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作为背景板的她们:《狂飙》中的扁平女性角色

2023-08-23 12:17 作者:Lalisa一BLACKPINK  | 我要投稿

作为背景板的她们:《狂飙》中的扁平女性角色 原创 春泽与叶 Artemis与Artemisia之剑 2023-07-09 08:57 发表于四川 (全文3300余字,预计阅读时间9min) 你好姊妹,本期我们来聊聊《狂飙》中的扁平女性。 《狂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群像剧,不论是浓墨重彩塑造的高启强和安欣,还是寥寥几笔带过的小人物谭思言,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物之间的羁绊也数次令我热泪盈眶。 但在我看来,这部剧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对剧中女性角色的刻画,整体而言都较扁平,存在大量的刻板印象与男性凝视。很遗憾在扫黑除恶的宏大叙事中,作为女性的她们只能是背景板与工具。 首先大致梳理剧中出现的女性角色及其剧情任务: 图片 经过一番梳理,我们会发现大部分女性角色都被设计成围绕男性的工具:要么为儿子操劳,要么为丈夫奔波,还有更多的则深陷性缘关系——其行事以性缘关系中的男性为中心。 而剧中的男性即使是小角色,如唐小龙和唐小虎,都被塑造得立体、多面、复杂,让观众对他们又爱又恨。在刻画冷色调人物时不忘为其着恰到好处的暖色,可见编剧人物塑造功力炉火纯青。 但奇怪的是这种功力我们却在女性角色上没有看到:几位主要的女性角色如陈书婷、孟钰、高启兰,无一例外都因依附于男性角色而存在。当除去她们身上的性缘功能,花瓶功能,抛去虚无缥缈的光环如“美、飒、清冷”等肤浅的对女性外貌的吹捧后,就没有什么闪光点了,只能扁平地存在于剧中。 本文通过具体的情节和镜头总结了三方面,进一步说明剧本如何对女性角色进行扁平刻画。 01 「花瓶的她们:无处不在的男凝」 剧中的女性,如陈书婷扮演者高叶、孟钰扮演者李一桐、高启兰扮演者隆妮、程程扮演者曲栅栅都“各美其美”,但她们太“好看”了,除此之外没有更深刻的记忆点了,以至于很多弹幕、评论、二创视频都在极力夸赞与吹捧她们的颜值。 这里并不是批判美,而是想说“美只是女性最不值一提的优点”,我们不应该由于过度关注她们的美而忽视对她们其她美好品质的关注。 因为女性外在颜值的优秀导致观众对她们内在能力的忽视,这何尝不是一种巧妙地打压,极易形成对女性“徒有其表而能力不足”或者“其现有成就都是通过利用美貌才获得”的刻板印象。相比之下,剧中对于男性角色颜值的关注却显得十分苍白。这似乎在暗示我们对于男性,颜值并不是很重要的评判。 其次,片中几位女性角色即使原生脸已经足够优秀却也依然要带着精致的妆容才能出现在镜头前。这种对女性容貌极致到严苛的追求可以举几个例子: ①.(24集25min)晚上睡觉被电话惊醒,躺在床上接电话时带妆的陈书婷。(所以睡觉都不能卸妆吗?) 图片 ②.(36集25.55)在医院出镜的高启兰一直踩着高跟鞋。(所以女性一定要穿着这种残害身体的鞋吗?) 图片 ③.38集里揭开228枪击案时(20.55),书婷开车去追高晓晨时,也是踩着恨天高。(开车还能穿高跟鞋吗?)但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上一个在家的场景,演员将长裙换成便于出行的西装。(难得有西装便于裙装出行的觉悟,但不知这一点是否由女性提出。) ④.在22集中,程程和高启强争夺一把手位置失败后,被李宏伟晚上约出来,在她准备走的时候,李宏伟拉住她,甚至想对她动手动脚,强吻她。(程程在这个情节里面可有可无,单放李宏伟和小弟们喝酒吃饭吸毒的场景就可以推动剧情发展了,去掉程程这段情节也不会影响什么;且程程作为泰叔手下、集团二把手、高知女性,一个李宏伟这样的地痞流氓也敢调戏她,背后的男性凝视实在令人毛骨悚然。因为我实在想不清楚这个片段存在的意义是什么,除了满足一些猥琐男的意淫之外,我真的想不明白有什么作用。) 从对女性颜值的苛求来看,女性角色存在的主要用途似乎是为了表现得有吸引力,性感的或者为了满足男性的性兴趣,这是影视剧中男性凝视最典型的表现。她们穿着高跟鞋,时刻带妆,保持优雅美丽。她们不是自己,只是供人欣赏的花瓶。 02 「标签的她们:刻板印象的杂烩与堆叠」 首先是顽固的刻板印象。局长孟德海妻子崔姨、调查组徐忠妻子是连名字都没有的高官的贤内助与保姆,在剧中存在的意义不是包饺子送菜,就是给丈夫收拾行李,在家管孩子。剧里少见的女性警察角色小五,却没有对其工作能力和性格人格等的刻画。匆匆一瞥地几个镜头起到塑造女性警察呆萌无害的小白兔形象,和给男主安欣炒cp的作用。 其次,剧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对女性白幼瘦的刻板审美,但遗憾剧中依然不乏对现代独立女性与传统女性刻板印象的杂糅与堆叠。 剧中主要女性角色出场标配是高跟鞋、长风衣、精致妆容,用对现代女性的刻板印象表达所谓的“独立”。然而她们行事逻辑却时常透露出传统与守旧的思维,与“独立”产生矛盾。比如霸气又有气场的黑老大养女陈书婷主要任务是管教儿子、辅助高启强,独立理智且卧底抓毒贩的孟钰因安欣拒绝结婚,赌气和杨健结婚生子。(且不说孟珏前后人设立不住,在编剧眼里女性失恋如此情绪化吗?对自己婚姻如此不负责只能是女性吗?) 最后,作为“大嫂”的陈书婷和作为“陈书婷”的陈书婷。 “大嫂/大哥的女人”这类称呼的流行,一方面加强“大哥”——即男性主体性和“大嫂”——即女性的依附性,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社会普遍“默认男性为主体的潜意识”。一个女性,她首先是一个人,是她自己,其次才是谁的谁。 陈书婷主动选择扶持高启强,所以才有了后来的高启强。因此陈书婷并非依附大哥而存在,但大嫂这种标签似乎已经大过了陈书婷这个角色本身,并且每称呼一次陈书婷为“大嫂”就会将女性的主体性弱化一分。 总的来说,剧中人设能够立得住、不依附于男性存在、有完整的故事线的女性角色,只有程程和黄瑶了。其她的角色不过是一个个的标签所堆叠杂糅,用于丰富男性角色背景板。 03 「失语的她们:女性之间的交流匮乏」 纵观全剧,几乎没有女性之间产生羁绊、深度交流、进行合作的场景。唯一有印象的是高启兰和瑶瑶的几场戏,能展现出瑶瑶的机敏与情商以及兰姐的洞察力和对瑶瑶的保护。 相比之下,剧中对男性间的交流沟通合作的刻画却是浓墨重彩,这种男性之间强有力的纽带在某种层面上也印证了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不论是安欣与李响,还是高启强与高企盛,高启强与安欣之间,都是如此。剧中我的几个泪点也都因为男性之间的这种情感,比如安欣借表彰大会发言的机会劝李响选择警察的初心(13集21.25-24‘17)、李响壮烈牺牲后旁白念出他写给安欣的信、以及最后杨健禁毒支队报数,都是令我潸然泪下的片段。 也许男编剧可能更擅长刻画这种男性之间的纽带吧。 《狂飙》的编剧朱俊懿在访谈中,也谈到了这部剧对女性角色的刻画不足,他说“我是尽量能少些到女性就少写女性……女性方面我也在揣摩也在练,但就我媳妇对我的评价来说好像不太成功”。 其实不是这个编剧有这种问题。纵观影视剧,能深度刻画女性纽带的作品真的很少。从现实来看,编导领域女性的话语权不足,施展手脚的空间不够;从本质来看,还是由于男权社会对于女女联结的恐惧,以及男权社会影响下的男性对女性间的联结想象过于贫瘠,导致他们很难真实描绘。所以真的很期待有更多优秀的女性编导制作出更多女性视角的作品。 我个人认为,如果想要刻画一个立体的女性形象,那么仅仅依靠性缘关系的角度是不够且刻板的,着墨于女性之间的交流合作才更加有助于角色的塑造。 图片 叶卡说 图片 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概念,二者都是塑造人物的必要手段且并无高下之分。但问题在于首先相较于男性,艺术作品中的女性更容易成为扁平人物;其次相较于男性扁平人物而言,女性扁平人物更毫无人格魅力。 由此导致艺术创作中出现的让人又爱又恨的圆形人物更多为男性、极具人格魅力的扁平人物也更多为男性。这种奇怪的现象不仅十分顽固还进一步加深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此外,抛却这种人物塑造的不公平,似乎女性角色都难逃性缘关系的深渊。 这里可以给大家分享著名的用来判断性别歧视程度的“贝克德尔—华莱士测试”: 1.作品中至少要出现两个女性角色。 2.两个女性角色之间至少交谈过一次。 3.她们所谈论的主题不能和男人有关。 看起来很简单的测试,但是仅用第三条几乎能排除绝大多数影视作品。由此看来,消除影视作品中的性别歧视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资料: [1] 《小说面面观》[英]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 [2] 《去他的父权制》[法]马蒂尔德·拉雷尔 [法]弗雷德·索查德 [3] 【后浪研究所】对朱俊懿的访谈 图片 “虽千万人,吾往矣” 底稿 | 三阳 编辑 | 叶卡 排版 | 春泽 审核 | 叶卡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春泽与叶 阅读 4452 Artemis与Artemisia之剑

作为背景板的她们:《狂飙》中的扁平女性角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