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剑能否实战?剑为什么被刀取代?从独特的角度来看历史之问

2023-02-20 23:32 作者:陌上山客  | 我要投稿

中国剑,究竟能否实战? 剑又是为何被刀所取代?

不同于现今网络上所流行的“刀剑结构论”,本文将再辅以“社会军制论”和“战场适应论”来解释剑至刀的演变。 面对任何一个历史事件,我们都不应简单的从一个方面入手,而是应当综合考量。

一.剑的实战性

纵观互联网,好像每一个刀剑的论题都离不开“实战”二字。 能否“实战”,又成为了互联网中衡量兵器优劣的唯一标准。 以至于有人甚至形成了一条奇怪的鄙视链:刀看不起剑,剑瞧不上拳,然后长杆兵好像又可以瞧不上所有人。 但是,山客现在想问诸公一个问题: 我们把“实战”奉为圭臬,但,何为“实战”?我们对“实战”这个标准,有标准的标准吗? 作为一件兵器, 是“能够击杀敌人”,便是“能实战” 还是“能够轻松击杀”“使用它能够高效率杀敌”,才算得能上实战? 倘若是前者,那么山客可以很负责的告诉诸公:万物皆可实战。 别说是刀剑了,就是拿个尖石头在战场上砸人脑门,也能砸死人……那怕用粪叉呢,也行啊,只要你技术够好,同样可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但……粪叉就是一件适合战场的兵器了吗? 倘若是后者,那么又会滑向另一个极端: 没有一件武器是能够实战的。 因为不同于西方所谓的“贵族战争”,自战国以来,神州的战争越来越复杂化,士兵们面对的敌人往往是多样的。 结阵列队时或许还好,但一旦战争进入白热化的混战阶段,那么时局用瞬息万变来形容,丝毫不过分。 你的上一个对手可能是个刑徒,又或是同样的步卒

但下一个。 很可能就会变成全身重札的甲士。

原来好用的单刀单剑,便要千挑百寻,处心积虑,也不一定能反杀。 没有一样兵器是可以在一场战争中从头好用到尾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修罗场之大,总会有它不擅长的处境。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王朝的精锐士卒会同时配备多件武器。 以适应复杂的战场环境。

故而有别于以上两法。 山客个人推荐使用“存在合理法”: 即,在历史上,上过战场的,并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进行过一定规模列装的武器,都具有实战能力。 唯一有区别的,只是对不同时期战场的适应性高低。 因而“剑”,是完全可以实战的。 自先秦至东汉的漫长时光中,剑一直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备而使用。 或者说剑这个器物,它被创造的原因就是为了战争。 而现在网上有很多关于刀剑的谬论哈。 最典型的莫过于: “剑是礼器,不能实战” “剑只能刺,不能劈,一劈就断” “刀只能砍不能刺。” 实际上,这几个观点都是错漏百出的。

理科生比文科生更擅长计算,但是不代表文科生就连加减乘除都不会做。

文科生比理科生更擅长文学,但不代表理科生就连一句完整的话都写不出来!!!

剑比刀更适合刺击;刀比剑更适合劈砍。 马云比你更有钱。所以得出结论:你是一个身无分文,家徒四壁,每天靠捡大粪生活的可怜人。 这明显不合适吧!

假设,马云首富,你第二。哪怕你就比他少一块钱,那也叫“马云比你有钱”,但是和其他人相比,你也非常有钱,对不对?

对比的参照系是不能混乱的。

而是第一个“礼器论”,更是连因果都颠倒了。 不是因为“剑是礼器”,所以它“不能实战”,因此“退出战场。”

而是因为剑“退出战场”,只有礼仪功能不断发展,才“成为礼器”。

实际上,不只是剑。很多武器都同时具有战争性质和礼仪性质。 刀有战刀,还有仪刀。 戟有战戟,还有仪仗戟。 斧有战斧,也有作为权力象征的铜斧(妇好墓) 锤有战锤,也有仪卫所持的金瓜锤、页锤 剑最早就是作为武器使用,那么她为什么会具有礼仪性质呢? 因为西周,分封制下形成的是贵族战争,平民以及不是人的奴隶,是没有擅自参与战争的资格的。而“士兵”(当时叫’甲士、材官’)至少是“士”——也就是最底层的小贵族。 在那个时代,能拥有一把剑的,绝对不会是普通的民众,而是承担着战争义务的贵族。久而久之,剑便和士兵画上了等号,而士兵又和贵族牵上了关系。 因此作为士兵象征的剑,才成为礼仪用具之一——只有贵族才能用剑打仗!与其类似的还有戈,和“斧钺”。 剑并非生来为礼,人并非天生高贵。

因为有武力,所以有威力,故而有权力,权力则需要“礼器”。

因此,剑的设计既兼顾了象征含义,也同样兼顾了战场实用性(没有任何人会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 到了西汉末期,刀在军队中的占比逐渐增加,直至东汉,环首基本代替制式长剑,夺其作为制式装备的地位。 战场对剑的需量减少了,没有需求也就少有改进,而同时,因为剑本身的象征含义,权贵阶层对它的需求量始终没有减少。 武器性质的发展暂停了,并减少展露,而礼仪性质的发展却在不断进行。 两相对比,让我们感觉剑更像礼器而非武器,但实际上,她仍就保留了与生俱来的致命。 至于剑能不能劈?刀能不能刺? 这个问题也很好回答,仍是用我们之前的“存在合理论” 武器这个东西又和平常的衣物不同,战争是不会骗人的,在战场上好用就是好用,不好用,就是丢命。 如果说剑不可劈砍,那么剑设计的那么宽,加两条侧锋做什么?就为了伤到自己? 像西洋刺剑一样细长只为刺而生,不好吗? 为什么要多做无用功?

至于说剑劈砍易断,而刀不易断,更是有失偏颇。 我们都知道,中国第一款成熟的制式战刀是西汉的环首刀。 那么在西汉以前呢??中国就没有刀吗? 不! 大错特错! 刀这东西很早就出现了! 燕齐的刀币,就是当时刀的写照!只不过当时的刀具还无法作为武器使用,他只是作为农民的农具,以及文吏用于修字的削刀。 个头极小,往往也就匕首或短刺刀的长度。

那么,为什么刀没有被作为武器使用? 原因是作为合金的“青铜”质地效脆,在大力的劈砍下极易折断。 既然作为材料的青铜以经质地较脆了。按照正常人的思路,是不是应该从结构上提高他的强度?

同样是由易断的青铜制成,那么,谁的结构更结实、更不容易断,谁的武器便更耐用,更好使!

西周人选择了剑而非刀。

在相同长度,相同材料,相同重量的情况下,劈砍。(同量级内,前置条件很重要!!!) 青铜刀比青铜剑更容易断。 说明无论是刺击还是劈砍上,青铜刀具的结构远远不如青铜剑稳定。 那么来到西汉,青铜变成了钢铁,同样的结构,同样的使用方式,甚至于同样的造型

被拉得更细更长。

突然间,刀的结构就要比剑稳定了? 突然间,刀就更加不容易断了? 事实上,进入铁器时代后,无论是刀还是剑,都不那么容易折断。

喜欢刀剑的朋友一定清楚,你的爱刀也好,爱剑也罢,一定是兼顾了硬度和韧性的。

汉代出土的环首刀和汉剑,甚至在除去铁锈后,依然能弯曲到一个匪夷所思的程度而不断。 一把优质的刀剑,可能会卷刃,可能会变形,但绝对不会轻易的折断。 除非你买的,是网上那种臆造品,为了坑害小白狂堆硬度系数。 但刀剑会折断吗? 答案却是会的,这一点我想那些喜欢兵击的朋友最有发言权。各位,如果有兴趣可以去问问他们在训练中断过多少次,不论是刀还是剑都有这种现象。 但绝大部分都是经过了极长时间的使用,整件武器已经伤痕累累了。 包括说刀不能刺……

剑那么多用法,什么刺,点,撩,劈,洗,格,崩。但我们在看过那些动作以后,归纳一下就会发现,说白了本就三个动作而已:刺击、拖砍、格挡。 唯一的区别就在于角度和力度的不同。 刀的很多用法,归结到最后也是这三个动作。就是比剑多了一个缠头裏脑。 但是在用法上,由于剑多出了一侧刃,这导致它的出招更加诡谲莫测,更加灵活多变,招式和用法也更多。

在相同长度,相同材料,相同重量的情况下,

刀和剑的基础用法和性能,在本质上并没有很多差别

甚至于性能上还是剑微微超出。

那么,为什么刀能够代替剑成为新的制式武器呢? 二.刀取代剑的原因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上述的性能比较,是在要同个量级内进行的比较: 相同的长度,相同的材料,相同的重量。 然而,在很多时候,正是因为少了一侧的刃,工艺的难度降低。

铁刀,往往更容易造得比铁剑更长、更厚、更重。

这些压倒性的优点,让刀完全不需要和剑在同一个量级上比较!

刀,可以赢在起跑线上!!

他完全有能力直接跨过那条水平线!!! 更容易造的比剑长,厚,重。也就意味着想要造的和剑一样长,一样重,一样厚。 刀付出的代价更小,生产速度更快,量产更便利。性能相同的情况下,刀更加的廉价。 这也是刀代替剑“制式武器”地位的一大原因! 不光是性能,更是成本!

有时候最好的并非是最适合你的。

作为军队的制式兵器,他需要的就是操作便利,训练简单,生产量大,便于更换,维修和保养。

巧的是,上述几点剑一个都不满足。

价格高昂,训练复杂,对于农民兵,一点都不友好。

更重要的是,这恰恰就与西汉的军事制度相冲突!

也就是山客在开头提到的“社会军制论”

汉承秦制。在兵役制度上,西汉王朝采用的是秦王朝时期的

三卒制度,

以及极为少量的募兵(主要来源于士族子弟,号曰’良家子’)

三卒,即“戍卒”“正卒”和“更卒”。 正卒是义务兵制,义务制服役期一般为两年,如遇见战事可能延长期限。 正卒一年为卫士,即成为郡国兵进行预备训练。一年为材官骑士楼船,在边疆、江河湖海等各地需要军队的地区服军役,优秀者能选入中央军都城北军(汉王朝发补贴)。 而更卒,是男子从23岁至56岁,每年抽出3天服军役,或者出30钱请人代替每年的更卒军役。 戍卒惨些去边疆,路上一切费用,都要自己担负。 除去路上的时间,论到戍兵的期限,却只有三天。 又或者一天出一百个钱,三天交三百钱,便可免戍。有一百个人不去,应该是三百天的免戍费,朝廷会花这些钱,来另雇几个肯去的。

也就是说,西汉三卒制度下的士兵,绝大部分都是农民兵。没有作战经验,没有习武功底。只是抽几年抽几天,做个士兵。

一年的时间,练队列,练旗号,练金鼓,再练刀剑。要是遇到像武帝那样突发战事,可能连一年的训练时间都没有。

这和从小摸剑的士族子弟不同,

他们不会什么点刺挑崩,再好的宝剑放在他们的手里,能做的也只有刺和劈。

发个盾连格都省了

也就是说,对于绝大部分的汉军士兵而言,

他们就是把剑当做刀一样使用。

而剑最具有优势的灵活多变,诡谲莫测,在他们手里完全派不上用场。

对于战场而言,剑,并非性能不足,而是性能过剩。

就像二战的全威力弹被替换一样,双刃,是一种浪费。 哪怕把士卒手里的剑替换成刀,他们的使用方式不会有任何改变,他们的作战能力不会有任何的下降。 更何况,刀具更便于维修,便于制造。打制一柄剑的价格足以达到2到3把环首刀。

显而易见,刀比剑更适合成为制式装备

而且,更为要命的是,

“三卒制”下,武器乃至于盔甲,都是需要自备的

(两者可以自己去打,也可以直接问朝廷卖)

那么,如果你是汉代的农民,你会如何选择?

是便宜的刀,还是价值翻了两三倍,但是对于你来说没有任何区别的剑?

大概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使用刀。

除了那些花钱雇来的常年做士兵的人,或许可能习惯了用剑;那些良家子,或许为了体现自己的地位。 仍然会选择使用剑。

因此,刀代替了剑在制式装备中的地位,不只是军备的选择,更是社会的选择。

刀的普及不是在短期内完成的,从西汉中期一直到晚期,剑盾的占比仍旧很多。 尹湾汉墓曾出土《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系统的记载了西汉成帝永始四年东海郡武库藏武器装备。 其中剑99905柄,刀156135柄。盾牌数与刀剑接近。 说明到西汉末,剑仍略占半壁江山。 直到东汉。 大汉光武皇帝刘秀,改革兵制,罢郡国兵,即废三卒制。 完全改为募兵制。

为了防止地方作乱,一拉一大帮甲士(@赤眉绿林@更始帝)

武器、盔甲收归中央管理,不再由民间自备,而由朝廷统一发放。

(即使后来人手不够……他儿子明帝恢复郡国兵、三卒,这一点也不再改变。)

过得紧巴巴的光武帝,本来就恨不得把自都卖了给国库换钱。 剑个麻花,死贵。 他刘秀自己用的都是刀(网传,史无详据),你还要贵的!

国家不造制式剑了!想要,自己花钱自己找人订!

从东汉开始,刀彻底代替了剑在制式装备中的地位

但是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注意到哈,山客在本文中始终强调是代替了

“制式装备的地位”。

因为剑,从来都没有真正彻底离开过战场。 几乎在每个时代,你都能找到战场的实战用剑。 三.剑从未彻底离开

两汉

唐,八字格。多壁画中所见

等到宋代因为重甲士兵的增多。

原本的单手刀剑,几乎没法带来有效杀伤。

连刺击都无法击穿的,劈砍更不可能(这个可以去拿个木头自己试一下,看看劈和刺哪个更深)

所以单手刀剑的攻击方式从大面积划砍,变为挑刺甲缝。

因此在宋代,剑又有了复活的趋势,尽管仍旧无法跟刀的数量媲美,但却越来越多

元代,马背上的蒙古人也没有完全放弃剑,图为私人收藏的元代战场指挥剑

明代又是战场剑的一个大复兴时期。

所以剑是离开了制式装备,而非彻底消失于战场之上。 有时并不一定为将校指挥配剑。 宋的宽刃剑,及明古画,尽显士卒用剑之风。 四.为什么时代进步了,但先秦时期的大规模装备的剑,却装备不起了

也有人说,“先秦纷争都能人手一柄,可见也不会太贵”。 这则涉及制剑之法。 先秦时为青铜剑,

采用的是铸造法。就像我们玩橡皮泥一样,提前准备好模具,然后把青铜灌进去。

冷却以后取出来,打磨一下,就是一柄好剑。 故而叫“铸剑”,这种方式产量极高。 当汉代进入铁器时代以后,由于冶铁技术的限制,没法做到用铁剑模具。

如果将铁剑像青铜剑一样铸造,那么就会含有很多杂质,变得很脆。

所以汉代后的刀剑要经

过反复的锻打

,锤炼出杂质,千锤百炼。所谓“百辟刀”“百辟剑”,便是锻打百次成刀成剑。 打出的是原坯,

和铸造一体成形不同,剑脊要手工打磨,报废率高

因而贵重

中国剑能否实战?剑为什么被刀取代?从独特的角度来看历史之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