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00年我国各个省份沙漠分布矢量数据(附下载地址)

2023-06-18 21:46 作者:地理探险家  | 我要投稿


一、数据集名称

中国沙漠10万分布图集

1:100,000scaledesertdistributionmapsetofChina


二、概况及下载地址

      沙漠空间数据集成是将沙漠专题地图的图形数据建立我国第一个1∶10万沙漠空间数据库,重点反映我国沙漠的地理分布、面积大小、沙丘的流动性与固定程度。按照系统设计要求及有关标准,将输入数据进行标准化,统一转换为各类数据输入的标准格式。建库以交付系统运行。本项目以2000年的TM影像为信息源,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以1:10万比例尺专题图成图要求,对我国的沙漠、沙地和砾质戈壁进行了专题制图。1∶10万全国沙漠分布图可以使用户在从事资源与环境的研究工作时节省大量的数据录入和编辑工作。数字地图能非常方便地转化为版式地图,这一转化在数据库查询检索界面上由用户通过简单的操作即可完成,版图文件通过绘图机绘制出地图的硬拷贝。

     下载地址:http://www.dilitanxianjia.com/%e6%b2%99%e6%bc%a0%e5%88%86%e5%b8%83-2/

三、数据集介绍及使用说明

3.1.制备背景

      由于土地沙漠化是在不断发生,或在控制人类经济活动和采取整治措施有所逆转,需要不断的监测和土地沙漠化趋势分析,为西北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规划和决策提供建议以及科学依据。因此本专题的研究成果将有推广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3.2.资料准备

      在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图的Coverage和2000年TM数字影像信息,进行解译、提取、修编。

3.3.制备过程

      获得基于2000年TM影像解译的沙漠面积及其空间分布数据,可对空间数据进行沙漠化灾害环境进行分析,其应用过程是:确定分析目的和标准:分析目的是指需要数据库回答什么问题,标准是与之有关的某些限定条件的表述,运用这些限制条件,通过一系列的空间询问来进行分析,如沙漠周边受沙尘暴影响地区可用建立缓冲区的方法确定、飑线的推进可用线段与多边形叠加的办法、大风区域影响范围可用多边形与多边形相叠加的方式获得等等。完成这些空间操作之后,便可对其结果区域进行受灾可能性评价。准备空间操作要使用的数据:分析中要涉及的数据,在分析之前,可能对数据库需要作一些必要的修改,或者是将一个新的项目加到coverage的特征属性表中去。进行空间操作:这是空间分析的主体,正是运用了特征缓冲区、拓扑叠加、特征提取、特征合并等手段才获得分析时所需要的新的信息。如受灾范围确定后,再与经济与生产配置图叠加,求解重点防灾区域。准备表格分析数据:一旦产生了最终的coverage,所获coverage的特征属性表包括了利用逻辑表达式和算术表达式分析的信息,通常必须将进行分析时的所需项目要加到特征属性表中去。例如,加入一个取名为VALUE的项来进行灾情损失估算,该值是作为受灾范围coverage中的每个图斑面积与现有经济结构和土地利用现状类型的函数来计算的。进行表格分析:利用逻辑表达式和算术表达式可对空间操作所获得的新的属性关系进行分析,遵循首先确定的标准,即灾害产生的那些限制性因素,定义一系列逻辑运算和算术运算,来对所得到的地理数据进行操作。使最终结果满足数据分析目的要求。

      结果评价与解释:对表格分析得到的结果须评价其有效性,论证该结果是否提供了可靠而又有意义的答案。这一重要步骤可能需要请一些有经验的专家来参与和帮助,为此,系统生产一批验证用的专题地图和表格是有益的。对其结果评价后,如果分析结果不能接受,那么就要利用这一步骤来确定要对分析作哪些修补,增加哪些内容,逐步使沙漠化灾害环境动态监测系统的分析工作符合自然规律。产生分析结果的最终图件与表格报告:在沙漠化灾害环境动态监测系统中,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是两个独立存在的系统。将它们与统计观测数据置于统一的坐标参考系中,实现多种数据源的集成性数据处理。对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混合数据的综合处理分析,会获得更为清楚的因果关系,有利于沙漠化灾害环境动态监测的深入研究。

3.4.数据集属性

      文件格式:全国、分省及县级沙漠图的数据类型为矢量型的shapefile和E00文件。

      文件命名:基于国家基本资源与环境遥感动态信息服务系统数据组织在WindowsNT的文件管理层面上进行,文件和目录名采用英文字和数字的复合名称,分省沙漠图以省、区名拼音+SM构成,如甘肃省沙漠分布图即为GSSM。旗、县沙漠图为省区名拼音+xxxx,xxxx为旗、县代码后四位数值,如兰州沙漠图命名为GS0101。省、区和旗、县的分幅切割以国家级基本资源与环境遥感动态信息服务运行系统中的行政区划数据文件为据。

      沙地:指地表为沙质土壤覆盖的土地,包括沙漠,不包括水系中的沙滩。共分为四个类别:

戈壁:指地表以碎砾石为主植被覆盖度在5%以下的土地

盐碱地: 地表盐碱聚集、植被稀少,只能生长强耐盐碱植物的土地。

坐标系及投影:

坐 标 系:大地坐标系

投影:Albers正轴等面积双标准纬线圆锥投影

南标准纬线:25°N

北标准纬线:47°N

中央经线:105°E

坐标原点:105°E与赤道的交点。纬向偏移:0,经向偏移:0。

3.5.数据应用

      按照风沙运动规律,判断风沙地貌形态以及地表植被覆盖程度,准确判定每个沙地图斑的流动程度。编制完成了2000年1:10万中国沙漠戈壁分布图。建立了以省为单元的全国沙漠、沙地和砾质戈壁现状数据库,并结合已有地理环境专题图信息分析不同气候区沙漠、沙地数量及其组成类型。不同类型的沙漠、沙地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是流动半流动沙(丘)地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以西的内蒙西部、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南部以及青海柴达木盆地,其地表景观特征是流沙呈大面积连续分布。固定及半固定沙(丘)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青海湖周围、西藏的一江两河地区、宁夏东北部、陕西北部、内蒙中东部以及东北三江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些古河道、泛淤扇和河漫滩,此外还有东南沿海地带,其特点是流沙分布零星且规模小。

      四种类型。据此标准以TM影像为信息源,在全数字方式下运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建立了我国1:10万比例尺的砾质戈壁和沙漠、沙地空间数据库。通过分析得出:2000年全国有砾质戈壁38,734,730hm2,有沙漠、沙地124,230,119hm2,其主要以流动沙(丘)地为主,占41.46%;其次是半流动和半固定(丘)地,分别占24.21%和20.38%;固定沙(丘)地最少,仅占13.94%。全国沙漠、沙地分布在28个省区的719个县市,有62.33%分布在极干旱区,以流动与半流动类型为主;有21.94%分布在干旱区,固定半固定类型超过流动半流动类型之和。有8.78%分布在半干旱区,也以固定半固定类型为主。有6.78%分布在半湿润区,绝大部分是固定类型。有0.15%分布在湿润区,以固定半固定为主,但流动类型比例高于半流动与半固定类型。

      全国沙漠、沙地95.37%集中分布在新疆、内蒙、青海和甘肃四省区,并且呈大面积连片分布,主要以流动、半流动类型为主。其余4.63%散布在除云南、重庆、湖南、上海、香港、澳门外的其它28个省区,主要是半固定和固定类型。沙漠、沙地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以内蒙最高达43.287%,其次新疆为31.727%,青海、宁夏和甘肃都在15%左右,大于1%的省区还有陕西、吉林、河北、辽宁、河南、山西和海南七个省,其余省区都不足1%。


2000年我国各个省份沙漠分布矢量数据(附下载地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