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日记】如何制作一个视频?
这是前几天本来想发一条动态的内容,结果放飞自我写了超多的字数,于是干脆润色一下,补充一点内容,发成专栏算了。

我在b站的内容创作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动态、专栏和视频。很多人好奇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尤其是专栏和视频之间。
首先是动态,动态这东西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收益,但我写一条动态花的时间可能比别人生产一个流水线视频还多,因为很多时候我动态里的内容都是带着数据的,计算数据要花不少时间,毕竟很多时候我发数据的时候各种计算工具基本都没更新,只能自己手算。
之所以很多时候会选择写动态而不是发专栏,有三个原因:
一个是动态有1000的字数限制,对于一些需要凝练内容的东西,可以稍微限制一下我的字数,虽然实际效果也不是太好就是了。
第二,是发动态稍微比专栏要快那么一点点,而且动态在时间线上直接可以看到全部的内容,但专栏很多人刷到就不想点进去看了。
第三,虽然专栏这玩意儿也是基本没有推送的玩意儿,但比动态更离谱的一点在于,B站迄今为止没有在HD版的B站上面更新看专栏的功能!甚至TM的不仅是不能观看,而是你只要带专栏,这个版本的客户端就直接收不到任何的相关内容,因此一些比较有时效性的东西,很多就直接发动态了,毕竟相关内容发成专栏,曝光量不足的前提下也没有什么收益。

在说专栏和动态之前,还得先说说很多人的一个误区——你经常会在看小说的时候见到章末的书评区有人在那算账:“语音输入一小时能输入三千字,写六七个小时就快两万字了,所以作者每天更新六千字纯粹是在偷懒。”
先不说语音输入的识别率问题在文学创作或者涉及稍微专业的领域基本就是白瞎,还没一个调教得当的智能输入法靠谱,润色和调整这方面才是真正写作的大头,毕竟不是谁都能坚持每天将错字率超过1%的六千字的流水账发上来混更的。
一章2000字认真的更新,可能就要花掉作者两三个小时的时间,这还不包括根据大纲写细纲的时间,不会真有人以为写小说是记流水账一项想到哪搓到哪不用思考不用停可以用输入上限满速创作的吧。当然,小白文或许可以。
其他方面的创作也是如此,以同等文本量计,实际的制作时间往往是单纯输入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

以一个跟随直播版本的单一内容速评专栏为例(比如某个单一角色的分析),两千字的内容,以我的输入速度来看,一般一小时纯打字能输入大约3000左右,纯水群等高速机械记忆下,输入法给我统计的记录是200字/分钟。但实际上我个人来看,正常写东西的最高记录大概是2000字每小时左右,这已经比实际的打字速度慢了很多了。
但我一个2000字以内文本量的干员速评专栏大概要做2~3个小时,一篇一万字左右的专栏起码花我十几个小时,一个5000字文本量的视频(就之前那个饼学那个),前前后后一共正式做了至少30个小时,大约是视频长度的120倍时间。
那很多人就会好奇了,我是在什么地方上花掉这么多时间的?
先说专栏,一篇专栏的创作流程包括以下内容:
1、写大纲,决定专栏写什么内容,这一步花的时间相对不多,因为大纲是随时调整的。
2、根据大纲开始顺序创作内容,在创作内容的时候实时查找数据和计算数据。
我的OneNote笔记上有很多计算的中间数据,最终展现在专栏上的只是我觉得能够确保基本不会起争议的最低限量的数据,数据太多的话观感不好,因为有很多人是有那种看别人算数也会头疼的数字恐惧症晚期。
也正是因为要压缩正式内容中的数字含量,加上B站专栏少得可怜的功能配置,如何将简单的公式正常的表现出来有的时候就要修改十几遍。
第二步的推进,视情况的顺利程度,大概需要消耗输入同等文本1.5倍到3倍的时间。
3、根据输入的内容进行配图
这一步相对来说还好,前提是我当时没有将专栏做完美的想法。
如果我想将专栏认真做好,那我还得根据信息密度增加配图,减少连续查看长文本的疲劳。
是,有人喜欢看长文本,我也愿意为这部分人进行内容的创作,但数据告诉我,如果只讨好这部分人,我的收益基本等于没有,纯靠兴趣或许可以坚持一段时间,但必然不可能长久。
所以在实际创作的时候,我还是得考虑大多数人的观感的。
4、对文本的轻重缓急以及视觉效果进行格式的调整。
B站的专栏只有四种字体大小,最小那个字号根本不是给人正常阅读的,所以在主要信息格式上,我只有六种搭配。
而字体的配色根据设计的基本原则,不可能在单一主题区段内采用太多的颜色,最好是含黑色在内的双色或者三色,这也导致了很多时候就要反复调整两三遍才能得到较好的表现效果。
而且很多时候颜色本身也是传递信息的关键,但这有限的色表真的会让人抓狂。
综合下来,一篇我想认真写的专栏,每千字至少花费我一个小时,是至少。
顺带一提,我不是没写过那种营销号文,也不是不会写,我以前做逆战内容的时候,曾经试图接过那种游戏资讯网站的外包文,我的记录是,在完全纯原创不抄袭甚至全网无同一主题的前提下,一个小时写了六篇,然后再花了一个小时配图,六篇稿子全过,一篇50块,下个月直接银行卡到账。
但这样的东西我不想写,所以也没继续坚持下去,回过头去写那种十几个小时制作周期,文本量四五千字却只有两三百块钱点券的那种内容,说起来我也挺傻的。
专栏这东西说实话我也挺喜欢写的,但他有几个比较大的问题:
一是引流能力弱,也就是很难直接为我增加粉丝,因为专栏基本不上网页第一屏推送,PC网页端用户就很难刷到专栏,这就损失了很大一部分的曝光机会,其次,专栏在手机端的曝光量吧,也不理想。
而专栏这东西的阅读量基本只能依赖于粉丝,这就成了一个死循环了。
二是收益途径单一,先不说知识付费这玩意儿在b站的实际情况(某bo这方面要好得多),谁tm玩个游戏还花钱看别人专栏的,专栏作者是没有广告收益的,只能依赖官方的激励(也还好专栏的激励比视频的比例要相对高一些)
而换算下来,如果一个专栏主题合适,成了爆款,只计算我创作专栏本体的过程,不考虑我后续花在回复解答评论区问题上的时间,平均下来每小时的收益只有5~10块,靠这个收益我只能去喝西北风。
至少在专栏这东西优化一点之前,我是比较难有动力以此为主进行更新的。
而且在内容这方面,我也不想考虑多平台投放,目前支持文字内容更新的比较大的平台有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两个平台,前者,如果可以,我是一丁点儿也不想将真正的原创内容往上面投,后者,我真玩不来这种流量社交。
所以虽然我有专栏的小闪电,但如果可能的话,我还是希望尽量做视频,因为做视频的好处真的相对更多。
前面说了那么多专栏不好,视频好,那视频到底好在哪里?
首先,视频更容易获得曝光量,甚至作为二创而言,也更容易获得官方的认可(别问,问就是没过)。
上PC主页这种基本是视频独有的权力,除此之外,视频也相对更容易获得个性化的推送,只要当前的封面和标题相对合理的话,也更容易让人打开,专栏想要做到这一点反而更难,更别说客户端专栏那屎一样的打开速度,很多人还没点开就因为不耐烦而划屏返回了。
而曝光量也意味着有更多的可能让人关注你,只有有了一定的活跃粉丝,你的内容在发布初期才能有更好看的数据,而更好看的数据会增加获得推送的可能性,形成正向循环,这是专栏目前还做不到的。
其次,商单针对的两个对象中,一个是你账号本身的价值,这个相对来说费用不会太高,另一个就是视频了。
商单合作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才有可能真正盈利,因为创作激励给的钱对于实际的创作开销来说只能算是杯水车薪。
多的不说,流量型商单的单位数据收益大概是后者的20倍以上。(你没看错,就是这么大的差距)
创作激励是芝麻,商业合作才是西瓜,我不可能因为比较大一点的芝麻丢了西瓜,才是我坚持将一部分内容做成视频的部分原因。
当然,我更青睐视频,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以目前专栏的这破排版能力,视频的表现力要比专栏要强烈很多,哪怕我的视频是以PPT做的也一样。
当然,你要用PS、Id或者CorelDraw一类的平面设计或者平面排版软件将内容做成图片的形式,再以无缝拼接长图的形式更新专栏,那也不是不行,就是具体的时间成本已经不比做一个视频低了。
而我做视频相对速度比较慢,有好几个原因。
首先,是我没有接受过比较系统的平面设计教学,做这方面东西基本都是半路出家自学的,因此在做部分需要的表现效果的时候,就会花费比较多的时间。
当然,很多人也不擅长这一方面的内容,但他们一样不会花费这么多的时间。
那是因为我在某些细节上总是容易犯强迫症,往往会花上不少时间去追求一些别人没那么在乎的东西,比如还原图标。
我在上次的视频中甚至用PPT还原了新肉鸽模式的图标,在更早的时候为了危机合约的字体花了几个小时全网去找,又因为原有字体已经下架,国内的盗版网站甚至要花钱去买,一气之下我直接用PS+AI抠了一套矢量图囤着,算是造了一套木轮子。
而2.5周年分析的视频中刻意做的还原还不止那一个图标,包括封面的字体,用的是标题同款字体——除了我是真的没时间再做变形之外。
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比如耀骑士临光那一期视频的封面字体也是PV同款,很多时候我明知道这不是必要的,但我还是想将它做好一点,做出来,结果就要投入大量的时间。
1分钟系列的视频相对步入正轨了,新版视频删掉了部分动效,新做视频基本只要输入文字,连视频都是用PPT直接导出的,但即便如此,不到2000字的文本量,也要花费比旧版更多的时间,因为新版和旧版的信息密度有很大的区别,对于那种冷门到你甚至都不知道ta存在的干员,要想方设法带来一点趣味性,需要花费的时间就很多了。
这样一个视频,如果顺利的话,也要花费至少一个小时,如果遇到卡池价值比较低的话,花费两三个小时也不出奇,然后这个系列的视频就会出现一种很割裂的局面,高质量的,高话题性的池子,做的快,流量也高,收益连带着也相对多一些,运气好拿到充足曝光量的前提下按单位消耗时间来计算的收益还不错。但那种话题性低,没什么人会去抽的池子,做的时间长,但没多少人愿意看,甚至很多人连免费的赞都懒得点一个,结果到头来不仅播放不高,具体收益也很难看。
但既然是系列视频,除了特殊情况丢失了时效性,你还是要坚持更新下去的,这种割裂也让人感觉很难受。
而更多的视频在制作的工作流上是很痛苦的,尤其是我近期试图调整我制作配音视频的整个流程。
以前我是先做画面,再做配音稿,然后再去录音、修音、剪辑。
但前段时间我发现,这样的做法表现力并不好,因为在制作画面的过程中如果不考虑好语音想要传达的信息的时候,就很难控制画面的停留时间。
而现在的视频用户是很难在同一个画面上保持足够的耐心的,但语音和画面又要做到匹配,所以画面和音频的协调就很关键了。
而为了做到画面和音频协调的同时,不让单一画面停留时间过久,就必须同步编辑画面和文本。
第一次尝试这类工作流的时候,直接导致我实际的制作时间拉长了接近一倍,因为我做完一张画面,就要想好对应的音频文字部分,如果长了,就得进行删节精简,如果有关注我那几天动态的话,应该大概能感受到我的心情。
删节精简的过程是很花费时间的,删节时间花费撰写文本三五倍的时间是常态,而且脑子想好了,打出来之后,必须要口读一遍才能确认能用。
而当一个画面的音频内容无法被压缩在合理的时长的时候,我就必须考虑拆分画面内容,而拆分画面内容就基本意味着重做画面,这至少又是双倍的画面制作时间。
不过做到一半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些取巧的办法,总算让最终成品花费的时间没有变成灾难性的长度。
2.5周年饼学的视频音频文本量一共5000字,但如果让我将同等内容用专栏表达出来,至少是2万字,因为专栏并不能提供视频画面同等的想象力,至少在后面关于每月卡池优先级分配那两张画面,放专栏里,至少得是三四屏的文字,但以读者的角度来看,其中只有一部分信息是有效的,而为了提取这一部分自己关心的信息,就得看一大段内容,这也是为什么专栏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无比劝退一样。
视频制作的另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在于录音与修音。
经常看我视频的人应该都清楚我的录音质量并不好,说实话,这和麦克风关系不是太大,更核心的原因来自于我的鼻炎,呼吸音本来就比较重,加上录音环境也很难做到足够安静,导致我必须开启一定的降噪,以前只能依赖直播姬的黑屏录音,现在好一点,通过英伟达的RTX Voice可以用Au来录音了,相对更友好一些。
但实际录制的时候依旧无法回避我会经常出现某个字因为发音不畅导致音节丢失的问题,而为了实际的听感,我就必须重录这句话(虽然有的时候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而从时间成本 上考虑,这基本是先不管,继续照录,然后再剪掉的。
因而最终15分钟的音频,我实际是录了20多分钟,然后花了两三个小时剪成最后15分钟以内的效果。
如果录制和剪辑不是连着的话(连着的时候大概会记得自己哪个地方有NG),那剪音频花的时间还要多一点。
视频最终合并的部分花费的时间反倒相对不多,15分钟的视频大概花了半个小时不到吧,大概就是将PPT保存成PDF,然后用PS将PDF转换成PNG图片,最后将PNG图集和音频轨道匹配做成视频。
在这个过程中有好几个傻逼问题,第一个傻逼问题来自于PPT,他的预设支持输出HD、FHD、4K三个档位的视频渲染,但是却不支持在另存为的时候调整图像分辨率,或者是dpi,这个问题就很傻逼,他默认的画布是96dpi,短边长7.5英寸,也就是720的宽。你可以调整画布大小,但模板不支持保存画布大小,因此你按FHD的画面调整了画布大小,下一次打开就给你血压拉满地缩放。
然后呢,它有另存为PNG的功能,但不支持对画面输出进行任何的设置,只能按照默认进行输出,也就是锁死在96dpi这个位置上,而ppt上的内容,除位图类型的图像之外,本质上全是矢量信息,输出静态图像只不过是个二次渲染的过程,结果,不支持任何修改。
明明只要将dpi从96调整为144,就可以直出FHD画面的图像,结果不支持。
因此如果我想做画质稍微合理一点的视频,我就必须先通过PDF保存矢量信息,然后用PS打开每一页画面,然后每一页画面再保存一次。
第二个血压拉满的地方来了,我找了很久,都没找到除了直接写个鼠标宏之外的自动化操作方法,因为tm的你打开的是PDF之中的画面,批处理不支持导出为PNG并关闭当前文件,而且因为你根本就没必要进行保存,所以关闭的时候你还得点一遍不保存。
而且虽然高版本导出为PNG终于加了个快捷键,但这玩意儿并不能记录你上次打开的位置,所以你要保存到合适的素材文件夹的时候,必须点导出,然后在快捷访问里找到你要的文件夹,才能保存,而不能酣畅淋漓地ctrl+shift+alt+S,然后连续回车,还得用鼠标去找对应的文件夹,我tm。
说实话,这两个傻逼问题至少占用了这种类型的视频合并过程中接近一半的时间。
涉及视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字幕。
AI字幕说实话指望不上,因为tm的我发现AI字幕调整花费的时间比我自己手动做一个字幕还长。
因为我输入法符合我的输入习惯,甚至我可以复制粘贴我的文本,但AI字幕,说实话,十条字幕,九条错字,还有一条是错轴,基本要重新调过,调得来我字幕都加完了。
这也是我为什么后来决定字幕和视频本体分开发布的原因,因为做字幕本身又要吃掉几个小时的时间,来来去去视频发得太晚,还不如没字幕先跑一会。
不过现在我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式,也就是只要我Au剪辑过程中不出大茬子,现在新找到的AI字幕工具起码在对轴上的问题不大,利用AI字幕工具打一条空轴出来,再直接复制粘贴微改文案,或许是新的比较合适的工作流程。
不过这一点到底有没有用,只有等下一次类似的长视频了。
其实说到这里,很多人大概也能看出来,单纯依靠创作激励是很难维持住创作热情的,事实上目前的Up基本都处于三种情况,但本质上都是一种。
也就是做视频只能算是兼职,只不过这个兼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你的账号价值而已。
本质上要么是纯兼职,这部分up其实挺多的,大部分画师都属于这一类,他们的主要收入都来自于约稿,一年的创作激励加起来可能都没有一张画的稿费多。
第二种,则是靠商单,但这需要你的账号有足够的影响力,而且你本身愿意表现出多领域的倾向,才会有人愿意来找你做推广。
说实话这条路很难走,或者换个说法,很难在不牺牲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完成原始积累,而且很多领域的市场都已经被抢完了。
第三种,是靠直播,其实很多游戏up都是签约主播,靠完成直播任务,然后拿到比例稍微高那么一点的分成来作为主要收入,做视频只是副业。
这条路反而是比较好走的,因为说实话,看直播的人是真的多,只要你有一定的天生基础,那就肯定差不到哪里去。
不过这个对我来说又不适合,毕竟大家看我的视频配音都那么费劲了,自然也很难说有什么好的直播效果。
不过说到直播,我想起了以前高中的经历,那会我在高中的时候参加过学校电视台,当初的电视台是分三组,轮流一个组一周地做一期节目,我的视频剪辑基础就是在那个时候积累下来的,虽然当时用的不是pr,不过这种非编软件都是一理通百理明的嘛。
我那时候的小组产出的内容质量还是很高的,老师和学生的认可度都不低,甚至当初还将一部分节目放上了微博上。
然后在高三的时候,当初负责电视台的老师还找我们谈过话,问我们要不要考虑报考新闻播音编导相关的专业,她可以根据我们的履历帮我们写推荐信。说实话,以从中学到大学没人能听出我口音的普通话水平,真要去的话那基本是十拿九稳的,毕竟当初来看相关专业说实话没什么文化课难度。
但当时嘛,人总是觉得自己很行的,高考前自己的想法按理想水准起码线上60分,985有望,退一步也大把选择,又有谁会想到自己高考会成绩拉胯以至于只能录到第五志愿的第六专业呢……
顺带一提,当初在校电视台带组的张师姐中传毕业后现在已经是央视的正牌主播了……
你要问我当初有没有后悔,那肯定是有的,不过我自己也很清楚,就算我当初有那个想法,也未必一定能如自己所愿。
我本人有比较严重的社交恐惧症,这种社交恐惧症来源于初中时候的校园暴力,但因为我自己也比较皮,有过记过的记录,加上对方家里相对更有钱,班主任相对更势利一些,最后整件事相当于没有任何处理。
虽然小学的时候我有过在学校晚会上上台主持的记录,但从高中到大学,我都始终很难在现实中真正和别人一起交往,反倒是后来在大学的时候,因为游戏或者兼职而认识了一些稍微能说得上话的朋友。
其实按照我自己的规划,我本来在去年毕业的时候,就应该留在学校当地,尽自己的努力,不管是找工作也好,全职努力往up主这个方向也好,作出自己的奋斗。因为我有一个朋友就在当地,毕业之后不说能不能坚持下去,向家里人争取一下,至少尝试几个月的机会是有的。
结果去年第二个学期完全没有回到学校,行李也仅仅是草草打包了被丢回了家,我也没有勇气说自己再去学校那边进行闯荡,家里人也不可能看着我在家里废寝忘食地搞创作,于是就一直疲软至今。
写了这么多,希望我这几个月能调整好心态吧,不管是将Up这个继续做下去,还是走出门去找一份工作,总是需要努力一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