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阳虚的形成原因、证候特征及治法。中医学对脏腑学说的认识,除
肺阳虚的形成原因、证候特征及治法。中医学对脏腑学说的认识,除了粗浅的解剖知识外,更主要的是通过病理现象而推断出来的。我们对肺阳、肺阳虚的认识亦如此。 肺为娇脏,其位最高,外邪侵犯人体,肺常首当其冲。 若是热邪内盛,每常灼伤阴津,形成肺阴虚(或肺阴受损)证,而寒邪犯肺,哪有不损伤肺中阳气的道理? 如寒邪外感,内干于肺,轻则肺阳被遏,重则阳气受损,而常表现出恶寒发热、咳嗽、咳痰清稀、流清鼻涕等候。其中咳痰清稀、流清鼻涕等显然是由于肺阳被遏所导致的,只不过此类病证肺阳损伤的程度较轻,若不是反复发病者,一般不致形成肺阳虚证。 反之,如果长期咳喘,痰饮停滞于内;或是肺气虚弱,久之累及肺阳;或是脏腑之间彼此相互影响,如脾胃阳气不足,土虚不能生金,或肾阳虚无以温暖肺阳等等,最终均可导致肺阳虚证的形成。 其临床见症,总以畏寒肢冷、短气神疲、咳喘不已、咯痰量多、痰涎清稀或白如泡沫、胸闷不适、面色晄白或虚浮、平素自汗出、易感冒、唇舌淡或暗淡、苔白或滑、脉沉细无力等为主候。 这里还须明确,由于气虚常反映出较单纯的机能衰退,阳虚则必见一派虚冷征象,气虚为阳虚之始,阳虚乃乃气虚之甚,因而肺阳虚证必然同时兼有短气神疲、咳喘无力、面色晄白等肺气虚症状。 肺阳虚证的治疗,总以温肺散寒为主。 较常用的药物有干姜、细辛、桂枝、桂心、淫羊藿、补骨脂、五味子、巴戟天、附片等,代表方如仲景之甘草干姜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小青龙汤、肾气丸等皆是。 因肺阳虚证每由久病咳喘、痰湿水饮、气虚、外寒等不同因素所致或加重,故选方用药时很少单独运用温肺一法,而大都配合化痰止咳平喘、补益肺气或健脾益气、温肾纳气、解表散寒等治法,根据病情不同而灵活化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