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题押题|供销合作社

嗨咯~大家中午好呀!今天为大家分享猜题押题之供销合作社,这个名词对你来说是否熟悉呢?近些年来,这些词语又高频地出现在大家眼前,包括高考题和模拟题,所以要好好看一下哦~赶紧收藏叭!
不过在正式给大家介绍干货之前,先让大家看看即将上新的新教材脑图书,敬请期待!


好啦~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叭~
01含义与渊源
1.含义
供销合作社,是一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曾简称合作社、供销社,已有近百年历史。
2.发展
供销社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民主革命时期。早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就有消费合作社组织,毛泽东同志曾多次论述过合作社问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有各类合作社,如茶叶合作社、盐务合作社等。这类合作社通常是我党倡导、群众集资兴办的,将当地土特产收集起来,到敌占区换取解放区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为革命战争、解放区经济发展作出过积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发展合作社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方面,切实给予引导、支持和推动。1950年7月成立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供销、消费、信用、生产、渔业和手工业合作社,1954年7月更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供销合作社系统,从而使之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络,不仅成为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组织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而且还成为联结城乡、联系工农、沟通政府与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对恢复国民经济、稳定物价、保障供给、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是供销合作社发展的黄金时期。1958年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与国家商业部两次合并。在农村,供销社将民间个体商业户全部纳归管理,计划经济时期的紧缺物资,如煤油、火柴、卷烟、白酒、白糖、食盐、布匹、化肥,一律由供销社独家供应,棉花等至关国计民生的农产品也由供销社独家收购,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之后好几年。这期间,由于供销社在乡镇处于独家经营状态,是一个非常“吃香”的单位,事业得到较大发展,为我国农业农村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随着市场经济建立和运行,私营商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计划物资”逐步放开,供销社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竟争,逐步失去优势。九十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受改制影响,供销社的工业、商业企业绝大多卖给了个人受到重创。
02供销合作社作用
1.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
2.遏止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
3.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
4.缓解了粮食等重要物资的供需矛盾,保持了市场物价的稳定,促进了社会安定
5.保证了“一五”期间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促进了对个体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03相关拓展
1.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央苏区农业合作社发展的特点
特点:
具有股份制经济的特征;
有一定集体经济性质;
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功能;
维护贫苦农民利益。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央苏区发展农业合作社原因
国民党的封锁和围困;
根据地自然条件相对恶劣;
根据地百姓生活较困苦;
中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探索;
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需要。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央苏区发展农业合作社的经验
要根据农村实际,发展农村经济;
要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要立足于农民生活的改善;
要充分发挥组织的政治、教化职能;
要善于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开展农村工作。
4.20世纪20、30年代农村合作事业发展的特点
政府主导;
合作主体多元化;
合作过程中存在等级差别;
土豪劣绅掌握合作社的领导权。
5.党要求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原因
便于征收农户余粮的需要;
分散的小农经济生产能力低,增加粮食生产,适应工业生产的需要;
在农业中实行大规模的机械化的需要;
推行合作社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经阶段;
避免农民两极分化的需要。
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新中国成立,通过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土地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
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6.20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影响
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改变了农村面貌;
保证了工业化需求,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
重塑了农村社会意识形态,增强对新中国政权认同感;
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提供条件。
什么?还没看够,想要更多答题术语?那快拿起红宝书找一找吧~

04习题练习
1.20世纪30年代,苏联国有工业企业、国营农场和机器拖拉机站的工人获得国家支付的工资,可以凭票或货币通过国营商店或者合作供销社购买必要的生活用品,集体农庄庄员则按照劳动一日累计量领取劳动报酬。这表明当时苏联( )
A.农业发展受到了重视
B.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基本建立
C.新经济政策仍在实行
D.劳动人民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
【答案】B
【解析】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体系包含国有工业企业、国营农场、国营商店和集体农庄等”可知,苏联的工业、农业以及商业等都实行国营或集体经营,说明苏联建立起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故选B项;根据所学可知,斯大林时期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实现工业化,通过牺牲农业发展来支持工业生产,另外材料中只说到苏联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可以获得国家支付工资,不能体现农业发展受到重视,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苏联的新经济政策结束于192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提高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D项。
2.1983年底,全国80%的社员参加农村供销合作社,吸收农民直接参与供销社的管理。到1984年底,全国已有62000多名农民当选为供销社正、副主任。供销社恢复农民在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联营。出现这一现象得益于( )
A.基层群众自治的实行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
C.国有企业改革的开展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20世纪80年代供销社恢复农民在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联营这一现象的出现是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体现,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的逐步深入,故选B项;基层群众自治是政治领域的表现,题干所述现象是经济领域里的表现,排除A项;国有企业改革是在城市里的改革,而供销社恢复农民在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联营现象是在农村的改革,排除C项;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十四大上明确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3.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答案】B
【解析】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出现了职工积极性大大增强的局面,说明经济责任制得以实行,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故选B项;1982年中国还是计划经济体制,还不到要理顺计划和市场关系的程度,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与题干时间“1982年”不符,排除C项;中国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在1993年,与题干时间“1982年”不符,排除D项。
4.50年代中期,供销合作社工作重心转向农村,除国家统购统销的粮食、棉花外,供销合作社几乎垄断了全部农业产出和地方小土产的收购任务,使国营商业掌握了大量的物资,保证了国家需要。供销合作社工作重心转移起到的作用是( )
A.推动了国家经济工作重心的转移
B.为国家工业化进程提供稳定支撑
C.有利于教育转变落后地区的农民
D.促进了农业“三大改造”的完成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使国营商业掌握了大量的物资,保证了国家需要”可知供销合作社工作重心转向农村为国营商业提供了大量物质,有利于国家展开工业建设,故选B项;据所学50年代国家经济工作重心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教育方面的知识,排除C项;据材料“供销合作社几乎垄断了全部农业产出和地方小土产的收购任务”可知,供销社是负责农产品的收购,与“三大改造”无关,排除D项。
5.图5是无锡县某供销合作社发行的股票。合作社引入股份制因素,这一现象( )
A.能够有效解决合作社资金不足的困境
B.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性质
C.是对“人民公社”进行的新体制改革
D.是对乡镇企业模式的有益探索
【答案】A
【解析】合作社引入股份制因素有利于弥补合作社资金不足的困境,故A项正确;材料供销合作社仍是集体所有制经济,故B项错误;1983年“人民公社”体制逐渐被废除,C项“改革”说法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是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乡镇企业改革无关,故D项错误。
-END-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也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你们的意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如何考高分,更多干货等你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