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行业,最缺的是人才!

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这本来是电影非诚勿扰里的一句台词。
在我看来,不是让火箭飞天,制造飞机大炮等高科技的人,才叫人才。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坚持不懈的做,让客户满意,就是人才!

中国的现在的制造业,已经不是缺钱,缺技术,缺设备的时代,什么都可以购购购。
泰勒百年前提出的科学化管理,在中国制造业可悲的是能达到的不到1%。
呈现更多的是赚钱糊口这种江湖大混子,一个大混子带着一个二混子,二混子再带着一帮小混子组成的草台班子。
上个月天连续五六次走访一个在前些年在国内颇有名气的一家吉他制作工厂,学习其吉他制作技术,在与工作人员的闲谈中我突然问到:“你们工厂在10多年前就请过一个副总做管理,月薪10000元”的是吗?工作人员回答:“老板都不知道请了多少个了,钱是花了不少,但却半点效果都没做出来”。
后知后觉的我,当时还未体会出什么滋味,但在接下来几次的工厂验货中,我是深刻的体会到什么叫无奈,什么叫心酸,什么叫无措......

在吉他装配终端,将琴弦装到吉他上后,我顺手拿起几支试弹,结果发现4.5.6弦都有打品现象。

吉他打品指的是弹琴时由于琴品没按牢固,或者拨弦时力度不恰当,或者吉它本身的质量问题,造成的琴弦震荡时与琴品或指扳不正常碰撞,使琴发出类似于嚓嚓的声音的现象。
一支吉他能否让人发自内心的喜爱,首先是要功能完整,直白的说就是弹出来的声音是悦耳的,是让人能觉得心情愉悦的。外观做的再好也没有用,毕竟吉他是要用来弹的。当然了,也不是说外观不重要,现在的很多厂商都将外观做得非常的华丽,以博取众人的眼球,尤其是深受颜值党的喜爱。
当时我将此情况反映给工厂厂长,岂料工厂的厂长回复我说:他只管生产。
我不能理解,这个生产跟装配和调试没有关系吗?
难道我之前所接受的那么多管理学培训都是骗人的?难道我之前在某世界500企业里任职时的经历中来自美国、法国、英国等高级工程师传授给我的经验都是假的?生产过程居然不包括装配和调试?

没有投入到生产之前的,就叫材料,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没有入库之前,经过验货入库之前,都叫“在制品”,产品经过检确验认OK,入库后就叫“成品”。
产品还没有经过检验,还没有入库之前,怎么就不是生产?
一个吉他工厂厂长,在吉他装配、调试过程中,居然跟我说:我只管生产。难道难道调音、检验,不是生产环节吗?
后知后觉的我,在经过这些天来的不断思考中,终于才发现,这家工厂原来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一个人才带着下面的一个江湖大混子,一个大混子带着一个二混子,二混子再带着一帮小混子组成的草台班子。要么被那帮草台班子同化,要么被那帮草台班子弄得最后走人,要么被气得进医院抢救。其他的别无他法。不过,之前的那些外聘的人才都选择了走人,最终没有闹出被气得进医院抢救的事故发生。

我们Tania吉他坚持每一支都精心挑选,严苛检查,绝不让任何一支打品的吉他流入到顾客手中。我们拒绝同化,我们也不会被同化,我们不会放过任何一支打品的吉他,也不接受任何一支打品的吉他,坚持每一支吉他都是用来弹的初衷,直面未来!
期待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