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万字旗下的美丽天使:约翰•拉贝

2023-12-13 19:52 作者:永磁-老鼠  | 我要投稿

约翰·拉贝(John H. D. Rabe,1882年11月23日-1950年1月5日),德国人,出生于德国汉堡市,西门子洋行代理人 、南京国际安全区主席。 约翰·拉贝于1882年11月23日出生,1908年8月18日到达中国,先后在德国西门子洋行驻北京分公司、南京分公司工作。1937年11月,发起并成立南京国际安全区并担任安全区主席,以其在1937年12月13日—1938年1月的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人道主义行为、以及撰写作为南京大屠杀物证的《拉贝日记》而著名。二战结束后,拉贝因曾是纳粹党党员而先后遭到(前)苏联和英国逮捕。鉴于在南京时的功绩,得到了国民政府每月金钱和粮食接济。1950年1月5日在德国因中风去世,享年62岁。 由约翰·拉贝本人所著的《拉贝日记》于1997年出版,并被译为中、英、日、德四种语言,被公认为是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 1882年11月23日,约翰·拉贝出生在德国汉堡。父亲是远洋商船的船长。 1896年,父亲病逝。初中毕业后,拉贝不得不中断学业,在一家出口商行当伙计,后前往非洲东南部的葡属莫桑比克的一家英国公司工作数年。 1908年8月2日,约翰·拉贝从德国汉堡启程,8月18日到达北京,他的未婚妻道拉(多拉·拉贝)也随后来到了北京,他们在北京结为伉俪。 1910年10月,约翰·拉贝在北京结婚。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他收集了大量有关北京的照片和绘画,并附以对近代北京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详细记录。 1911年,约翰·拉贝应聘到位于北京东城苏子胡同的德国西门子驻北京分公司做会计兼文书。先后在北京、天津分公司工作,期间曾短暂回国。 1931年11月,约翰·拉贝任德国纳粹党驻南京分部副部长,并开始撰写《拉贝日记》。 1934年,约翰·拉贝主动在南京的住处附近建造了一所德国学校。 1937年11月,侵华日军开始袭击南京时,约翰·拉贝在南京的住所(同时也是办公地)南京市广州路小粉桥1号,作为南京安全区收容难民的25个国际安全区之一,保护了600多位难民。作为南京国际安全区主席的拉贝和其他国际友人一道,协同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其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安全区内,拯救了超过25万南京难民的生命。 1938年的新年,难民收容所的难民们在约翰·拉贝宅邸的院子里排队向拉贝三鞠躬,献给他一块写着“您是几十万人的活菩萨”的大红绸布。同年2月拉贝离开南京,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对拉贝给予了高度评价,国民政府授予了拉贝编号为98的三色彩玉勋章 1938年2月,西门子总部迫于压力召回了拉贝。4月15日,约翰·拉贝回到德国,连续举行报告会。6月8日,拉贝写信给德国元首希特勒,提交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告,但报告当时没有公开(一般认为,当时由于德日为法西斯盟国,故纳粹宣传部部长戈培尔禁止他发表在南京的所见所闻)。之后,他甚至一度被盖世太保逮捕,同时带走了6本日记和由美国基督教牧师约翰·马吉拍摄的影片胶卷。战争期间,约翰·拉贝的工作是照料西门子公司在国外出差的员工。他先是负责照料在阿富汗喀布尔的西门子公司员工,后来负责照料关押在印度拘留营里的西门子公司员工,代这些员工保持与西门子总部的联系 二战结束后从1945年起,由于约翰·拉贝的纳粹党党员身份,直至1946年被甄别为非纳粹分子之前,他已经不再是西门子公司的员工,拉贝还因曾是纳粹党党员而先后遭到(前)苏联和英国逮捕。 1946年6月,在证实没有罪行之后拉贝被盟军去纳粹化并释放,但拉贝只能在西门子公司担任办事员和译员,生活拮据,拉贝一家住在西门子城的一间小房里。 1948年,拉贝生活艰难到了仅能给孩子煮菜汤、大人吃干面包、全家一度濒临饿毙的地步。消息传来,不几日,南京市民募捐1亿元,经国民政府批准按市价2000美元转汇至德国援助拉贝。 1950年1月5日中午,拉贝在西门子公司他的办公室里突然中风,于当天晚上去世。日记资料由他的孙子托马斯•拉贝保存。亲人将他安葬在柏林西郊的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墓地。后墓碑存放在柏林外孙女的车库里,我驻德国大使请求将这块墓碑赠送给南京。 1997年,约翰·拉贝墓碑由柏林搬到南京。 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约翰·拉贝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不顾危险、奋不顾身地抗议和尽其所能地阻止侵华日军对南京市民施暴。安全区为大约25万南京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 约翰·拉贝所著的“南京卷”《拉贝日记》是二战时期日本的法西斯同盟国——纳粹德国的公民所做的第三方视角记述,是证明南京大屠杀的最有力证据之一。 1937年,日军向南京进攻前夕,约翰·拉贝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一些外国人推为南京安全区主席。安全区内设有25个难民收容所,聚集了近30万难民。其中“西门子”难民收容所为拉贝租住的院子。“西门子”难民收容所收留了600多个附近的居民,丁永庆、宗有琴、李世珍,当年都在这里得到过拉贝的保护。12月13日,日军攻战南京,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血腥屠杀。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党员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难民,在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国际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与日军斗智斗勇,与日本驻南京领事馆反复交涉、抗议,阻止日军的恣意侵犯和屠杀 约翰·拉贝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捍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著名的《拉贝日记》,记录了日军暴行的500多个惨案;他带领他的委员们为难民寻求国际援助,募集资金,购买粮食和药品,特别是历尽艰辛,从上海搞来了能预防脚气病的新鲜蚕豆。难民们对他顶礼膜拜,称他为“活菩萨”。为表达对拉贝的敬意,麦卡勒姆牧师专门谱写了一首《南京难民合唱曲》,歌词幽默中隐匿着辛酸:我们要蚕豆做早饭,我们要蚕豆做午饭……开始,难民们都不知道他是拉贝,都称他爱得培先生,他尽自己的所有能力保护了25万难民,供他们吃喝住。他对妇女儿童非常关爱,对敌人却相反。 一次,难民区围墙里翻进了一个身配刺刀的日本士兵,难民们大惊,急忙呼喊拉贝,拉贝急忙赶来,对日本士兵大加斥责,日本士兵连连认错,准备从大门出去,拉贝却命令他重新翻墙出去。难民们得到他的关怀,还经常得到食物 ;孩子们常常得到他赠送的礼物。 1938年1月16日,约翰·拉贝在日本驻德国大使馆举行的便宴上的发言中说:“由于我们委员会的绝大多数委员以前一直在这儿从事传教工作,他们一开始就把战争期间不离开自己的中国朋友视为自己基督徒的责任……这就是促使我们这些外国人坚持留在这里,试图帮助遭受苦难的中国人的原因。 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梁怡发表的文章《南京大屠杀见证者约翰·拉贝眼中的老北京》称他为“南京的辛德勒”“他是南京大屠杀的见证人,被南京视为仁爱的典范”。 人民画报社发表专题文章《约翰·拉贝:“东方的辛德勒”》评价他为“南京大屠杀中的洋菩萨”。文中还提到2009年在网友票选的“十大国际友人”中,拉贝名列第二位,仅次于白求恩。 南京大学档案馆馆长汤道銮在接受拉贝和平奖时说道:“他是个好人,他知道人的尊严。” 2015年1月5日,杨惠群总领事出席悼念约翰·拉贝活动时评价他为“南京好人”,称“他崇高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深受中国人民的敬佩”。 《拉贝日记》(又名《敌机飞临南京》Feindliche Flieger Über Nanking) 《拉贝日记》共有20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录为其中的10本。是他在1937年(丁丑年)9月19日至1938年2月26日撰写的日记,2460页,名为《敌机飞临南京》(Feindliche Flieger Über Nanking)“战时日记”,记录了他亲身经历的这一段历史。 1996年12月,《拉贝日记》由拉贝的外孙女莱茵· 哈特夫人奉献给世人。对于这些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的重要证据,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的7位德语老师进行了整理翻译,于1997年我国《拉贝日记》中文版在南京得以公开出版,著名史学家胡绳撰写了序言;当年底,在德国前驻华大使埃尔文·维克特(Erwin Wickert)的努力下,德意志出版社(DVA)出版了拉贝日记的德文版。(无论是德文版还是英文版、日文版,都是日记原文的部分节选,章节选择略有不同,而中文版出版的则是日记全本。) 家庭成员 妻子:多拉·拉贝。 约翰·拉贝和他一家。 儿子:奥托·拉贝,医学博士。 女儿:格蕾特·拉贝。 外孙女:莱茵哈特。 孙子:托马斯·拉贝(Thomas Rabe),海德堡大学教授,德国妇产协会副主持,妇产医学领域高级专家,2015年9月2日,托马斯•拉贝接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18年9月,因在我国妇产医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及对中德民间友好关系的积极推动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拉贝和平奖 2009年,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创立了拉贝和平奖用于表彰致力于促进我国与世界交流、增进相互了解的对华国际友人 拉贝故居发展基金 2007年,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和拉贝国际和平与冲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发展基金(拉贝故居发展基金)在西门子与合作伙伴的推动下成立,致力于拉贝故居的建设以及国际和平学的研究。 德国海德堡拉贝交流中心 在德国海德堡,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建立了一个旨在促进世界和平的小型的约翰·拉贝交流中心,先后在全球范围内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了6个约翰·拉贝交流中心。 北京联合大学设有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2018年9月28日在北京联合大学校图书馆新馆开始试展。 半身青铜塑像 2005年8月,在德中国留学生及旅德华人为其捐献了一尊小型半身青铜塑像。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史实展厅内,有一座拉贝的墓碑。1997年,由拉贝先生的外孙女莱因哈特女士捐赠。 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 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John Rabe and International Safety Zone Memorial Hall),又称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地址在南京市原约翰·拉贝先生的故居(现南京大学校内)。旨在纪念和宣传约翰·拉贝先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表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无私的人类之爱。 拉贝故居 1999年,南京市政部门变更道路拓宽计划,以便使现属南京大学的拉贝故居保存下来。2003年,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访问南京后建议西门子公司出资修葺拉贝故居。 2005年底,西门子公司经过与南京大学协商,向南京提供225万人民币用于修缮故居。 2006年10月31日,拉贝故居整修完毕向公众开放,正式名称为“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 和“拉贝和平与冲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拉贝故居”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拉贝的墓碑,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保存。1997年因占地期已到,柏林市政部门想清除位于西郊公墓的拉贝墓地,故其家人申请将墓碑送给中国南京保存。虽南京市多次向柏林市政府申请将墓地列为历史名人墓地,进行长期保留,但德国柏林市政府一直没有同意。 2013年12月,拉贝墓园由南京市政府修缮完毕。南京市政府已支付了墓地四十年的租金。该墓地的编号及地址为:BWB 2.5/6,Friedhof der Ev. 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Fürstenbrunner Weg 69 - 79,14059 Berlin。GPS 地理数据:北纬 52.51815°;东经 13.41184°。 2018年8月14日,约翰·拉贝的墓地被柏林市政府列为柏林市荣誉纪念墓地。

万字旗下的美丽天使:约翰•拉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