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5.5 《孙膑兵法》

2023-04-05 11:20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5、《孙膑兵法》


  我国古代有名的军事著作。战国时,齐国军师孙膑[1]所著。

  《孙膑兵法》现已发现的有八篇:《陈忌问垒》、《食庞涓》、《客主人分》、《将败》、  《月战》《将义》、《五共》、《五名》,共六千多字,记载在二百四十多枚竹简上。这部著作总结了战国中期的用兵之道和作战经验,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通过战争达到统一的政治要求和军事思想。

  书中提出了“举兵绳之”的主张。它用历史事实说明,靠“积仁义,式礼乐”来“禁争夺”是根本行不通的。强调只有“战胜而强”才能“天下服”。显然,它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儒家鼓吹的“仁义”、“忠恕”以及“和为贵”等说教,与孟轲的所谓“善战者服上刑”的反动主张针锋相对。

  书中论述了“以寡击众”的军事思想。它认为对强敌、众敌是可以战胜的,并提出许多获胜的办法,如:“分人之兵[2]”、“安[3]人之兵”、“并卒[4]而击之”、“辟而骄之,引而劳之[5]”,以及“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等。这和孟轲鼓吹的“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的谬论也是针锋相对的。

  书中还强调以“法”治军。主张“赏不逾日,罚不睘面[6]”;强调人的作用,认为“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这些都是明显的法家观点。

  书中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它强调要“知天”、“知地”、“内知民心”、“外知敌情”,要根据具体情况,用兵打仗。它指出战争的胜负是有一定条件的,并具体分析了三十二种可能打败仗的因素[7]以及二十种指挥官失败的因素[8]。它还论述了攻守、众寡、强弱、徐疾、盈虚、佚劳、得失等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认为“积粮盈库能使饥”、“安处不动能使劳”、“得天下,能使富”。它还提出“集中兵力”“攻敌弱点”、“避实而击虚”的军事原则,这在二千多年前的确是难能可贵的。毛主席在论述战争的战略问题时曾引用“围魏救赵”这个战略范例。

  书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如夸大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在有些论述中还存在着儒家和宗教迷信思想的影响。

  《孙膑兵法》的竹简是一九七二年四月在山东临沂西汉墓中出土的,它是失传一千七百多年之后的首次发现,证明秦始皇“焚书”主要是“灭五经文书”,对其他书籍乃至兵书都是保护的。这对研究儒法斗争的历史具有珍贵的价值。


注:

[1] 生死年不详,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80—前320年左右。

[2] 使敌兵力分散。

[3] 牵制。

[4] 集中力量。

[5] 避开敌人的锐气,使它骄做轻敌,引诱敌人,使它陷于疲劳。

[6] 有功当天就赏,有过立即处罚。

[7] 如:“令不行,众不一”、“下不服,众不为用”、“民苦其师”、“令数变,众偷”等等。

[8] 如:“不能而自能”、“骄”、“贪于位”、“贪于财”、“寡勇”,“寡信”等等。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5.5 《孙膑兵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