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回顾】京昆之友谈上半年(1985年)京剧演出(盛宝康)
【秋思按】1980年在上海黄浦区文化局和黄浦区文化馆有关领导的关心与指导下,一个全新的京昆剧业余组织诞生了,她就是迄今在上海的业余京昆舞台上已活跃了四十多年的上海黄浦区文化馆“京昆剧之友社”,自1980年成立以来,京昆之友社的全体成员就本着宣传京昆、传承京昆、弘扬京昆的理念,在普及、教学、研究、演出等多方面取得骄人成绩而傲视群雄,这里我们将整理一下当年的社刊《京昆之友》的一些文字资料,一是保存,二是传播,让今天的戏迷朋友们看到当年前辈们的努力。

今年(1985年)上半年。本市京剧舞台繁荣兴旺,其上座率为各剧种之冠,出现了“京剧热”,令人鼓舞。为了总结、研讨上半年京剧演出的经验,我们向社员、社友广泛征求了意见,现将部分来稿来信摘编发表,供有 关部门参考。
不能单打一
盛宝康(退休工人):厉慧良宝刀不老,艺术超群,可惜的是牡丹虽好、没有绿叶扶持;孙硫敏继承荀派,又有创新,唱做和风度不同凡响,可惜剧团人马不齐,没有花脸、武生,她是单仓匹马,独闯江湖;李慧芳多才多艺,可惜的也是拿一人叫座。如果他们不是单打一,好的班底和好的搭挡、演出的效果一定会更好!(按:李慧芳、孙敏都是北京京剧院三团的,据我们了解,北京三团是一个阵容坚强的全国著名的京剧团,老生有李宗义、赵世璞,武生有李元春、马玉璋,花脸有刘建元、裘少戎,武旦有李韵秋、赵慧秋,老旦有王树芳、小生有姚玉成。还有梅葆玖等,角儿众多,如果他们能合作来沪,一定会轰动上海。现在是两位三团的主要演员分别“单打一”来沪演出。说明我们体制上还存在问题,改革有许多问题还要进一步研究,有关部门应予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