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红楼梦:薛宝钗和黛玉真的和好了吗?并没有!宝钗劝黛玉别读禁书有背后三层套路

2022-11-30 17:43 作者:南山橘暖读书时  | 我要投稿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中,薛宝钗拿住了林黛玉偷看传奇小说的证据,暗地里教导她不要看这些杂书,她还跟黛玉交换了把柄,说自己小时候也看过这些风月故事。


宝钗此举看上去诚意满满,成功让“情情”的感性少女林黛玉动容,从此扭转对她的看法,不再觉得宝钗是个“心内藏奸”的势利人,而是一个也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少女,是个可以正常交往的闺蜜。


其实薛宝钗并不是真的出于善意提醒林黛玉,所谓的“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本质上就是“潘嘎之交”。因为林黛玉的酒令其实根本没问题,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牡丹亭》《西厢记》书里的词句,宝钗不过是赌了一把,林黛玉自己心虚不小心被“诈供”了而已。


原文中也有多处暗示,真正喜欢在杂书和戏文上用心的人不是林黛玉,而是薛宝钗。


薛宝钗诈黛玉,劝黛玉这一系列行为背后隐藏着三层套路,一层套路黛玉,一层套路宝玉,还有一层套路贾母。但是黛玉、宝玉和贾母也都很聪明,他们都做出了精彩绝伦的反击。


一、宝钗套路黛玉:禁书的水太深,林妹妹你把握不住!姐带带你。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母带着刘姥姥逛大观园,刘姥姥是王夫人娘家的穷亲戚,贾母把她当成小丑一样取乐,其实就是针对王夫人。


贾母还在潇湘馆明确嫌弃黛玉的窗纱旧了,审美也不行,当众安排王夫人给黛玉换上好的窗纱;又在栊翠庵喝茶,从茶叶挑剔到茶水,借妙玉警醒薛家母女的客居依附身份;更绝的是,她在蘅芜苑更是对宝钗“雪洞”般的房间非常不满。


薛宝钗是很会察言观色的人,她完全懂贾母的意思。在刘姥姥逛大观园的全部过程中,在众人都笑得捧腹喷饭的情况下,她一次也没笑出来。除了躲不过的酒令之外,她只说了一句话,做了一个大动作。


她说的那句话是:“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哪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这是回应贾宝玉嫌弃水中的残荷破败不好看,宝钗借机讽刺贾母带刘姥姥逛大观园,说这一年到头,贾府天天都请人来逛,弄得乱糟糟的也没空收拾。


这句话看似平常,其实也很厉害,宝钗就是嘲笑贾府喜欢显摆,要面子。却又不够讲究,只管请人逛大观园,也不知道把大观园收拾得精致整洁一些。


她做的一个大动作就是在林黛玉说酒令,不小心脱口而出“良辰美景奈何天”时,宝钗听了,回头看着黛玉。


宝钗为啥要看着黛玉?因为她终于拿住了黛玉的把柄,可以进行她的反击了。好家伙,这一顿被贾母含沙射影的敲打可把宝钗憋屈得够呛。林黛玉说漏了嘴,暴露出她可能偷看禁书的事情,这就等于是给瞌睡的宝钗送了个枕头。


为啥说可能呢?因为黛玉的酒令其实问题不大。她一共说了四句酒令,其中“仙杖香挑芍药花”一句出处不明,“双瞻玉座引朝仪”一句是杜甫的诗。


只有“良辰美景奈何天”源自《牡丹亭》,“纱窗也没有红娘报”源自《西厢记》。可是只凭这两句也不能定林黛玉偷看禁书的“罪名”,因为“良辰美景奈何天”一句属于《牡丹亭·游园·皂罗袍》中的唱词,贾府的小戏子排练演出都唱过。


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文中就写道林黛玉在葬花的时候,听见了小戏子们唱这一段。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


这说明不看《牡丹亭》的禁书,看戏的时候也可以听到这句诗。元春省亲的时候就点过《牡丹亭·离魂》,贾蔷还让龄官做《游园》,可见都是常见的曲目。


“纱窗也没有红娘报”也是黛玉化用了《西厢记》中第一本第四折中,张生的唱词:“纱窗外定有红娘抱”。她并没有完全照搬说出来。


《西厢记》也是当时很大众化的曲目,张生莺莺小红娘的故事,世人皆知,以林黛玉的才华,就算不看《西厢记》原文,也完全可以说出这样的酒令。


所以林黛玉说了这两句酒令之后,上至贾母、王夫人,下至三春姊妹、王熙凤、李纨都没有人觉得奇怪,尤其是这些已婚的太太奶奶们,谁没看过西厢记和牡丹亭呢?


书中的贾宝玉也没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猛地回头看着林妹妹,他毫无反应。他可是带着妹妹看禁书的人,林黛玉如果真的违规了,宝玉只会比宝钗更加紧张。然而他完全没有!


宝钗却不肯放过这次机会,她早就收买了宝玉身边内外两大心腹:花袭人和茗烟,所以她肯定知道宝玉是偷看这些风月传奇的,因为书就是茗烟买来的,袭人必然也知道。


宝黛从来亲厚无间,黛玉保不准也看过!宝钗这一次赌对了,林黛玉真的看过!而且黛玉脸皮薄,一下子就被宝钗炸出了真相,顿时就羞得满面飞红,央告起宝钗来。


这里可以看出林黛玉很伶俐,尽管这时候宝钗还没和她示好,她就知道叫好姐姐求饶,另一方面说明林黛玉在男女情爱方面很单纯,并且也很重视礼教。只不过是看了两本禁书,说了两句相关酒令,就自己羞愧的红了脸。


相比之下宝钗就厉害,绣肚兜,露出雪白酥臂,解排扣拿金锁都是常规操作,西厢记、牡丹亭、琵琶、元人百种等等风月传奇禁书无所不看,但是依然可以对黛玉表示:“我也不知道,听你说的怪生的,所以请教你。”


很多读者只知道西厢记、牡丹亭,却不知道元人百种是些啥?简单来说就是比西厢记和牡丹亭更劲爆百倍不止的禁书,简单介绍一下,大家就知道了。


《元人百种曲》一般是指是明朝臧懋循所编《元曲选》,这是一部著名的元杂剧总集,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集,每集收十种戏曲,共收剧一百种。


比如大家熟悉的赵盼儿风月救风尘、裴少俊墙头马上、刘晨阮肇误入桃花源等等都是出自这个剧集。


如果说西厢记、牡丹亭还是一般大户人家的才子佳人的故事,那么元人百种就包含更多社会底层的平民、娼妓、优伶、贩夫走卒等等悲欢故事,情节无疑更加奔放:什么一见钟情、私奔、暗约、改嫁、丫鬟撮合等等,无所不有。


后来在薛宝琴做怀古诗的时候,她也故意装不懂:“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可惜她这一招就是对当时心虚的林黛玉有用,后来林黛玉回想过来了,就借宝琴这件事回击了薛宝钗。


黛玉忙拦道:“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


然后贾探春支持林黛玉,连寡妇李纨也表示:“如今这两首虽无考,凡说书唱戏,甚至于求的签上皆有注批,老小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


探春和李纨的态度也是正常人对西厢记、牡丹亭等戏曲故事的态度,薛宝钗真的太能装了。明明自己看禁书看的比谁都多,她自己没有移了性情,凭什么又认为黛玉和宝琴就会移了性情呢?


宝钗接着就语重心长地教导黛玉:“禁书上的东西都是虚拟的,我怕你把握不住啊林妹妹,因为这里水很深.....”


宝钗说的都是封建礼教堂而皇之的大道理,林黛玉也是知道礼义廉耻的书香门第大家闺秀,自然当时只能是听得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而宝钗对黛玉说自己小时候也看禁书的事情,就是投名状,《水浒传》中的几位大寨主,都玩得贼溜。


有人说宝钗完全可以不跟黛玉交实底啊,她这是坦诚待人不要阴谋论啊!真的是好搞笑啊!


宝钗既然想用这一招诈林黛玉,无论黛玉有没有看禁书,她都已经等于对黛玉不打自招,自己也看过禁书的事实,所以我才说宝钗是在赌,她亲口说出自己看过禁书的事,远比林黛玉事后自己反应过来有诚意。


林黛玉是“情情”,就是谁对她好,她就对谁好。宝钗虽然一直在打宝玉的主意,但她一个皇商之女,宝玉又不爱她,林黛玉早就不在意“金玉良缘”了,为什么不趁机冰释前嫌,还能卖王夫人一个人情呢?


二、宝钗套路宝玉:姐不仅懂仕途经济,也懂禁书里的风月情浓!


林黛玉看过禁书真的就会像宝钗担心的那样,会把握不住,移了性情吗?才没有!她和宝玉的互动明显比宝钗矜持多了,宝玉对她也比对宝钗尊重多了。


宝钗想用这件事笼络林黛玉,只是自己白白露出她的虚伪。因为黛玉知道了她看禁书,宝玉就一定会知道,因为宝玉和黛玉最亲厚,也知道黛玉和宝钗的矛盾之深,突然和好,必有重要缘故。


宝玉在见到黛玉善待宝琴时就很惊讶,回来借用《西厢记》中词句,问黛玉“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黛玉就把“因把说错了酒令起,连送燕窝病中所谈之事,细细告诉了宝玉”。


重点就在“细细”两个字巧妙,说明黛玉把宝钗看禁书的事情也说了。就算她不说,宝玉也会明白,宝姐姐不看杂书,怎么能知道林妹妹看呢?


这也是薛宝钗只能利用这件事来迂回地劝告林黛玉,笼络林黛玉,却不能直接戳穿黛玉,让她身败名裂的原因。因为她自己如果不看,如何能知道黛玉说错了呢?她如果借此害黛玉,也就是害了自己呀!


宝玉通过黛玉知道了整天装道学淑女,劝自己仕途经济的宝姐姐,居然是看过禁书的人。本来宝钗的意思可能是想让宝玉更全面的了解自己,在书中她总是不失时机的通过各种方式向宝玉展示自己全方位的才艺,并且还让丫鬟帮忙推销她“不为人知的好处”。


宝钗要让宝玉知道,她不仅有匹配通灵玉的金锁,她懂仕途经济,懂禅理,懂诗词,懂绘画,懂医术,懂戏曲,她还懂禁书里的风月情浓。她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能当贤内助,也能当美娇娘,是个的全能妻子的人选。


可惜宝钗又一次失算了,宝玉知道她也读禁书之后,根本毫无反应。宝姐姐端庄贤淑,宝姐姐读过禁书,对贾宝玉来说都没什么关系,因为宝玉不爱宝钗,宝钗做什么,他都不在乎,宝钗怎么努力,他都感受不到啊!


宝钗总是不明白,爱情从来不能当成生意来经营,爱情是心灵的碰撞产生的火花。宝玉爱黛玉就是源自灵魂的契合,而不是因为黛玉多么博学,或者黛玉读没读禁书,黛玉是不是淑女。


宝玉本来就因为宝钗劝他读书,扬名显身,跟宝钗生分了,骂宝钗是“国贼禄鬼”之流。


现在知道了宝钗道学的一面背后居然还看禁书哦,一向反叛的宝玉会怎么看待宝钗呢:好一个宝姐姐,整天劝我读圣贤书,别写诗词歌赋,不要旁学杂收。可你自己啥事儿不耽误啊!你看过的禁书比我看过得更多更丰富啊!


宝玉本来就不听宝钗的劝告,这下子更不用听了。这就和花袭人劝他和姊妹们不要过于亲厚,自己却早早跟他云雨一样一样啊。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宝钗和袭人都是一路人,自身不正,劝别人注定是无效的。


三、宝钗套路贾母:我已经哄好你外孙女!就算不让我嫁宝玉,好歹也帮忙找个婆家吧!


黛玉和宝钗在接下来一起讨论给惜春放假的过程中,肉眼可见的亲密互动起来。宝钗一看黛玉愿意和自己握手言和,立马再接再厉,去找王夫人查了林黛玉的药方,辛苦翻了医书,找到了安慰剂一样的食疗药方:冰糖燕窝。


然后,又来和黛玉结金兰契。为了怕黛玉不给机会,宝钗特意提醒了她寄人篱下,生病很麻烦的现实:“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黛玉一看宝钗这么主动,这么有“诚意”,怎么能不给台阶呢?


于是黛玉哭个穷,示个弱,顺理成章地收下宝钗的燕窝:“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


宝钗给黛玉送燕窝这件事,其实背后打的是讨好贾母的主意。贾母对刘姥姥、王夫人、妙玉的种种作为,已经让宝钗如坐针毡,贾母在蘅芜苑没给宝钗留面子更是让宝钗如临大敌。


宝钗和母亲哥哥已经在贾府五六年了,黛玉都十五岁了,宝钗至少十八岁了,可是金玉良缘没有门路,京城里的权贵之家也没有人来给她提亲。


薛家日渐败落,宝钗和母亲哥哥为啥不离开贾府,住回薛家的宅子里,重整家业呢?因为薛蟠“社死”了,他自己不中用,贾政和王子腾也担心他惹事,所以也不允许他过于活跃,在京城里再惹麻烦。


薛家不敢离开贾府,因为薛姨妈根本罩不住薛蟠,她必须要赖在贾府,想方设法地让宝钗高嫁,提携薛蟠和薛家。


贾母这样警告敲打,宝钗必须要想办法应对。搞不定宝玉,那就退而求其次,结交贾母的小心肝林黛玉呗。赌一把劝黛玉不要读禁书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送燕窝,都是费尽心机,冒着风险的套路。


黛玉收了宝钗的燕窝,贾母一定会知道这件事。还记得王夫人安排给林黛玉换的鲍太医吗?贾母很快就让黛玉不要用鲍太医的药方,继续吃王太医的药了。


这说明黛玉的饮食起居,吃的药饵都是有嬷嬷丫鬟及时跟贾母汇报的。薛家作为敌对阵营,送来的燕窝和洋糖,紫鹃和王嬷嬷,以及贾母派过来的嬷嬷们是不可能让黛玉随便吃的。


因为那些婆子都很害怕,黛玉和宝玉吵架,她们都要赶紧去偷偷汇报给贾母。


所以,宝钗送燕窝的事情一定早在宝玉去找贾母之前,婆子丫鬟们早就跟贾母汇报了。宝玉来透个口风,贾母只是顺势而为,显得不那么刻意罢了。毕竟燕窝只是安慰剂,对黛玉没坏处,其实也没什么用。


贾母是经年的深宅贵夫人,对宝钗这些套路看的跟儿戏一样。她根本不屑一顾,所以对宝钗进行了“打一巴掌,给个甜枣”的回应,意思就是:别折腾了宝姑娘,你的心事我都明白。


那个巴掌就是贾母给宝琴“假提亲”,虚晃一枪,正好戳中了薛家的心事。可怜宝钗比宝琴身份贵重,比宝琴年龄大四五岁,比宝琴亲戚关系近,但是贾母给宝琴提亲,给宝琴宠爱,却偏偏不给宝钗。


但是贾母又反手给了宝钗一个甜枣,她安排宝钗参与了两次很重要的上流社会交际:王子腾嫁女儿,贾母和王夫人命宝玉,探春,林黛玉,宝钗四人同跟凤姐去;贾母八十大寿,贾母安排宝钗和史湘云、探春、黛玉和宝琴一起出来拜见南安太妃和北静王妃等很多命妇。


如果没有贾母的介绍,薛宝钗一个没落商贾之女,怎么可能有机会,面见这些京城里的顶流权贵诰命呢?按照薛家赖在贾府的样子,以及多年来公然搞“金玉良缘”的种种行为,贾母其实对宝钗真的是仁至义尽了。


红楼梦:薛宝钗和黛玉真的和好了吗?并没有!宝钗劝黛玉别读禁书有背后三层套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