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突然爆火,更带火2句“神评论”……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孔乙己突然爆火,更带火2句“神评论”……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年少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中年人。
今天,2条高赞评论“火了”。
学历是敲门砖,是我下不来的高台,也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如果我没有读过书,我可以找别的活做,可我偏偏又读过书。
不得不说,这便是当下读书人的现状,满满的自嘲与调侃,又带有些许无奈与不甘,扎心又现实。
正是因为读了书,有了读书人的清高,才放不下面子和自尊,去从事其他的工作,考公又考不上,做生意又缺了些圆滑,最后高不成低不就得过且过地混着日子……
刺痛他们的,何止是那两条短短的评语,更是藏在文字背后的故事。
01
人人皆笑孔乙己,人人皆是孔乙己。
年轻的时,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
小时候常听语文在台上讲《孔乙己》,那时候,懵懵懂懂不知书中何意。
直到大学毕业,走向社会,才猛然发现,孔乙己就是自己。
可谓“孔乙己”即“孔已己”……
我先跟大家聊聊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他到底是一个什么人物?
孔乙己是酒馆里唯一一个站着喝酒,且穿着长衫的人。
那个年代,站着喝酒代表什么?
没钱、没地位。
穿着长衫又象征着什么?
穿得了长衫,是他读书人的身份。
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是长衫,但是又脏又破,十多年没有补又没有洗。
为什么孔乙己又破又烂的长衫十多年没补没洗?
这或许就是鲁迅先生最想表达的深意。
a.穷困潦倒
b.读过书
c.死要面子
虽然活得已经步入一个“短衫人”,但他仍然要表现出自己是一个读书人:
“我要读书人的骨气与体面”。
然而,结果呢,考不上功名,自己还降不下身段来,被一帮人嘲笑,还觉得我不屑于去做那些事。
这就是“孔乙己”,是讽刺的象征,更是悲剧的体现。
这篇文章是鲁迅1919年写的,为什么鲁迅被称为“中国第一国学大师”?
不仅仅是他的笔锋硬,出过无数经典小说,更是透过表象写出了人性,这才是他最无法超越的地方。
然而至今100多年过去了,我们发现,身边还充满了孔乙己这样的人和短衣衫这样的人。
这些人大概分为2种人:
一种人,他们混得不好,不是因为没这个能力,但他心高气傲,死要面子。
还有一种人,过得更惨,他们确实是因为没有能力,然而,却拼命地要从别人身上找自尊,从别人身上找优越感。
02
都是孔乙己,孔乙己被封建社会压迫,我们被谁压迫呢?
为什么没人想想?
今天,还看到了一段这样扎心的话:
中国送走了廉价的农民工,却迎来了廉价的大学生,现在月薪3000招不到农民工,却可以招到一批大学生。
而更扎心的是,这些廉价的大学生,正是这些农民工用廉价的收入供的,农民工好不容易供养出来的大学生,到头来却发现还不如当年的自己……
不得不说,这段话真是一针见血戳穿这个世界的现实和残酷。
看到这里,想必许多家长是无法接受的。
他们辛辛苦苦用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血汗钱培养的大学生,到头来,还是步入自己的老路,甚至不如自己活得好。
家长们心痛,更是不甘。
因此,对于“学历是我下不来的高台,也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这句话,有网友更是说出更多年轻人的心声:
“不要劝我走下学历的高台,我可以走下来,要劝鄙夷我的人放下成见。我大学毕业也可以去扫大街,但是不要让人对着我指指点点说读大学有什么用还不是来扫大街,不要来劝我,劝他们。”
“他们没有上过大学,我没有嘲笑过他们,可他们却因为我上了大学没找到好工作而嘲笑我。”
“世界五百强只会说学历不重要,但他们招人最低标准都是985级别的。”
……
因此,有的时候,不是大学生拉不下面子是世俗接受不了。
那么,在世俗世界里,年轻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上学的第一天就在为高考做准备,谈恋爱的第一天就在为结婚做准备,工作的第一天就在为买房做准备。
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他们的结论就是:
“这么多年的书白读了”
“白白在一个人身上浪费青春”
“工作了这么多年有什么用”
你看,这就是现实世界中,人们眼中所希望的年轻人该有的样子,就是这么现实与冷漠。
被功利主义误导的一批年轻人,活得有多么累,多么无趣,多么被动,多么可悲。每天都在为他人想要的结果奋斗,像一个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就算如愿以偿实现他们的要求,那又如何?
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结果纵使再完美,也是毫无意义,充满遗憾的一生。
很理解,一些年轻人的想法,学会和自己和解,这句话谈何容易!
他们之所以痛苦,无奈的最根本原因,是大学把他们的思想抬到了一定的高度,而现实却没有给他们与之匹配的地位。
这是像“孔乙己”这样一批人悲哀,也是整个时代与社会的悲哀。
03
“如果我没有读过书,我可以找别的活做,可我偏偏又读过书。”
这是百年前,孔乙己的悲剧,也是百年后,我们自己的悲剧!
至于这个悲剧,路遥在他的著作《平凡的世界》中,用他犀利的文字早已诠释得淋漓尽致。
是啊,如果孙少平没有读书,或许也就是双水村一个普通的庄稼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的人生,或许跟他大哥一样,结婚生子,一辈子平平淡淡地度过。
如果没读书,就没有那么多痛苦,更不会遭遇那么多磨难了,可惜他偏偏又读了那么多书,也注定他为了梦想和追求,过上悲惨的一生。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读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有人说,读书的根本目的是学问、文凭,直接目的是将来工作得体面。
如果持这种观念的人,他们的一生是极其可悲的。
我们读书,绝不仅仅是为了找工作,更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读书是为了明事理、较通达、不固陋、辦是非、正三观,是为内力,而非外功。
关于读书的意义,杨绛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在于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我以为,读书的意义在于,它能净化人的内心,并使精神世界变得强大,这样当那些突如其来的挫折与不幸降临时,我们已经有足够的勇气与力量去面对。
还有一点,就是更好地认识自我和感知世界。
有人认为:人从出生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阶层,读书就可以跳出任何圈层的限制,活出真正的自由。
无论人生上到哪一个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低头自得,抬头自卑,唯有平视,才能看清真正的自己。
高山低谷皆是风景,不卑不亢,徐徐向前,走自己的路,看自己的风景,过自己的人生。
就如同网友说的那样:
不要嘲笑孔乙己,更不要看轻自己。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何尝不是只能偶尔望一望天上的月亮,然后继续默默低下头去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呢?
后来,我明白了,脚边的六便士,是我唯一能再见到月亮的唯一方向。
我们一路仰望星空,更要一路脚踏实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