 它是结果导向的,每个O都向外去寻找这个O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是每个单元和个体需要协同的重要前提。如果没人的OKR都不是向外提供价值,那好,大家就没必要连接在一起。
Ø 它是动态变化的,是随着外部环境的趋势变化,行业调整以及客户的需求,进而调整自己的OKR,以及OKR-C-TODO的拆解。
针对这样一个复杂系统,我们进行对齐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就是每个OKR的负责人以自己的OKR为边界进行来进行对齐,达成自己的目标。
Ø 向客户端对齐目的价值来定义O,用KR来反向闭环来实现O,在自己的OKR中予以体现,以确保客户端的目的和价值有可能得到落实。
Ø 然后闭环执行人、闭环资源和建议,以保证后续OKR能得到有效实施,拿到相应的结果。
这类似于在人体中每个器官即非常独立各自管理自己,又要考虑与其他器官之间的关系相互的需求、给予、支持和协同,以保持人体的总体协同,完成共同的至关重要的目标和动作。
———————————————————————————————————————
本讲,我们共同理解了OKR对齐的who和what以及how,以及OKR是个复杂系统。比喻一下,OKR彼此对齐,就相当于一张完整的大渔网,可以聚焦整个组织有限的资源,来达成几个中重要的大目标。而如果不进行彼此对齐,各业务、部门、团队各自为政,就相当于把大渔网拆散,变成若干个小渔网,那么就只好网几条小鱼,或者完成一些小的目标,那么整个组织协同也就不复存在,战略落地、未来构想也就沦为空中楼阁。
以此为基础,下一次,我们将会给出OKR背后的管理三原则,结果导向、反馈闭环和聚焦关键。尽管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在不同层面不同维度进行了分散性的点状应用,但整体的阐述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敬请期待,第十七讲——OKR的三个管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