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学院“筑梦乡野,振兴乡村”实践团队赴凉山纪实:从一步跨千年到奔向全面小康
8月31日电(通讯员 吴世纪 邹润梅 李恩欣)为对“重走脱贫之路 问计乡村振兴 促进民族团结”实践活动有一个整体的了解,2022年6月28日,攀枝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筑梦乡野,振兴乡村”赴凉山实践团队走进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和凉山脱贫攻坚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为下一步乡村振兴调研做准备。
一框一幅讲历史,一瞬一步跨千年
一步跨千年,跨的是沧桑的凉山奴隶社会两千年。1956年,凉山州一步踏入社会主义社会,讲解员向实践团队成员们介绍了凉山州的地域概况、人口分布、风俗习惯、经济发展等。尤其是博物馆中用照片以及实物展示了凉山彝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前的居住地、生产工具、生活水平等,使成员们明白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与现在的社会生产力形成鲜明对比。此外,最让团队成员感受到文化差异的是关于阶级和家支的介绍,成员们纷纷进行着讨论,团队中的的彝族学生还好奇地在家支上寻找自己的姓氏,讲解员也帮忙寻找并解答大家的疑惑。

第四个展厅中对彝族习惯法的介绍,也让团队成员记忆犹新。习惯法具有非国家指定,存在于一定群体地区中,被人们公认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特点,而凉山彝族习惯法传承至今,体系较为完善,在当地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时至今日,随着凉山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与外界交流的增多,传统社会的习惯法逐渐受到国家制定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作为社会行为准则,凉山彝族习惯法仍具有生命力和研究价值。
彝家乡间风情重,彝族千年文化浓
实践团队的彝族成员们一边参观,一边向汉族成员们进一步讲解彝族的婚礼习俗。彝族的婚礼风俗中有一种现象叫“背新娘”——古时,汉族结婚时,新娘坐在轿子里,新郎骑着马,而在凉山彝族,则兴“背新娘”。当同学们议论纷纷时,讲解员解释到,“背新娘”这一习俗表明女方是需要去用心呵护的,是专门“背”到新郎家去的,而非主动自愿到新郎家,显示了彝族对女性的尊重。

在彝族里,还有一种特殊的文化——毕摩文化。毕摩文化凭借自身的独特性和神秘性深深地吸引了实践团队的成员们。讲解员说,毕摩知识丰富,熟悉彝文祭祀经书和各种宗教仪式,通晓彝族的传统知识,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队员们还了解到,毕摩文化主要是由毕摩创造并传承,以经书和仪式为载体,以神鬼信仰和巫术祭仪为核心,同时兼及彝族的社会历史、文化艺术、风俗礼仪等内容丰富的一套文化体。值得一提的是,实践团成员们还被彝族文字所吸引。据了解,彝文传承历史悠久,目前保留下来的标准字有819个。
脱贫攻坚奔小康,一枝一叶总是情
怀揣着敬仰与震撼,实践团队来到了凉山州脱贫攻坚展览馆。展览馆内的工作人员为实践团队成员们生动的讲解了凉山在脱贫攻坚工作的艰难程度以及工作前后凉山人民的真实生活状况。工作人员讲解到,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2018年6月,凉山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深度贫困村有1002个。“土墙草顶垒空房,屋内混居牛和羊”一度为贫困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凉山州是四川乃至全国典型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艰中之艰,是脱贫政坚需要攻克的最后堡垒。尽管如此,在国家的号召下,无数的帮扶政策与扶贫人员毅然决然翻越崇山峻岭而来。祖国从未因凉山 的困窘而放弃这个坚强的地方,在讲解员的帮助下,成员们了解到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在凉山地区实施了“二·六”扶贫、“八·七”扶贫以及新阶段扶贫开发,使凉山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改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践团队成员们表示他们深切感受到了国家的良苦用心与帮扶决心,纷纷为自己生长于中国这片土地而感到幸运与自豪。

索玛花开幸福来,全面现代化指日可待
在与讲解员的一问一答中,实践团队收获颇丰。凉山的脱贫攻坚之战是多种策略、多种途径并道而驱的,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攻坚效率与脱贫质量。多个地区对凉山伸出援助之手。例如,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援建的普格县特尔乡古木洛新村,中国烟草援建的越西县依达新村,等等都对凉山人民生活水平改善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此外,省级领导挂牌督战未摘帽县,实施省内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以及州内“6+9”对口帮扶等等,都有效保证了精准脱贫与持久脱贫。
从难避风雨到住有安居,从滑筒溜索到大道畅行,凉山人民的生活质量如同“一步跨千年”的制度变革一样得到了质的跨越。凉山境内修建时间最长的通乡通村公路打通,全国最后一条通村硬化路修建完成……团队成员的心伴随着讲解员的不断深入而震撼不已,激动的心情无法言表。“不脱贫,不回昌”“吾辈青年一代,定当不辱使命,担起民族振兴之责任”,一句句豪言壮语,队员们皆被深深打动。

凉山州从奴隶社会一步跨越社会主义社会,再到全面小康的实现,团队成员深刻地认识到大凉山的步步变迁,深刻地领悟到了在脱贫攻坚决战中党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将努力学习,继续为乡村振兴贡献出属于青年一代的力量,期待凉山和全国其他地区一道全面实现现代化。