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评鉴-高仙芝

高仙芝

高仙芝(?-755年),高句丽人。父亲高舍鸡,起初以将军在河西从军,后立军功,官至四镇十将、诸卫将军。高仙芝二十岁时以父有功授游击将军,先后在安西四镇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手下任职,未受到重用。后来夫蒙灵察担任节度使时,发现了高仙芝的才干,一再提拔重用。到了开元末年,高仙芝已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天宝六年(747年)三月,唐玄宗任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高仙芝率步骑一万,经过疏勒(今新疆喀什),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到达坦驹岭(今兴都库什山东端),战败吐蕃取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部)。此后唐王朝和吐蕃、倭马亚王朝关系日益敌意。当时有七十二个中亚的粟特、印度教王国藩属唐王朝。高仙芝任节度使,辖区包括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咸海南部、库车、克什米尔,在今天巴基斯坦的北部地区和阿富汗的喀布尔都设有分支机构。
天宝九年(750年),高仙芝征服撒马尔罕和塔什干(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将当地的撒马尔罕国王押解回长安,但杀死了塔什干国王。新近崛起的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派出东征军,在呼罗珊波斯人的协助下进攻高仙芝。天宝十年(751年),高仙芝领导的二万五千安西都护府军队在怛罗斯战役中败于阿拔斯王朝的东征军,被迫返回龟兹。之后高仙芝试图反攻,但因兵力不足作罢。此役使得唐帝国从此失去了对中亚各王国的控制。
安史之乱初,高仙芝作为副元帅领军东征。因前线失利,高仙芝遂与退守下来的封常清制定退保潼关的战略,一方面避敌之锋,同时等待各地驻军前来援助,以阻叛军进入西京长安。不料却遭监军宦官边令诚陷害其盗减军士粮赐。唐玄宗因为安史之乱对各节度使心存芥蒂,怀疑高仙芝把长安的兵马和太原的粮草集中在潼关的目的,趁此将两大名将高仙芝与封常清同被处死,高仙芝觉得冤枉,大声说:“我于京中召儿郎辈,虽得少许物,装束亦未能足,方与君辈破贼,然后取高官重赏。不谓贼势凭陵,引军至此,亦欲固守潼关故也。我若实有此,君辈即言实;我若实无之,君辈当言枉。”士兵皆呼冤枉,但边令诚不听。仙芝又回头看常清尸体,曰:“封二,子从微至著,我则引拔子为我判官,俄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子同死于此,岂命也夫!”言毕被杀。此消息憾动了唐军,使安禄山有了再次坐大的可能。
统帅 B+
(高仙芝以步马万人,自安西过拨换城,入握瑟德,经疏勒,登葱岭,涉播密川,至特勒满川,行凡百日,遂平小勃律,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后破竭师,灭石国,皆为全胜。及恒罗斯之战,仙芝以天下精兵之最,深入七百馀里,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馀才数千人。)
武力 B+
(高仙芝善骑射,勇决骁果。)
军谋 B
(高仙芝以马步万人为行营节度使往讨小勃律。时步军皆有私马,自安西行百馀日,乃至特勒满川,分军为三道,期以七月十三日会吐蕃连云堡下。堡中有兵千人,又城南十五里因山为栅,有兵八九千人。敌不意唐兵猝至,大惊,依山拒战,炮櫑如雨。城下有婆勒川,水涨不可渡。仙芝命诸将选兵马,人赍三日干粮,早集河次。水既难渡,将士皆以为狂。既至,人不湿旗,马不湿鞯,已济而成列矣。仙芝遣兵登山挑击,从辰至巳,大破之。复进,过坦驹岭,入阿弩越城,斩其附吐蕃者大臣数人。仙芝徐自招谕勃律及公主出降,并平其国。天宝十年,仙芝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至恒罗斯城,大败,自是唐之号令不出伊犁以西。安史之乱起,仙芝与封常清讨之。时贼兵盛,仙芝至关,缮修守具,又令索承光守善和戍。贼骑至关,已有备矣,不能攻而去,仙芝之力也。)
智略 C
(高仙芝之过坦驹岭,恐兵士惮险不敢进,乃潜遣二十骑,衣阿弩越胡服来迎,先语部校曰:“阿弩越胡来迎,我无虑矣。”既至,士不肯下。会二十人至,曰:“阿努越胡来迎,已数娑夷桥矣。”仙芝即阳喜,令士尽下。后代夫蒙灵察为四镇节度使,程千里、毕思琛、王滔等,尝构谮仙芝于灵察。仙芝曰:“吾此时惧汝作威福,岂是怜汝与之!我欲不言,恐汝怀忧,言了无事矣。”呼王滔等至,捽下将笞,良久皆释之,由是军情不惧。)
内政 D
(非其所长。)
魅力 C
(高仙芝美姿容,初事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等,不甚知名。后事夫蒙灵察,乃善遇之。仙芝为人贪,将兵讨石国,掠得瑟瑟十馀斛,黄金五六橐驼,其馀口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初,高舍鸡以仙芝为懦缓,恐其不能自存,至是立功,家财钜万,颇能散施,人有所求,言无不应。后石国王子逃诣诸胡,具告仙芝欺诱贪暴之状,诸胡皆怒,自是西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