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木部之变期间明军京营的一些补充情况
其实土木部并没有损失掉明朝京营的全部主力。
其实明朝京营还有很多实战经验比在土木部损失的部队更丰富的精锐在土木部之变后陆续返回北京的路上。
土木部对明朝的打击不仅仅在战场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间接损失是朱祁镇被抓走之后,朱祁钰上台,采用软性手段对明英宗时代的一些将领和官兵进行政治打击和明升暗降。
在土木部之前,明朝已经多次从京营和保定鞑官骑兵集团调人南下作战。
在也先率领蒙古各部大举南下之前,明朝北疆已经几十年没见过大股蒙古兵马了,最后一次较大规模军事行动也是十年前王骥,蒋贵西征啊岱汗。
除征讨麓川王朝之外,蒋福成,邓茂七,叶宗留领导的东南矿工大起义,波及东南几个省份。斩杀多名明军高级武官和知府级别文官。
比如泉州知府就被农民军斩杀。
在正统十三年九月,第一批保定蒙古骑兵抵达前线,还有少量京营。
首战,前锋陈诏就战死。
后来虽然取得击杀叶宗留的战果,但其侄子叶希八很有军事天赋,通过诱敌深入设伏,基本全歼了第一批南下的蒙古骑兵和京营官兵。
之后斩杀泉州知府,叶邓合流,拥兵十几万,攻克州府城镇二十一座。
直奔明版太平天国而去。
逼得明英宗下血本,调动宁夏精锐,保定鞑官,京营兵马,交付给永乐朝名将宁阳候陈懋统领。
包括当时的京营总管训练的都指挥蕫兴,保定伯梁珤和保定鞑官骑兵主力,平江伯陈豫,京营都督同知范雄。
集结大军大举南下。
这才最终平掉了这个明版太平天国。
这些人和手里的精锐部队,在土木部时,根本不在北方。
再加上参加麓川之战的北方边军和京营部队逐渐返回。
其实明朝中央的军事力量并没有损失殆尽,其实还是很强大的。
只是后来因为夺门之变和于谦之死,这些事情都被舆论刻意的掩埋,给你塑造出一种于谦力抗神州陆沉的感觉。
其实有所夸大。
这些部队的军官在北返之后,普遍遭到了景泰朝的政治轻微打压和冷藏。
朱祁钰和于谦并没有将这些人重新投入对蒙战线。
而是尽可能的再度派到南方,比如贵州,两广,近一点的也放到山东去管理二线卫所。
兵也许留下了,但本人和嫡系部队则远远派离。
当然有些人在两三年后经过朱祁钰的考察,认为不会有威胁,不会危害他的皇位了,还会被重新调回北方战线。
比如蕫兴,方瑛,还能再回京营,或出镇辽东。
也有如梁珤这样的,要等待明英宗复辟才能重返对蒙前线。
比较大牌的比如王骥,则被留在了南京。
陈懋,直接给了个闲职让他管翰林讲座!冷藏到死。
平江伯陈豫,派去山东看人种田。
再加上蒋贵,李隆,赵安相继病死。
所以武勋力量才一下子坠落得很厉害。
很多人其实并不是倒在土木堡之变的作战前线。
而是皇帝换了人,作为前朝将领,即便得胜回朝也是没用。
他们很多人回到北京之后,在景泰元年和二年就大量被御史弹劾。
即使是陈懋,王骥也不能幸免。
还有任礼,我非常怀疑明史里记载任礼在甘肃北部被也先偏师打败,损失兵马万记很可能是出自某个御史弹劾他的谣传。
因为说任礼派的是一个偏将去,但却说不清这个偏将是谁,损失兵马万记,在甘肃,那不得损失一大堆都指挥,指挥?
之后任礼也顺理成章的被打压冷藏。
景泰登基后,对陕甘宁地区的明军将领各种流言很多,言官不断弹劾。
连毛忠这样的忠臣良将也被传言和也先勾结,差点被于谦五马分尸,最后全家流放福建。
所以,明朝很多核心军事力量骨干,还真不是就战损在土木部,更多是因为尴尬的英宗旧臣身份而遭到冷藏打压。
不过为景泰说句公道话,朱祁钰手段还是相对温和。
没有对这些人下死手,甚至还继续用了几个,多数情况下只是将他们外派到云贵,两广,或者冷藏起来。
毛忠这种全家流放福建的已经算是很重的一个了。
但损失仍然是很大。
本身土木堡已经损失不小了,又一大批比较有实战经验,还刚打完较大规模战争胜利的给冷藏或流放或南派。
不能将他们重新投入北方边疆,这种次生灾难间接损失是很大的。
像梁珤,后来朱祁钰死后他重回北边,在陕西就打得很好。
但朱祁钰是坚决不肯让他重返北边掌兵的。
好在石亨石彪还算支棱,也对鞑靼瓦剌打了不少胜仗,不然这事儿就难看了。
土木部之变里,如果朱祁镇能够突围成功,哪怕六七万明军全死在土木部,他能回到北京,那么后续和也先还有的大打。
而且也先面对王骥,陈懋,梁珤,任礼,蕫兴,方瑛,毛忠这帮人也不见得能占上风,可能他的漠北霸权会垮的更快。
可他抓住了朱祁镇。
不用打,朱祁钰就帮他解决了这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