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628管理经济学
单选题:20题,每题1分,一共20分
简答题:5题,每题6分,一共30分
计算题:5题,每题6分,一共30分
案例分析:2题,每题10分,一共20分
第一章 导论
1. 管理经济学: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决策科学的分析工具,使一个企业组织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在面临各种约束下,能够最有效达到自己既定的目标
2.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资源配置有关的管理决策问题
3. 决策的基本步骤:①明确企业面临的问题;②确定企业目标;③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④选择最优的方案;⑤执行方案
4. 正确决策的条件:明确决策目标;较高决策者素质;充足的决策信息资料;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5. 正确决策的准则/怎么才能确定我这个决策是有效的正确的:采取该项决策之后的情况比采取该项决策之前有所改善
6. 微观经济学: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企业、家庭、消费者、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影响,由此说明市场经济如何解决资源配置的问题
7.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价格理论
8. 微观经济学的三个层次:分析所有的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分析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
9. 微观经济学的三个假设:完全理性、完全信息、市场出清
10. 管理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目的不同(微观经济学是为了解决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理解价格经济如何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管理经济学是为了企业管理者服务的,目的是解决企业的决策问题而提供经济系分析手段);研究方向不同(微观经济学是描述性的,管理经济学是规范性研究);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会给假设条件,管理经济学不会给假设)
11. 管理经济学的主要内容:需求理论;成本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
12. 管理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法:无约束的最优化(最大值和最小值)、有约束的最优化(拉格朗日函数)
13. 无约束的最优化:企业的产品质量、资源投入量、价格和广告费用的支出等方面不受限制,进行企业最优化决策
14. 无约束的最优化--边际和边际分析:边际(增量,即某些变量的变化)、边际分析(利用边际值作为决策参考依据的一种方法)
15. 管理经济学种常用的边际值:需要背诵

边际产量(MP)=总产量变化量Q/劳动增加量L;
边际收益(MR)=总收益变化量/产量变化量;
边际成本=总成本变化量/产量变化量;
总收入=价格*销量
边际利润=总利润变化量/产量变化量=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如果没有给变化量,那么需要使用求导
边际产量(MP):对总产量函数(TP)求导 边际收益(MR):对总收益函数(TR)求导
边际成本(MC):对总成本函数(TC)求导 边际利润(MP):对总利润函数(TP)求导

注:一般A表示平均、T表示总、M表示边际、C表示成本、R表示收益、π表示利润、Q表示产量
16. 遇到求原函数最大化的时候,让导函数为0,也就是边际函数
17. 遇到求极值问题就对原函数求导,然后在让导函数为0
18. 管理经济学中一条重要定律:当企业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企业的利润达到最大(或者亏损达到最小)
19. 边际利润为正值(即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扩大业务量,边际利润为负值(即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减少业务量,边际利润为零(即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业务量为最优,利润最大
20. 有约束:被分配的业务量或资源数量是有限的,既定的
21. 有约束的最优化:在现实生活中,最优化决策者将面临种种约束条件,这类有约束的最优化问题往往包含一个目标函数和一个或多个约束条件,有约束的最优化问题通常用线行规划的办法来解决
22. 企业: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以营利为目的。把各种生产要素组织起来,经过转换,为消费者或其他企业提供产品或劳务的经济实体
23. 企业的特征:企业必须自主营业;企业必须自负盈亏;企业的产权必须明晰
24. 企业理论-交易成本:狭义上指一项交易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广义指的是协议谈判和履行协议所需的各种资源的使用,包括谈判信息的成本、谈判所花的时间,以及防止谈判各方欺骗行为的成本
25. 企业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利润最大化
26. 企业利润:会计利润(是企业已经取得的销售收入减去会计账目上已经发生的各种费用(即会计成本)的差)、经济利润(是决策的基础,企业获得的收入减去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之和,后者是企业所有者自己提供的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的机会成本)
27. 机会成本:某种经济资源因用于某特定的用途而放弃了该在经济资源在其他用途使用中的可获得的最高效益,强调二选一的选择中,最大损失
第二章 供求分析
1.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2. 需求的四个要点:①一种商品(或服务);②人们愿意且能购买;③在一定时间内;④除价格外,其他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都保持不变
3. 影响需求变动的要素:①商品的价格(需求向下倾斜规律);②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若收入水平提高,在相同价格水平下,需求会增加,需求曲线右移);③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增加;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减少);④消费者的偏好(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于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偏好成正向变动的关系);⑤广告费用
4. 需求函数:需求量与影响需求量的各因素之间所建立的函数关系

这里商品的价格是影响需求量最主要、最灵敏的因素,所以只需要背价格
5. 价格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将其他因素视为不变,仅考虑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函数可以表示为Qd=f(P),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需求表和需求曲线两种方式进行描述
6. 需求曲线:大致意思就是根据商品的价格而变化需求量的过程曲线图
需求取消注意的两个点:1、一条需求曲线表示的是同一时点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或者说表示的是在其他要素不变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2、需求曲线随商品和市场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7. 需求定理(需求规律):从需求表和需求曲线可以看出,商品(同一个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是从呈反方向变动的,例如(肉松饼的价格下降,导致需求量增加,这是叫需求定理,肉的价格下降,肉松饼的需求量增加,这里不是指同一商品,所以不属于需求定理)
8. 个人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在该商品的任何一个可能的价格下,消费者个人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9. 市场需求:(把个人需求的“消费者个人”改为“市场上所有消费者”,就是市场需求了)
10.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某个时期内,当其他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消费者愿意和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发生变动
11. 需求的变动:(需求曲线左移或者右移)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其实就是对影响需求的变动的因素的说明,需求量变动是对商品价格进行变动,需求的变动是对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和消费者偏好进行变动
12. 市场需求曲线的估计和预测的方法:回归分析法(步骤:①建立理论模型;②收集数据;③选择函数形式;④对结果估计和解释)
13. 供给:指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提供而且有能力提供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14. 供给的四个要点:一种商品(或服务);生产者愿意且能够提供;在一定时间内;除价格外,其他影响供给变动的因素保持不变
15. 影响供给的因素:商品的价格(供给向上倾斜规律);生产成本(成本越低,供给越大);替代品的价格(替代品的价格越高,生产替代品的利润越大,企业越愿意生产);生产者对价格的期望(生产者预期价格上涨,产量会增加)
16. 供给曲线-需要注意的问题:1、供给曲线表示的是在其他元素不变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2、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供给曲线
17. 供给定理(供给规律):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是从呈同方向变动的 (商品价格下降供给就少,价格高供给就增加)
18. 市场均衡:是指在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其他因素都给定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等于生产者愿意供给的数量
19. 均衡价格: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价格
20. 均衡交易量:又叫均衡产量、均衡销量、均衡数量,是与均衡价格相对应的成交数量
用函数形式将市场均衡状态表示Qs(供给)=Qd(需求)
题目:如果需要计算均衡价格(P)和均衡产量(Q),使用Qs=Qd,算出Q,再拿算出的Q带入Qs或者Qd求P(假定某商品的需求价格为P=100-4Q,供给价格P=40+2Q,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应为P=10,Q=60)
21. 需求的变动与市场衡量的变动:
供给不变,需求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需求增加,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销量)增加,需求减少,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总结(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意思是消费者买的多了,均衡价格也就上升了,均衡数量是跟随着均衡价格的交易数量的,所以也会增加
需求不变,供给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供给增加,均衡价格减少,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意思就是生产者减少提供商品,那市场的均衡价格就会上升,买的人也就少了
供给、需求都变动:①确定供给和需求两条曲线都移动;②两条曲线移动的方向;③两条曲线变动幅度的大小,供给减少,需求增加:均衡价格均上涨,均衡数量不确定
22. 政府规定最低价格:最低价格又称为支持价格、价格下限。政府为了扶持某一行业的生产、保护生产者的利益而规定的高于该行业产品均衡价格的一种非市场价格
23. 价格下限高于均衡价格的后果:导致供给过剩。使得企业竞争力降低、效率低下(意思就是生产者提供的商品太多了,消费者买不起或者使用不了)
24. 政府规定最高价格:又称限制价格、价格上限。是指政府为了防止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而规定了低于这些物品的均衡价格的价格,即规定最高价格
25. 价格下限低于均衡价格的后果:导致了稀缺物品。使得市场无效率,不公平(意思就是生产者提供的商品太少了,消费者买不到)
第三章 消费者效用分析
1. 效用: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
2. 效用的三个特点: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主观评价;效用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效用本身不包括有关是非的价值判断;效用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觉
3. 效用理论的基本假设:完全信息、偏好次序
4. 效用的度量:基数效用(对应的边际效用分析法)、序数效用(对应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5. 基数效用论:形成于19世纪,认为,一种商品或劳务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测量,测量单位时效用单位(Util,尤特尔)。效用是一个数量概念
6. 序数效用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认为,效用的绝对量大小根本无法测定,无法用某种统一的单位表示出来,他们只能根据消费者的个人偏好程度排列出效用大小先后的顺序。效用是一个次序概念
7. 总效用、者在一定时期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消费中获得的效用量的总和
8. 边际效用(MU):是指消费中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时,所获得的总效用量的增量
9.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当MU大于0时,总效用曲线呈上升;表明总效用会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是递减的;当MU等于0时,总效用曲线达到最高点,表明总效用取得最大值;当MU小于0时,总效用曲线呈下降趋势;
如果总效用曲线时连续的,则每一消费量上的边际效用值是总效用曲线上相应点的切线斜率
10.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消费数量增加,边际效用呈下降趋势的现象(人都是会满足的)
11. 消费者的均衡状态:效用最大化时的状态
12. 消费者均衡: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对各种商品的购买中获得效用最大化
13. 均衡条件的含义:消费者应使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钱带来的边际效用是相等的,也称为等边际效用原则
14. 消费者的均衡状态:效用最大化时的状态。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为

例题:我是买A0.9元的商品还是买B0.1元的商品,A带给我的效用是1,B带给我的效用是2,那我多购买A商品还是B商品
1/0.9=2/0.1 1.111<20 B商品带给我的效用比A商品要高所以多买B
15.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价格与他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16. 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同一条无差异曲线时表示两种商品或者两组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对消费者所提供的效用是相同的
17. 无差异曲线的性质:无差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同时其形状是凸向原点的;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不能相交;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
18. 边际替代率(MRS):消费者在保持自己效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为了增加一种商品(x)的消费量所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Y)的消费量
19. 无差异曲线上某点的斜率就是边际替代率,即斜率=边际替代率
20. 消费者预算线:在给定的价格和收入下,消费者把所有收入用于消费所能获得的商品组合点轨迹
如果消费者所有的收入(I)都用于购买商品X和Y,商品X和Y的价格分别为Px和Py,则预算线可用方程表示为:(会考计算题,需要背公式)

需求价格弹性必须掌握
1. 需求弹性: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影响因素变动的反应敏感程度(就是需求量变动对其他因素的反应)
2. 需求价格弹性: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变动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一般用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来表示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
以下公式种:Q1是变化前的需求量;Q2是变化后的需求量;P1是变化前的价格;P2是变化后的价格;Ed是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第一种: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在什么时候用?在题目给出百分比的时候)

例题:假定某商品的价格下降了10%,其需求量增加了8%,问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

第二种:弧弹性(在什么时候用?在题目给出你变化前后的价格和需求量)

例题:

注意第一句话,假定也就是说10000是想要达到的,8000才是现在的
Q1=8000 Q2=10000
第三种:点弹性(在什么时候用?在题目给出你需求函数的时候)

例题:假设某企业的需求曲线方程为:Q=3000-200P,P=10时的需求价格点弹性
首先要算出Q函数对P的求导:求导结果为Q=-200(任何自然数都化为0,未知数去掉)
其次根据公式算出-200*(10/1000)=-2

3. 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根据需求定理,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的变化方式相反,所以大部分商品的弹性价格是负值,为了方便起见需求价格弹性一般取绝对值(也就是正数),计算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越大,说明该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灵敏度越高
4. 需求价格弹性的种类:根据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可以把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五种类型,即需求完全无弹性、需求缺乏弹性、需求单位弹性、需求富有弹性(奢侈品)和需求完全弹性

5.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主要因素:商品的替代性;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种所占的比重;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
6. 需求价格弹性的应用:需求价格弹性是企业制定价格政策的基础,因为需求价格弹性能够直接反映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程度,从而就可以据此了解商品价格变动对企业销售收入的影响
需求量(销售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需求价格弹性
a) 价格提高,导致需求量减少,使销售收入下降,当需求富有弹性时(Ed>1),降价可使企业的销售收入增加,而涨价会使企业的销售收入减少,这时企业应该降低价格,通过扩大销量来增加总收入(意思是价格太高了,买的人就少了,所以需要降低价格,提高销售量增加总收入)
b) 价格提高,导致需求量减少,使得销售收入提高,当需求缺乏弹性时(Ed<1),降价使企业的销售收入减少,而涨价可使企业的销售收入增加,这时企业应提高价格,以此来增加总收入
c) Ed=1(单位弹性),当需求价格弹性为单位弹性时,无论涨价还是降价,企业的销售收入一直保持不变
d) Ed=0,需求完全无弹性,价格无论提高还是降低需求量不变,因此当需求价格弹性为完全无弹性时,降价使得企业销售收入减少,涨价使得企业的销量收入增加(R(收入)=P(价格)*Q(需求量),Q不变,所以价格直接控制了收入)
第一小节例题:


第二个为什么要变形,因为公式是Q函数对P函数求导,所以需要变形为P=***
7. 需求的收入弹性(Em):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用需求量的变动率与消费者收入的变动率之比来计算。

由上面的转换出(会考计算题):需求量(销售量)变动百分比=收入变动百分比*收入价格弹性
Em为需求的收入弹性(也就是要计算的),M为消费者的收入水平,△M是消费者收入变动量,Q是某商品的需求量,△Q是需求量的变动量
8. 需求收入弹性的种类:
需求收入无弹性(Em等于0,意思是你收入高低你都会买,比如食盐);
需求收入缺乏弹性(Em小于1,比如生活必需品);
需求收入单位弹性(Em等于1,收入涨价消费量增加,比如衣服);
需求收入富有弹性(Em大于1,随着收入的增加,购买的商品价格也会越高,比如奢侈品);
需求收入负弹性(Em小于0,收入持续上升的时候,不使用某种商品,比如羊城通(我有钱买了车我减少了公交车出行))
人们通常把Em>0称为正常商品(意思就是收入增加,需求也增加)也就是前面四种,Em<=0商品称为特殊商品或低挡商品,因为这类商品不符合需求定理
9. 恩格尔定律: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对于一个家庭或国家而言,越富裕,则事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公式不需要背诵)

10.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一个国家生活水平高低或富裕程度的一个指标,恩格尔系数越高表示生活水平越低,恩格尔系数越低表示生活水平越高(我有100块10块用来吃饭,90元用来享受,我有100块70块用来吃饭,30块用来享受,这两个条件对比在对必要的支出后所得到的)

不用背
11. 需求收入弹性的应用:需求收入弹性反映了消费者收入变化对需求的影响程度,他是企业确定产品结构调整方向的重要依据,同样也是国家确定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
12. 需求交叉弹性(Ec):是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交叉弹性不取绝对值,别搞混了,选择题如果问交叉弹性,首先排除价格弹性的选项)


13. 需求交叉弹性的种类:Ec>0,商品1和商品2有替代关系(牛肉价格上升了,羊肉销量就上涨了,因为牛肉买不起我就吃羊肉),Ec=0,商品1与商品2没有关系(你改变价格和我无关),Ec<0商品1与商品2有互补关系(乒乓球拍的拍价格上涨了,乒乓球销量下降了)
负补正替
14. 供给价格弹性(Es):是指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供给量的相对变动相对于其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计算公式和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一样)
15. 供给价格弹性的分类:


16. 影响供给弹性的主要因素:商品生产时间的长短;商品生产周期;生产规模和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生产成本的变化;
第五章 生产要素投入的决策分析
第一小节:生产函数
1. 生产要素:是指从事生产所必须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包括土地(N)、劳动(L)、资本(K)、企业能力(E)
2. 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者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3. 柯布-道德拉斯生产函数:公式了解即可,后面大于等于小于需要背诵

4. 短期:是指在这个时期内,企业不能根据它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只能调整部分可变要素
5. 长期:是指在这个时期内,企业可以根据它索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所有投入要素的投入量都是可变的
注意:这里的长期短期和时间无关,只是表达的是生产要素的个数
6. 短期和长期的区别:短期调整部分可变要素,长期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
7. 短期生产函数:是指企业在此期间内,只有一种投入要素的数量是可变的,其他投入要素的数量不变。短期生产函数主要研究产量与投入的变动要素之间的关系,以确定单一可变要素的最佳投放量
8. 产量: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
9. 总产量(TP):是指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Q*L
10. 平均产量(AP):是指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总产量Q/劳动量L)
11. 边际产量(MP):是指某种生产要素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
12.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报酬递减法则):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连续的投入到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的增量(即边际产量)增加,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数量之后,继续增加该要素的投入,所得到的产量的增量(即边际产量)使递减的,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先递增后递减)

这个图要会画
总产量(TP)达到最大时,边际产量(MP)为0
平均产量(AP)最大时,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也就是他们相交的点)
第四节:生产三阶段(看上面的图,图需要背下来)
13. 第I阶段特点: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一直在递增,直至最大值;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在这一阶段增加投入的是有效的
14. 第II阶段特点: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随着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而递减;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在这一阶段增加投入仍然会有效
15. 第III阶段特点:可变要素投入的平均产量继续递减,边际产量为负值,总产量开始递减;在这一阶段,追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显然是不可理的
16. 三阶段中第二阶段是变动要素的最优投入阶段
17. 边际产品价值(VMP):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某种可变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收入(边际产品价格(VMP)=边际产量(MPl)*边际收益(MR)),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即随着某种变动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其边际产量不断下降,边际产量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如果假定产品价格固定不变,则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同样向右下方倾斜
18. 生产要素的边际成本(MFC=P):生产要素的边际成本也称边际要素成本,是指每增加使用一单位的某种可变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成本
19. 生产要素的最佳投入量的确定:当边际产品价值大于边际价格时(VMPl>Pl),企业利润增加,反之减少,边际产品价值等于生产要素的价格的时候(VMPl=Pl),企业所获得的利润最大(意思就是我收入大于成本,那我还有钱赚,还可以继续投资,当符号为等于的时候,利润达到最高点,再投入可能就会赔钱了,所以等于的时候时企业利润最大)
20. 等产量曲线:在表示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
21. 等产量曲线的特点:他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即其斜率为负值;在同一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曲线,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在同一平面图,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等产量曲线的形状反映除两种投入要素的替代性;等产量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所决定的
22. 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是为了维持系统产量水平,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可以减少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之比,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的切线的斜率绝对值(就是你生产馒头和包子,你少生产了一个包子那你要多生产对应的馒头,两个商品是互补的)
23. 边际技术替代率公式:

例题:上图曲线中A点到C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多少
由图可看出A点的资本为60,B点的资本为20,所以资本减少量就是60-20=-40,A点的劳动为10,B点的劳动为30,可见劳动数量为30-10=20,带入公式MRTSlk=-(-40)/20=2,减少两个单位资本的投入要增加1个劳动者,雇一个劳动者要减少两个单位资本的投入
24. 等成本线:表明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可以购买到两种生产要素数量的最大组合的线

25. 等成本线的方程、斜率:需要背诵,(斜率是L的价格和K的价格之比,就是最后一个公式),有题目让你写等成本线方程

Pl是L要素的成本,L是L要素的数量,Pk是K要素的成本,K是K要素的数量,这里的L是劳动要素,K是资本要素,(等成本线方程就是:我有100元,L10元一个,K20元一个,那么10L+20K=100)
26. 等成本线的特征:要素价格不变,等成本线是一条直线;投入成本增加,等成本线平行右移;距离原点越远的等成本线表明支出的成本越高
27. 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企业投入要素最佳组合的均衡条件):选择一种要素投入的组合,使得企业能够在既定的产量下,消费成本最少,或者在既定成本下,所生产的产量最大

28. 规模报酬: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都按同一比例变化,从而生产规模变动时所引起的产量或收益的变动

为什么一个公式最后结论只是判断ɑ和β相加来求规模报酬,因为算来算去发现算出来的结果和公式里的元素约了,所以只剩下ɑ+β,只需要记住大于小于等于规模报酬会怎么改变就好
29. 规模报酬三阶段: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各种要素增加,产量或收益也增加);规模报酬不变阶段(各种要素增加,产量或收益等于各种要素增加的量);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各种要素的投入增加,产量要小于投入)
30. 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技术方面的经济效果;管理方面的经济效果;商业方面的经济效果;金融方面的经济效果;承担风险方面的经济效果
前面讲的都是技术不变的前提下,所以在这一小结要评估技术进步导致生产函数的改变

31. 生产函数和技术进步的关系(看图):由于新技术的应用,技术进步应该表现为用较少的投入,能够生产出与以前相同的产量(就是判断技术是否进步,在使用技术后我的资本减少了,但是产量和原来相同);技术进步导致生产函数的改变,这种改变可以用等产量曲线的位移来说明,等产量曲线位移的程度越大,说明技术进步越快
32. 技术进步的测定:是由规模报酬公式推导出来的(下来公式记一个就好了)
G是增长率,GQ就是产量的增长率,GK是资本的增长率,GA是技术的增长率,一般考试会直接给出

或者

例题:

第六章 成本分析
第一小节:成本与利润概述
1. 成本(cost):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或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必须得到的报酬或补偿
2. 成本的分类: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站在经济学家的角度);增量成本(相关成本)和沉没成本(不相关成本) (这两个成本是站在决策者的角度);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注意决策者做决策的时候必须使用机会成本,也就是说你要评估很多场景来决定选择哪个,使得收益最大);
3. 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分类标准(成本按照其总额与产量的关系,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指的是在一定限度内成本总额不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是企业在短期内不能随意调整的固定生产要素投入的成本(意思就是不会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变动成本是在一定限度内成本总额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费用,是企业在长期内可以随意调整的可变生产要素投入的费用(意思就是会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注意因为长期函数的要素都是可变的,所以长期生产函数没有固定成本,
4. 增量成本(相关成本)和沉没成本(不相关成本):分类标准(与决策有无关系),增量成本(和决策有关系)是由于某项生产决策而产生的相关成本,即总成本的增量(大概意思增加生产一个东西,你需要增加的成本);沉没成本(和决策者没有关系)是指企业已发送而无法收回,或不因生产决策所改变的成本(大概意思是你买了一个包子,这个包子好难吃,但是你已经买了,支出的费用已经不会收回了)
5. 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分类标准(成本按其收入后归属的不同,可分为显性成本和隐形成本),显性成本是企业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隐性成本是在形式上没有支付义务的,企业为使用自己提供的那一部分生产要素而支付的作为报酬的费用(举例子,你要去卖包子,你买了超市里速热的,然后你家人送了些自己包的,这里你付款了的就是显性成本,送的或者自己的就是隐性成本),
6. 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在财务分析中使用的一种概念成本,他是指企业在生产活动中按市场价格支付的一切生产要素的费用,机会成本就是多个选择,你选择了其中一个,而放弃了其他的选择最高的那个机会的收入
注意注意:事宜做决策用的成本是增量成本(相关成本),决策者做决策必须使用的成本是机会成本,会计成本=显性成本;机会成本=隐性成本
7. 正常利润:是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是承担风险的报酬,是企业家人才的价格,是企业家人才的机会成本,可以看成是正常利润=总收益,经济利润等于多少和我没关系,我卖出去的就是我的正常利润
8. 经济利润(超额利润):是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即:经济利润=总收益-总成本=总收益-(显性成本+隐性成本)
9. 会计利润:账面利润,企业销售产品的总收益减去会计成本(显性成本)后的余额,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会计利润=总收益-显性成本

由上面三个利润可以看出,会计利润要大于经济利润,所以企业一般要考虑经济利润作为基础
10. 利润贡献(毛利):指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后的余额,有单位产品的利润贡献和全部产品的利润贡献
第二小节: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分析(短期是重点)
11. 短期生产函数:至少有一种或若干种投入要素的数量固定不变,形成产量和成本之间的关系,称为短期成本函数
12. 长期生产函数:所有的投入要素都是可以改变的,形成产量和成本之间的关系称为长期成本函数
13. 短期总成本(STC):是指在短期内生产一定量产品所消耗的全部成本,短期总成本(STC)=总固定成本(TFC)+总变动成本(TVC)

14. 短期平均成本(SAC):是指在短期内平均每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成本,短期平均成本(SAC)=平均固定成本(AFC)+平均变动成本(AVC)(就是平均分=总分/人数)

15. 短期边际成本(SMC):是指企业在短期内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短期边际成本SMC=短期总成本的增量(ΔSTC)/总产量的增量(ΔQ),公式如下:

例题:

16. 短期生产函数与生产函数之间的关系:当平均产量(APl)达到最高时,平均变动成本(AVC)处于最优点;短期边际成本(SMC)曲线与平均变动成本(AVC)曲线的交点与边际产量(MPl)曲线与平均产量(APl)曲线的交点是对应的

17. 长期总成本(LTC):企业在长期中调整市场规模,生产各种产量所需的最低成本点的轨迹
18. 长期平均成本(LAC):得产量所分摊的长期总成本

19. 长期边际成本(LMC):当企业有足够的时间根据生产产量调整其他固定要素时,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
第三小节:成本函数估计
20. 短期成本函数估计(需要背诵,有简答题):简单外推法;回归分析法(需注意的问题:成本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成本函数形式的选择)例题:

21. 长期成本函数估计:回归分析法(需要注意的问题:收集的成本数据应该是截面数据,即在同一特定时点上,各个不同规模工厂的成本数据。通常选择第三方程的函数形式来拟合总成本的观察数据);技术法
第七章 生产产出的决策分析
第一小节:边际分析
1. 总收益(TR):是指企业销售一定量的产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总收益(TR)=商品单价(P)*销量(Q)
2. 平均收益(AR):是指企业每销售一单位产品平均得到的收入,平均收益(AR)=总收益(TR)/销量(Q)=(商品单价(P)*销量(Q)) /销量(Q),在经济学中假设价格不变,收益平均收益=商品价格
3. 边际收益(MR):是指企业每增加销售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边际收益(MR)=总收益增量(ΔTR)/销售增量(ΔQ),如果给了你总收益函数让你求边际收益函数,那么对总收益进行求导也就是dTR/dQ
4. 利润(Π):利润π=总收益(TR)-总成本(TC)
5. 边际利润:边际利润=边际收益(MR)-边际成本(MC)
6. 利润最大化:

所以利润最大化的条件(重点):就是边际收益(MR)=边际成本(MC)
第二小节:盈亏平衡分析
7. 盈亏平衡分析的基本原理:盈亏平衡分析法又称保本分析法

8. 判断企业是盈利还是亏损:
P·Q是销量,P·Q*是盈亏平衡销量(就是你不赚钱不亏钱时候的销量)
Π=P·Q-P·Q*如果算出来是大于0说明盈利,小于0说明亏本了;就是对应上面那个图的盈利区和亏损区
9. 给定企业的目标利润Π,求目标利润下的目标销售量Q(这里会考计算题)

例题:


10. 经营杠杆:企业固定成本总额与变动成本总额的比率
第三小节:生产可能性曲线及产品产量最佳组合的确定(重要)
上面讲的都是没有约束的,所以这里讲在某种约束下
11. 生产可能性曲线(PPF):产品转换曲线,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能够生产的各种产品产量的最大组合的轨迹
注意:资源既定就是你只能生产X、Y两种商品,或者说你的技术水平只能让你生产者两种商品
我有100元,100元是我的成本,我去生产X和Y,然后在代入下面的图

生产可能性曲线讨论的是生产产量问题
12.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特征: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在一般情况下,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向右上方凸出的,由边际转换率递增决定的;通过生产可能性曲线,可以划分出生产可能性区域和生产无效率区域
13. 边际转换率(MRT):是指在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增加单位某种产品的生产所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的数量,这里的资源指的是成本,也就是说成本一定的情况下,购买商品的数量的各种组合
14. 边际转换率(MRT)公式:MRT=-(ΔY/ΔX)

边际转换率算的是成本
15. 等收益线:在既定收入条件下,所必须生产的两种产品的产量的最大数量组合的轨迹。(等收益线和等成本线是一样的)
16. 等收益线的方程和斜率:

等收益线讨论的是收益问题
17. 资源既定收益最高的产品产量组合:大概意思就是想看看我的收益能够生产多少产量,理解不了就直接记住资源既定,那么生产可能性曲线只有一条,然后把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收益线放在一起,看看我的钱能够生产的最大产量,注意钱(资源)一定要用完,要不然就是资源过剩,看图7-11

18. 收益既定资源耗费最小产品产量组合:大概意思有很多产品的组合,怎么样才能让成本最少,看图7-12
19. 根据上面两条线(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等收益线)的判断,产品产量最佳组合的均衡条件是

第8、9、10、11章讲的是几个市场,几个市场的区别在这里

第一小节:完全竞争市场中的条件及企业收益规律
1. 完全竞争市场应具备的条件:市场上有大量的卖者和买者;市场上所出售的商品和劳务是同质的,即不存在产品差别(不存在产品差别就是大家卖的都是同一种东西,没有品牌没有场地之分);市场上的各种生产资源可以充分自由地流动,不受任何因素的阻碍(大家是快活的);市场信息是畅通的;
2. 完全竞争市场的三条线(其他市场都有,重点需要背诵):企业需求曲线(dd曲线)、平均收益曲线(AR曲线)、边际收益曲线(MR曲线)

3. 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收益规律:三线合一,在完全经济市场中企业需求曲线(dd曲线)、平均收益曲线(AR曲线)、边际收益曲线(MR曲线)三线重合dd(AR=MR=P),注意是在完全竞争市场中
第二小节: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决策(重点)
考虑一个问题: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有权力做价格决策吗?企业说这个商品我要卖5块
答:企业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没有权力做决策,大家都是价格的接受者,但是可以做产出决策(成本、收益、利润),我想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
4. 企业短期决策:告诉我们短期内企业无法调整全部生产要素,但是可以看出企业的生产能力相对保持稳定,上面说了企业不能决定价格,所以价格也是稳定的,这样子的话各大企业比拼的就是产品生产的成本了
5. 盈利均衡图:就是收益大于成本

6. 盈亏平衡均衡图:就是收益等于成本

7. 利润最大化原则包含的两层含义:
如果盈利,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生产,则企业利润最大;
如果亏损,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生产,则企业亏损最小;
8. 亏损均衡图:亏钱了,收益小于成本

虽然亏钱了,但是企业不是说倒闭就倒闭他会根据以下原则
9. 停止营业点原则:在短期生产状态下,如果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这是在决策中应该将固定成本看成沉没成本,不需要考虑大小和回收问题,而应该根据价格P是否大于或等于相应的平均变动成本AVC,来决定企业是否继续维持生产,就是比较你卖一个商品的收益和你做这个商品的成本是否能够持平
分别有三种情况:平均变动成本AVC<价格P; 平均变动成本AVC=价格P; 平均变动成本AVC>价格P;
10. 停止营业点具体应用一:平均变动成本AVC<价格P<平均成本SAC企业可以继续营业,就是商品售价大于平均变动成本(不包括固定成本哦,比如店铺租金啥的)的时候,你得到他们两个的差可以慢慢补齐平均成本(固定成本和平均成本)

11. 停止营业点具体应用二:价格P < 平均变动成本AVC<平均成本SAC,企业要停止生产了,就是你一个包子成本1元,你卖出去2元钱3个,那你完全亏损状态,无力回天,只能停产
12. 停止营业点具体应用三:价格P = 平均变动成本AVC < 平均成本SAC

例题:(考的就是停止营业点具体应用三的P=AVC=MC)

注意:厂商短期均衡条件是P=MC(背诵,这个公式是由完全竞争市场的收益规律三线合一(AR=MR=P),而短期决策中MR=MC(这个是利润最大化的时候的MC=MR,可以理解为卖出的和成本相等),所以得出MC=P)
上面讲的都是短期的决策,现在讲长期,不要搞混了,长期决策就是为了解决短期决策的亏损或者盈利
13. 企业长期决策:
14. 长期均衡的形成

我是老板,我短期赚钱了,我可能会扩大企业(你赚了钱会扩大,别人也会),市场产品量大,然后商品就下降了,你赚的钱慢慢的减少了,所以在短期你亏损也好盈利也好,经过长期的调整都会达到一个均衡的状态,最终企业获得的就是毛利(贡献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
15. 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长期均衡条件是:边际收益MR=平均收益AR=长期边际成本LMC=长期平均成本LAC=商品价格P(这句话是重点,需要背诵,记住三线合一的AR=MR=P,然后MC=MP,所以P=MR=LMC(这里是长期决策所以是LMC))
短期决策和长期决策的原则都是使用边际收益MR=短期or 长期边际成本(S or LMC)来决定的,
短期决策如果价格小于平均变动成本(P<AVC),那就停产
长期决策如果价格小于长期变动成本(P<AVC),那就停产或者退出
讲了那么多,企业就是为了盈利而市场
16. 竞争战略:在一个行业或一组经营活动中寻求经济优势或者一个有利的竞争地位
最终结论:从长期来看,完全竞争企业的许多竞争优势都不会保持长久,即不可能获取持久的经济利润,最终企业只能获得正常利润
第三小节:完全竞争市场经济绩效的评价
17. 生产者剩余:卖着得到的货币额减去可变生产成本后的差额。生产者剩余实际上是衡量卖者参与市场所得到的收益,意思就是,你做一个包子成本是5元,你打算卖6元,但是有人愿意10元买,那么生产者剩余就是10-6=4,生产者预想的和别人给你之间的差额就是生产者剩余
18. 资源配置有效性:在完全就在市场中,当价格P=边际成本MC时,企业的产量水平从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角度看时最优的,这不仅使消费者得到了最低的价格,而且使生产者乃至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源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这是分析短期)
19. 生产有效性:从长期考察,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当价格P=平均成本LAC企业可以实现成本最小化,在最佳规模上生产,从而实现最高的生产效率(这是分析长期)
以上分析了这么多,最终结论是:完全竞争市场是最理想的市场结构,为什么说是4个市场中最理想的呢?因为完全竞争市场会调节资源配置有效性和生产有效性,从而达到P=MC和P=LAC,就是市场均衡,大家都很满意
第九章 垄断市场中的企业决策
第一小节:垄断市场的条件及企业规律
1. 垄断市场:有一家企业完全控制整个行业的市场结构,即一家企业控制了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可以理解为在一个范围内,只有一个人是做这个东西的)
2. 垄断市场的条件:在一个行业或在某一特定的市场中,只有一家企业提供全部产品,没有竞争对手,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企业所生产和出售的商品没有相近的代用品,其他产品无法替代的;其他任何企业进入该行业或市场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
3. 垄断市场价形成的根本原因:进入障碍
4. 进入障碍:独家企业控制了生产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关键资源,使竞争者无法从事该项产品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规模经济的存在(在竞争中以低成本大规模生产产品供应整个市场,自然垄断(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规模经济一直持续到单个企业为整个市场进行生产,经济学称该市场为自然垄断市场,就是你越做越大,把其他企业比了下去) );政府特许(就是有些企业不赚钱,但是还在经营,就是因为政府的特许)
5. 垄断市场中的企业收益规律:

第二小节:垄断市场中的企业决策
6. 企业短期决策原则:边际收益MR=边际成本SMC(短期决策原则就是短期边际成本SMC)
7. 企业短期生产决策--盈利:就是收益大于成本的时候,你是赚钱的,经济利润就是利润(总收益-总成本)

8. 企业短期生产决策--盈亏平衡:总收益=总成本,就是盈亏平衡
9. 企业短期生产决策--亏损:收益小于成本
10. 企业短期生产决策--亏损时什么时候停产或者继续生产:(和完全竞争市场一样)
11. 企业长期决策:

和完全竞争市场中短期超额是不一样的,因为垄断市场企业很难进入也就是进入障碍,也就没有人和他抢市场,所以垄断企业在长期依然存在超额利润
12. 企业长期均衡的条件:P>MR(边际收益)=MC(边际成本) 短期看短期边际成本,长期看长期边际成本
13. 垄断企业的供给曲线:这个好难解释,你要记住“垄断没有供给曲线”
怎么形成一个垄断市场,为什么要成为一个垄断市场企业?你想想垄断市场是什么,是在这个市场中只有一家是做这个产业的,那为什么要成为垄断市场的企业呢,因为赚钱赚的多,就算没得赚也有政府特许,所以大家都想要成为垄断市场的企业,都会去竞争,所以竞争战略就是以下两点
14. 垄断企业的竞争战略:
细分市场:例子,大家都是一个卖包子的,那我研发出水煎包,我就去卖水煎包,那么这个行业就是只有我卖水煎包,我占领了水煎包市场
进入障碍:绝对成本优势;先驱品牌优势;规模经济...根据细分市场的例子,你会想那别人也会生产啊,那我还是成为不了垄断市场的企业,这时候就会有进入障碍,进入障碍会帮你杀死一些其他企业,比如你先来的大家都知道了,你就是第一个成立的品牌,有了品牌的加持,你销量会涨
第三小节:垄断管制
垄断市场企业因为只有一个,所以企业可以对价格进行肆意妄为的修改,这时候就有了管制这一小节
15. 为什么说垄断效率低,因为最高点只有他一个,他可以躺平,而完全竞争市场有很多企业在互相竞争,所以完全竞争市场效率要高

16. 寻租:是指个人和团体为了把别人的收入重新分配到自己手中而花费资源来影响公共政策的行为(可以理解为仗着政府特许赚老百姓的钱的行为) (不需要背诵)
17. 垄断净损失:部分消费者剩余的减少并没有转移给生产者或其他地方,而成为了垄断的净损失(不需要背诵)
政府为了防止这样子的事情发生所以提出管制方法
18. 政府对垄断的管制的方法:价格管制、反垄断法
19. 价格管制:按边际成本定价(提高效率,使得社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按平均成本定价(更低的公平价格)
20. 反垄断法:一个法律《反垄断法》
完全竞争采取均衡于完全垄断长期均衡的差别是:完全垄断市场均衡是提供更少的产量,更高的价格
如果题目让你求利润为盈亏平衡的时候,①确定产量②确定价格③确定平均成本④计算总收益⑤计算总成本⑥利润=收益-成本,如果利润=0那就是盈亏平衡的
第十章 垄断竞争下市场中的企业决策
1. 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是指在一个市场中,有许多企业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的市场结构(就是一个市场很多人生产包子,有豆沙包,水煎包,但是他们都是包子,这个叫有差别的同种产品)
2. 垄断竞争市场具备的条件:市场上有较多企业,彼此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产品之间既存在一定的差别,又有一定的替代性;企业进出行业比较自由
3. 垄断竞争市场的企业收益规律:企业需求曲线(dd)、平均收益曲线(AR)、边际收益曲线(MR)

4. 利润最大化边际成本=边际利润

5. 垄断市场中的短期决策:垄断企业成本(生产成本);垄断竞争企业(有生产成本还有销售成本(比广告法))
6. 广告的作用:通过广告为消费者提供更为完备的商品信息;通过广告宣传改变消费者欲望
7. 垄断竞争企业长期均衡的形成:

8. 垄断竞争企业长期均衡的形成条件:边际收益MR=边际成本LMC 并且 价格P=平均收益AR=平均成本LAC
例题:

9. 垄断竞争企业得竞争战略:品质竞争;各种促销活动
10. 完全竞争企业和垄断竞争企业最终长期均衡状态的区别: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的位置不同;切点不同;成本构成不同
对比上面两个市场(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会发现:垄断竞争市场的短期像垄断,长期像完全竞争市场),三个市场对比

第十一章 寡头垄断市场中的企业决策
4个市场的需求曲线和平均收益曲线都是重合的(记住,就tm的MR搞特殊,和他们不重合,除了完全竞争市场)
1. 寡头垄断市场:少数几家企业控制了某一行业的市场,供给该行业生产的大部分产品。因此,在市场上每个大企业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 寡头垄断市场的条件:在一个行业或市场中,只有少数几家企业(使用市场集中度来区分垄断竞争(20%-40%)和寡头垄断竞争(70%-100%),一般不会一起考);企业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关系(以为寡头垄断市场只有那么几家,所以他们要考虑其他人降价啊、涨价啊啥的);新企业进入行业比较困难
3. 寡头垄断市场的形成原因:规模经济性的存在(意思就是我一个人做不了,我多拉几个人做,扩大规模);行业中现有寡头垄断企业拥有重要原材料或关键技术,阻止了竞争者进入行业,从而少数几家企业就可实现寡头垄断;由几家企业控制了分销渠道(假如我生产包子,B也生产包子,我威胁市场上卖包子的不允许在B那里拿货,只允许在我这拿);现有寡头垄断企业可能受到政府的保护,或政府的规定有时提供了反对垄断的抵消力量
4. 寡头垄断市场的分类:

5. 勾结(或共谋)行为的寡头垄断形成条件(可能考简答题需要背诵,或者用自己的话说):

6. 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xx多变性
7. 寡头垄断市场的企业决策:古诺模型(独立)、斯威齐模型(独立)、非合作性博弈(独立)、共谋寡头模型(共谋)
8. 古诺模型:两家寡头垄断一个市场,即双头垄断市场,最早提出了对双头垄断市场的一种均衡解释,一般称为古诺模型
9. 古诺模型假设条件(背诵,有简答题):
① 一种产品市场上只有两家企业
② 两家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完全相同
③ 生产的变动成本为零,即假定边际成本为零
④ 两家企业共同分享市场,且双方对需求状况了如指掌
⑤ 各方根据对方的行动做出自己的决策
10. 古诺模型结论:

11. 斯威齐模型:价格刚性(成本改变,价格不变)、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称为斯威齐模型,这个斯威齐模型一个企业降价他的产量可能有少量的增加,但是涨价他产量大幅度减少,所以一般企业不会轻易降价,即斯威齐模型的基本假定条件是竞争对手响应降价但不响应提价
12. 寡头垄断企业斯威齐模型的竞争方式:非价格竞争手段(广告、产品差异(你卖包子,我卖肉包,豆沙包))
13. 非合作性博弈:(了解就好)

14. 非合作性博弈的占优战略:是指无论其他参与者的战略是什么,对某个参与者来说都是最佳战略(就是我不管你干什么,反正我做的决定对我是最好的)
博弈最重要的概念是收益和策略,收益和策略组成的表叫做收益矩阵
15. 共谋寡头模型:有卡特尔和价格领袖
16. 卡特尔(有简答题,需要背诵):是一个行业的各个独立企业之间通过对有关价格、产量和市场划分等事项达成明确的协议而建立的组织,他是寡头市场中各个企业用公开的方式互相勾结以达到协调行动的一种形式,寡头垄断企业组建卡特尔组织的目的是维持高价,使联合利润最大化
17. 卡特尔组织不稳定的原因:产量份额分配中的问题;在许多国家,公开的卡特尔是违法的;作弊问题;市场进入问题
18. 价格领袖:一个行业的价格通常由某一个企业率先制定,其余企业追随其后确定各自的价格。这是寡头企业之间的一种默契,因而是一种暗中勾结
19. 价格领袖的模式:支配型价格领袖模式;效率型价格领袖模式;晴雨表型价格领袖
第十二章 企业产品定价实践
上面都是讲的在很多条件下该干嘛干嘛,这章实践,你是老板,你卖产品,你需要制定价格,一共有6中定价方法,第六小节有两种
第一小节:定价目标
1. 定价目标:企业通过制定产品的价格所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企业通过价格制定所要实现的经营意图(就是你定价干嘛,不就是赚钱吗)
2. 定价种类:维持企业生存为目标;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保持和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目标;以应付或抑制竞争为目标;以树立企业现象为目标
第二小节:成本加成法
3. 成本加成定价法:是企业最常用、最基本的定价方法,以产品单位成本为基本依据,再加上预期利润来确定价格的定价方法
4. 成本加成定价法的基本步骤:
① 估算某种商品的平均变动成本(AVC);
② 估算出固定成本,并按照产品产量将固定成本分摊到单位产品上,由此算出平均固定成本(TFC);
③ 将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变动成本相加,得出平均总成本(AC),
④ 以平均总成本的一定比例(成本加成率)作为企业目标利润率核算出目标利润
公式:
5. 成本加成率算法(平均成本利润率):这个公式可能会考一个比较综合的题目,如果题目给了你价格弹性让你求成本加成率就用这个公式

Ep:价格弹性 Ed是需求价格弹性,别搞混了
6. 成本加成定价法的评价:简单使用、 方便、价格在一定时期比较稳定、能保证企业获得正常利润
7. 目标收益定价法:也称为目标利润定价法,保证实现企业目标收益来进行定价的方法
例题:

总成本:200000+(40*2000)=280000
我一共需要卖出的钱:80000+280000=360000
一共卖出去的钱除以销量就等于一个商品卖出去的钱:360000/2000=180
目标收益定价法是成本定价法衍生出来的,一个给你总收益(元)一个给你目标利润率(%)
8. 边际成本定价法:也称变动成本定价法,产品价格至少能补偿每种产品的边际成本或变动成本(记住概念就好,大概意思卖出一个商品的价格等于生产一个商品的价格)
9. 盈亏平衡分析法:保本法

第三小节:价格歧视
10. 价格歧视:差别定价法,它是垄断企业经常采用的一种定价方法,企业处于非成本差异的原因以不同的价格把同一物品或服务卖给不同的顾客,根本目的获取更多的超额利润
11. 价格歧视对企业及消费者的影响: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价格歧视;消费者利益涨价的价格歧视
12. 价格歧视的种类:完全价格歧视(一级价格歧视,单位价格歧视)就是根据你能消费的最高金额来决定价格;二级价格歧视(数量价格歧视)根据购买数量决定价格;三级价格歧视(消费者价格歧视)根据不同市场,比如民用用电和公用用电
13. 实行价格歧视的条件:企业必须对价格有一定的控制力;企业必须能够区分不同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企业应该能阻止套利(低价入高价出)的情况出现
上面讲的都是一个产品,但是生活中不可能只有一个商品,所以下面开始讲多个商品
第四小节:多种产品定价法
14. 需求上相互关联的产品定价:在需求上相互关联的商品或者是替代品或者是互补品
替代品:一种商品涨价会使另一种商品销量增加(鸡贵了就买鸭)
互补品:一种商品涨价会使另一种商品销量减少(羽毛球和羽毛球拍是互补的)
主旨所有关联产品的总利润最大
15. 生产上相互关联的产品定价:生产这个产品也会生产一单位另外的产品,分类两大类一个是以固定比例一个是以变动比例16和17
16. 以固定比例生产的关联产品定价:涨价产量直到产品组的边际收入等于产品组的边际成本,以此确定产品组的价格
17. 以变动比例生产的关联产品定价:外生既定的(外面的市场定价)
第五小节:转移定价
18. 转移定价:分为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
19. 无外部市场条件下的转移价格确定(自己家的企业公司与公司之间):中间产品的最佳转移价格由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时中间产品生产事业部的边际成本所决定
20. 有完全竞争外部市场条件下的转移价格确定:企业中间产品的转移价格由外部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价格来决定
第六小节:其他定价法
21. 竞争导向定价法:是一种主要以竞争者的价格为定价依据,而不注重成本和需求因素的定价方法。竞争导向定价法是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为定价目标而展开的(就是你降价我也降价来比拼),又分为随行就市定价法、密封投标定价法、竞争价格定价法
随行就市定价法:以行业平均价格水平作为企业的定价标准(市场价格多少我多少,一般用在完全竞争市场中)
密封投标定价法:工程进行投标的企业通常采用的一种定价方法(互相猜测互相竞价)
竞争价格定价法:根据行业产品的实际情况和对手产品的差异状况来确定价格
22. 新产品定价:新产品由于没有历史数据可供参考,只能采取特点的定价方法来确定价格,分别撇脂定价法和渗透定价法
23. 撇脂定价法:在产品最初上市时,把产品价格定的很高,以便短时期内获得利益
24. 撇脂定价法的优点:新产品上市,常常缺少同类的替代产品;由于产品价格高出成本较多,有条件实行消费者差别定价;企业在产品价格方面有较大的的回旋余地
25. 撇脂定价法的缺点:价格过高引起消费者不满,企业产品没有市场影响力,产品价格高会吸引竞争者涌入,较高的产品价格难以长期维持
26. 渗透定价法:新产品上市时,把价格定的很低,使产品快速被市场接受,迅速渗透到市场中,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使其他企业难以进入(我研制出五香味馒头,只需要0.01就可以买一个,然后短时间内我的馒头就占领了市场)
27. 渗透定价法的优点:利用低价打开产品销路,占领市场,以薄利多销来获利,可以建立价格壁垒(就是价格很低很低,不太能够赚钱,就很少的竞争者会进入),阻止竞争者进入、有利于企业控制市场
28. 渗透定价法的缺单:企业一旦提价,就看导致大量竞争者进入市场,然后失去市场地位,失去大量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